關於遊牧民族的認知誤區

hazah萬能圈 發佈 2022-10-04T15:48:43.936690+00:00

一、遊牧民族的主食是肉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遊牧民族就是「吃肉」的民族,以肉為主食。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古代的任何社會中,肉食都是非常珍貴的。對於牧民來說,他們沒有田地,牲畜就是他們的生產資料,是不捨得宰殺的。

一、遊牧民族的主食是肉

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遊牧民族就是「吃肉」的民族,以肉為主食。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古代的任何社會中,肉食都是非常珍貴的。對於牧民來說,他們沒有田地,牲畜就是他們的生產資料,是不捨得宰殺的。在古代,遊牧民族主要是以牲畜的副產品作為主食,如奶製品和血製品(在不殺死牲畜的情況下,對牲畜進行放血,放完血再包紮好。吃牲畜的血。)。

只有到了需要慶祝的時候,或者牲畜因為天氣或意外原因死亡,才會吃肉。

除了肉製品和血製品,遊牧民族還會吃一些當地的野菜,來補充維生素,如內蒙古人常吃的沙蔥。

這種遊牧生活並沒有小說或影視中描寫的那麼逍遙快樂,每天要操心的事情並不少,而且食品種類相對農耕民族而言,還是較為單一的


二、遊牧民每人幾百頭羊,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有些人對於遊牧民族有一種不切實際的世外桃源般的幻想。覺得每個牧民放羊幾百頭,整天吃肉喝酒穿貂皮。

實際上,就拿2018年的數據來說,外蒙古300萬人口,羊的數量為6200萬隻[1],平均每人20.7隻(有知友指出,現在,外蒙古畜牧業從業者,比例僅占人口的30%,那我們把這個數據再算上,每個牧民則是69隻羊)。

但不要忘記,這是在20世紀到21世紀,農業及畜牧業大發展的情況下,放在古代,根本達不到這個數量。

此外,就算是人均69隻羊,很多羊也輪不到普通牧民吃。那些羊往往都是大諾言們的(諾言:蒙古貴族的意思),牧民們只是諾言的長工,一個普通牧民是沒有資格吃諾言們的羊的。

甚至可以說,作為一個普通牧民,要是敢吃羊穿貂皮,諾言手下的把兔兒們就敢殺你。(把兔兒:勇士、武士的意思)

如果遊牧民族真的那麼舒服,就不會有明朝守邊夷丁這個群體了。守邊夷丁都是活不下去的蒙古牧民,被迫逃到明朝邊境,參加明朝邊軍,和自己的同胞作戰,就是為了討口飯吃。

明朝中後期的軍隊中,不少名將,比如李寧、解生、哱拜、李平胡,這些都是逃亡到明朝邊境的蒙古人。

當然,也不是吹噓明朝,明朝也有不少軍戶往蒙古那邊逃。但是真以為封建時代能存在世外桃源,那就太可笑了。


三、遊牧民族沒有進入農業社會

錯誤。

遊牧民族是農業社會的一個分支。「農業社會」更準確的翻譯應該叫「農牧業社會」,是用來代指由原來的「採集制」(也就是純粹的從自然中獲取食物),變成馴化植物或動物,將植物或動物變成生產資料,這種生產的變化結果。

也就是說,對動物的馴化和食用馴化動物,也是人類農業社會的重要標誌。

四、遊牧民族都是生性好戰,喜歡殺戮?

遊牧民族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是喜歡殺戮,尚武好戰的民族。

這種傾向不能說錯,但是更多的還是環境使然。

遊牧區往往是半乾旱區或乾旱區,本身植被就較少,沒有辦法從事農業,只能從事牧業,而動物對於能量的轉化率要遠低於植物。這也就使得遊牧區土地的人口承載力要遠低於農耕區。很容易達到超限狀態。

再加上相對不穩定的氣候和極度單一的生產關係。

一旦發生大規模的白災(雪災),往往會使得整個地區的牧民陷入「饑荒」。而大規模的饑荒,又會引發群體性的絕望情緒,這種絕望情緒會驅使他們抱成一團,向著周圍的農耕區遷徙或掠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