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心臟性猝死,四大徵兆最常見!收藏起來,關鍵時能救命

張壘醫生 發佈 2022-10-04T18:08:40.171492+00:00

所謂猝死,是指貌似健康者或病情穩定者,因內在疾病發作、惡化、功能障礙而發生的突然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肺源性猝死、中風性猝死等,常見的為心源性猝死。

所謂猝死,是指貌似健康者或病情穩定者,因內在疾病發作、惡化、功能障礙而發生的突然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肺源性猝死、中風性猝死等,常見的為心源性猝死。

對於猝死,不少人都已經感覺見怪不怪了。相信廣大的工薪階層也已深深地體會到,錢沒以前那麼好賺了,但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一說,大家都是在負重前行,孩子的教育支出、房貸車貸要還,父母要贍養,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錢,哪敢放鬆一下,只能像一頭老牛一樣繼續勤勤懇懇的「耕地」。但我們終究是人,終有扛不住的那一刻,這也導致猝死發生率大幅提升,那麼該如何預防猝死呢?今天我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心臟性猝死,是怎麼回事?

心血管疾病為我國慢性病之首,現患人數達3.30億,其死因居首位,超過腫瘤及其他疾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社會負擔正逐漸加重,其防治行動其實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2019年,國務院出台《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將心腦血管疾病列入防治行動中,目標是其死亡率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別下降至209.7/10萬及以下和190.7/10萬及以下。

相信大家在刷短視頻或者看新聞時隔三差五就可以看到,某某IT從業者猝死、某某大學教授猝死、某某某人連續工作多長時間猝死......。其實遠的不說,就單拿疫情這幾年來講,就有不少醫護工作者及一些防疫幹部在疫情防控中過度勞累不幸去世。有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死亡原因中,心臟疾病相關猝死占比最高,是首位死因。心源性猝死是一種突發、嚴重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即患者突然發病,具體表現如心跳變得特別快、特別亂,心臟不能正常工作,導致患者大腦供血、全身供血不夠,如果這種狀態持續超過5分鐘,就會造成患者腦死亡或死亡,往往來不及救治。

筆者也是通過搜索國內資料庫檢索到上百篇有關心臟猝死的流行病學特徵分析研究,其中《我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檢索我國1964—2018年231篇文獻,結果顯示,心臟猝死病例的平均年齡為41.6歲,31~63歲是其高峰。《中國心臟性猝死屍檢註冊研究531例病理學分析》,該研究共統計了8個地區1978-2008年531例心臟性猝死病例。結果顯示,心臟性猝死病例平均年齡為43.8歲,18-39歲和40-59歲2個年齡段猝死最常見。猝死,離我們並不遠,請務必從此刻開始重視起來。

猝死前的常見徵兆,別不當回事!

典型心絞痛

我上文中也對猝死的發病年齡中位數給大家進行了分析,其實這個年紀的人呢,身體已經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了,現在很多人都不敢去體檢,因為一檢查發現渾身都是病。有些人是患有糖尿病、有些則是高血壓,稍微好點的血脂、尿酸高,體重超標,這都是我們的動脈發生病變的基礎。所以我在此提醒,如果你正處於猝死的高危年齡,平時工作又比較辛苦,在某個時刻(熬夜、加班、運動、寒冷刺激等)突感胸口有石頭壓著的那種憋悶感,疼痛感,千萬不要因為去醫院看病不方便或者想忍忍看的想法,這或許就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及時放下手頭的事情,馬上前去醫院就診,方是正解。

嘴唇紫紺、眼前發黑、四肢無力

這其實是疾病在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的常見表現。拿嘴唇發紺舉例,大家都知道是缺氧了,那具體是什麼原理呢?是由於心臟發病後,泵血功能不足,導致有效循環血量降低,機體為保證重要臟器功能,會代償性降低外周組織的供血供氧。因為嘴唇皮膚菲薄,能較為直觀地觀察到血氧含量的變化(紅色為血氧含量高,暗紫色為血氧含量低),這一現象亦稱為紫紺;而出現眼前發黑、四肢無力等則是由於心臟泵血功能受到影響,腦供血不足,那麼腦組織對缺血缺氧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它還是我們人體的中樞司令部,所以就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而當你在在某個時刻(熬夜、加班、運動、寒冷刺激等)有上述不適,還是那句話,這或許就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及時放下手頭的事情,馬上前去醫院就診,方是正解。

綜合總結

還是強調一句,心臟猝死之前常有心臟病的症狀。德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反映許多患者猝死之前很久已有預告,顯然患者已有心臟病或心臟危險因子,這些症狀常被誤解,有的甚至未曾意識到,以至於最後釀成悲劇。所以大家有上述不適徵兆時一定要及時就診,生命只有一次,故而寧肯白跑一趟,也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最後把一位網際網路大咖說的一段話「年輕人的確很不容易,因此不要過度努力。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就算你努力了,也不一定能行,不一定有機會,這反而會對你的身心造成傷害」」送給大家。

作者寄語:本文是筆者綜合數小時時間綜合總結而成,不加入專欄收費,無償、免費地讓大家閱讀。願對那些受到謠言誤導、沒有醫學知識、沒有健康保健觀念的群體有所幫助。頭條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如有不同觀點可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果覺得學到了有幫助,不要吝嗇,獻個愛心,點個讚,轉發一下幫助更多的人,感謝大家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