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魏延之「子午谷奇謀」

大鵬鳥講史 發佈 2022-10-05T04:23:37.137864+00:00

話說自「子午谷奇謀」誕生以來,一直都是各朝各代史學家爭論不息的話題,其中,有對其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從魏晉時期到現在,對其支持人數與反對人數相比,其變化趨勢是:支持人數的增加量遠小於反對人數的增加量。

話說自「子午谷奇謀」誕生以來,一直都是各朝各代史學家爭論不息的話題,其中,有對其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從魏晉時期到現在,對其支持人數與反對人數相比,其變化趨勢是:支持人數的增加量遠小於反對人數的增加量。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日益興盛,越來越多的鍵盤俠加入了貶損「子午谷奇謀」的行列,說它是「笨計、蠢計、傻計,只有荒誕不羈的人才能想得出來!這樣一來,不僅是魏延本人,還有那些魏延之後凡支持「子午谷奇謀」的人,全都被貶損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了。

那麼,問題來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怎麼樣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說我個人眼中的「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現存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第二個版本是《魏略》中記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都是魏延要和諸葛亮分兵,自領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說的是會師潼關,第二個版本說的是會師長安。反正無論是會師潼關還是長安,諸葛亮最終都拒絕了,至於拒絕的原因,第一個版本沒說,第二個版本說是因為風險太大了,所以,沒答應。

那麼,這裡面的風險出現在哪兒呢?反對者們認為,魏延走子午谷屬於騎兵偷襲,講究突然性及對行軍的速度和保密,都有很高的要求,但,魏延從寶中出發,沿秦嶺東進,進入全長300多公里的子午道,道中兩旁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谷中的道路是架在岩石上的棧道,如此一來,行軍速度不可能快得了,而且,如果遇到已經損壞的棧道,就要停止行軍修復棧道,這還不止,如果運氣不好遇上連雨天,那就只能龜速行軍了。如此一來,行軍時間就會很長,行軍的消息就會泄露,如此一來,偷襲的突然性就失去了。

另外,魏延的騎兵遠襲,必須要和諸葛亮的軍隊相互配合呼應,因此,一些鍵盤俠就得出結論:除非把現代的無線電通訊設備送過去,否則,這個計劃不可能成功;即使魏延軍順利通過子午谷,也必須要曹魏的長安守將夏侯楙棄城逃跑,這樣一來,魏延的初級戰略目標才能達到,否則,長安城高溝深,魏延的五千兵馬攻不下了長安城的,那樣一來,反倒有被雍州刺史郭淮「包餃子」的風險。

此外,夏侯楙在逃跑時還要留下大批的糧食,這樣,魏延軍在諸葛亮到來之前才不會斷糧。而諸葛亮從斜谷進軍,也要走棧道,其道路崎嶇,因此,魏延等諸葛亮的時間會很長,最少也要二十多天,在這段時間裡,必須保證長安沒有大批的魏國援軍,否則,整個計劃同樣要夭折。

總之,反對者們的這些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戰場上本來就是瞬息萬變的,不能像下棋一樣,經過反覆推敲與觀察才落子,

諸葛亮用兵講究一個「穩」字,這樣用兵看似很好,然而,這樣用兵往往就會顯得古板。咱們就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來說,諸葛亮策劃周全,開局不錯,但是,街亭一失,萬事皆休。諸葛亮是戰略家,軍事家,但,他在戰術方面的經驗,肯定沒有親自在前線作