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土一古墓,考古學家進墓一抬頭,看到一「盜墓賊」坐眼前

史論 發佈 2022-10-04T19:54:18.521498+00:00

1958年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六千米之外的梁山上,幾位農民放炮炸石,炸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

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墓出土文物精美絕倫,然而除了名貴文物外,還有具盜墓賊的屍骸也在墓中靜臥百年。

墓里躺個盜墓賊

1958年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六千米之外的梁山上,幾位農民放炮炸石,炸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

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開始對墓葬進行發掘工作。

經考察,乾陵占地遼闊,除了主墓外,還有17個小型陪葬墓,永泰公主墓便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

1960年至1962年,國家對永泰公主墓進行了發掘清理,這是自成立新中國以來考古界發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

經過幾天的發掘,專家們得出初步考察結果:永泰公主墓前排列有石獅1對,石人2對,華表1對,整體為覆斗形,墓道全長87.5米,寬3.9米,墓室深16.7米。

全墓由墓道、5個過洞、6個天井、甬道、8個便房、前後墓室組成,象徵著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過洞相當於皇宮宮城的城門、殿門;前室和後室,相當於前後朝,整個地下建築,完全仿照宮城的模式布局。

墓道兩側畫有巨大的青龍、白虎和由身穿戰袍、腰佩貼金寶劍的武士組成的儀仗隊。

天井兩側的8個便房內放著各種三彩通群和陶瓷器血等隨葬品。

墓室中擺有棺槨,石檀內凌亂地混雜著腐朽的棺板、灰、淤泥以及骨架,但仍然可以清晰看見人頭骨及1個下顆骨在檀內東北角,說明這是一座二人合葬墓,並且與墓誌文記載相符。

發掘進行到第六天時,工作人員還在天井附近發現了一個盜洞,與以往所見盜洞不同,這個洞口竟然有一副骨架,骨架旁邊有一把鐵鍬,四周還散落有金、玉飾品,據推斷應該是宋代人。

結合情景來看,這個骨架顯而易見就是盜墓賊了。

經觀察,盜洞洞口沒有遭到破壞,依舊能夠容人自由出入,這就說明墓中的盜墓賊是失去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從而沒有能夠爬出洞口。

盜墓賊不可能單獨行動,一般都是一伙人一起下墓,在墓里各有分工,大家彼此之間還能有個照應,但是人一多往往就意味著事後分到每個人頭上的贓物就少。

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盜墓賊本就乾的是見不得人的勾當,事成後見利忘義過河拆遷的行動也就屢見不鮮了。

永泰公主墓中這個盜墓賊估計就是遭遇到了同夥的毒手,其他人為了能夠多分得贓物從而狠心地將留在最後的人砍死後揚長而去。

這個人估計到死都不會想到,自己沒有死在錯綜複雜危險重重的墓中,反而死在信任的同伴手裡,可見人心叵測。

永泰公主墓雖然被盜,但仍出土了包括壁畫、各種材質的俑、金、玉、銅器等在內的珍貴文物,數量加起來足足有1000多件。

墓內的壁畫也豐富多彩,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頂部都有壁畫,前墓的壁畫上主要都是些身穿華美衣服的侍女。

這些手中侍女體態豐盈,神態各異,手中都拿著各種生活用品,有的則在環顧四周,有的似乎在悄聲細語,仿佛正行進在路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後墓室墓頂畫有天象圖:東邊是象徵太陽的三足金鳥;西邊是象徵月亮的玉兔;中間是銀河,漫天星斗,顆顆在天體中都有固定的位置。

這充分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天文學。

死因成謎的永泰公主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的七女兒。

公元701年,年僅17歲的永泰公主在洛陽去世。

根據墓志銘記載,李仙蕙因難產而死。

而據史書記載,她確實因為非議自己祖母武則天和其男寵的醜死,被賜死的。

中宗登基後,也許是思女心切,沒過多久就追封他慘死的女兒為「永泰公主」,並在公元705年將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在乾陵東南合葬。

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文學資料上記載的女皇武則天在古稀之年,仍寵幸張易之和張昌中,二張儼若王侯,有資格每天跟隨武則天一起參加早朝,聽政完畢,他們會繼續到後宮陪侍。

武則天又在宮中設置了控鶴府,公開招募了大批的文人學士,以張氏兄弟為核心,形成了一股新的親信政治集團,從此後,二張仗著武則天的袒護恃寵而驕,並且開始插手干預朝政。

而武則天也有意把政務委託他們處理,連復立廬陵王為太子這樣的大事,也是由二張及吉頊策劃辦成的。

文武大臣深為張氏兄弟干政所惶恐,大足元年(701年),當時的皇太孫李重潤與妹妹李仙蕙及妹夫武延基一起私下議論了武則天的這番行事,對張氏兄弟的所作所為深感不滿。

不幸的是,張易之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向武則天告狀,武則天一怒之下讓太子(即唐中宗李顯)處置他們。

李顯一向無能,這時又懾於母親的壓力,最終只能下令讓自己的兒女和女婿三個人同時自殺身亡。

但是,很多人對這樣的說法並不同意,有人認為永泰公主是由於懷孕患病而死。

西安醫學院的人體解剖學家們,對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遺骸進行了精密的研究,發現她的骨盆形狀窄小而畸形。

若是放在現代,這種情況下母親通常會選擇用剖腹產來安全產下孩子,母子平安,但是古代醫學條件落後,這種不利的條件有很大可能會使得母親在生娩時與嬰兒一起死亡。

至此,永泰公主的死亡原因已經揭曉,她顯然是死於難產。

儘管永泰公主是死於難產而非自殺,但從種種記載來看,她的死與武則天之間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當時,懿德太子李重潤、魏王武延基是死於九月初三日,而永泰公主在此日就接踵而亡,極可能是因為丈夫、胞兄被殺,在擔憂害怕自己命運的同時又為家人慘死而傷心,多種負面情緒夾雜引起早產而死。

有人認為即使永泰公主沒有先天生理缺陷而能順利地生下孩子,或許依舊不能逃脫死亡或被流放遷徙的命運,這一點,從章懷太子李賢等許多宗室近親的悲慘遭遇就可以很好地得到驗證。

總的來講,關於永泰公主的種種死因,目前還尚難判定,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但是,至今人們大多還是認為,武則天的冷酷無情與永泰公主早亡脫不了干係。

乾陵文化

營建乾陵是武則天的功績。

武則天之所以能成為女皇,得力於唐高宗的賞識和支持,因此,唐高宗死後,武則天決心為唐高宗修建一座富麗堂皇的陵墓,進一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既然唐太宗的昭陵在九峻山,創建了「因山為陵」的模式,並且與高祖的獻陵同在渭北,因此武則天便派人去渭北山系「看風水」占卜吉區,於是選中了梁山。

梁山位於長安西北的「乾」位,主峰海拔1047.9米,南二峰東西對詩,九處其東,武水環其西,北連丘陵,南望太白,挺拔俊秀,確實是形勝之地。

因此,武則天立即批准,並任史部尚書攝司空韋為山陵使,經過規劃後,乾陵陪葬墓在梁山山麓東南一帶。

乾陵整個建築布局,充分展現了「因山為陵」的模式。

它利用梁山主峰和南面的兩個東西對時的小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宛似一個巨人仰面躺在那裡。

乾陵之所以是我國歷史上一座不可多得的寶庫,能夠形成獨特乾陵文化的原因有五個:

第一便是乾陵中獨特的17座陪葬墓。

據《唐會要》卷二一《陪陵名位》載,陪葬的主人分別是章懷太子賢、懿德太子重潤、澤王上金、許王素節、鄭王守禮、義陽公主、新都公主、永泰公主、安興公主、特進王及善、中書令薛元超、特進劉審禮、禮部尚書左僕射豆盧欽望、右僕射劉仁軌、左衛將軍李謹行、左武衛將軍高倪,計16座,另一座則是尚書右僕射楊再思墓。

這17座陪葬墓,是乾陵文化的17個閃光點,特別是已發掘的永泰、章懷、懿德三墓,文物十分豐富,是乾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是乾陵中瑰麗的壁畫。

乾陵唐墓壁畫在乾陵文化中,訖今最輝煌燦爛的部分,當屬已發掘的五墓中的壁畫。

其中是永泰公主李仙惠、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三墓中出土的100多幅壁畫,題材廣泛,製作精美,絢麗多姿,人物逼真,形態各異,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幅幅堪稱無價之寶。

文明海外的有永泰公主墓中的《侍女圖》、石檸線畫《戲鳥圖》,章懷太子墓中的《打馬球圖》《狗獵出行圖》《觀鳥捕蟬圖》《禮賓圖》,懿德太子墓中的《建築圖》《車馬圖》《驅獵狗圖》等等。

這些壁畫內容極其豐富,是研究唐代前期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工藝水平、各民族關係、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

第三是乾陵的唐三彩文化。

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質生活用品和捏塑藝術作品的總稱。

「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非實指三種色彩,釉的顏色有黃、綠、白或黃、綠、藍、豬等,交錯使用。

唐三彩是我國彩陶藝術史上的奇蹟,色澤絢麗奪目,造型逼真生動,因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而翡聲海內外。

迄今為止,以西安、洛陽附近發現的唐三彩質量最優,而西安附近又以乾陵、昭陵陪葬墓出土的最馳名,如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剪景馬,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大型三彩馬、鎮墓獸、武士桶、文臣桶等,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彩繪騎馬桶群等。

唐代藝術家和工匠們這些傑作,又為乾陵文化苑地增添了絢爛的一枝。

第四是乾陵宏偉的地形特徵與地理位置。

從實地勘探證明,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沒有被盜過的帝王陵,是唐十八陵的典型,是唐陵之冠。

乾陵布局最好地體現了因山為陵、氣勢雄偉的模式。

梁山北峰最高為陵之主體,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是陵之天然門戶。這一點當然與選擇山勢好有關。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不僅「地宮」未被盜,地面石刻群風貌猶在,尚能體現當初的氣勢:陪葬墓壁畫也保存完好,題材廣泛,色澤艷麗,令舉世矚目。

所以有的學者說:「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墓,迄今保存最完好,它作為世界聞名的名勝古蹟,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客。」

乾陵石刻群的傑出及影響深遠,乾陵的主體氣勢雄偉,宏大壯觀,因而石刻群也很集中。

有些學者認為,乾陵石刻群不僅在數量上是以前帝王陵墓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在創作題材的廣度和深度上也是前代陵墓所少見的。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唐十八陵的調查表明,從乾陵開始,以後諸帝王陵的石刻群的組合均沿襲乾陵而來,並形成一固定的制度,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乾陵文化獨特的第五個原因是乾陵生動地反映了各民族友好關係。

唐太宗的祖母、母親都是鮮卑族人,同時他具有遠大的政治眼光,能夠順應各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實行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正確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因而被各少數民族共譽為「天可汗」,成為中華各民族公認的皇帝。

唐高宗、武則天也繼承了太宗的民族政策,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盛唐文化反映了各民族融合的特點,具有明顯的胡化傾向。

乾陵唐墓壁畫中的許多人物身穿胡服、頭戴氈帽、腳踏皮靴,這些或是胡人形象,或是表現內地人們。

石刻藝術「六十一蕃臣像」,身著中國各民族服飾,他們原為各民族君長,現任唐朝各類官職,生動地反映了唐朝多民族大融合的景象。

《歷代陵墓》;西安出版社;2018.01

《中國歷史之謎》;南海出版公司;2015.02

《中國建築圖解詞典》;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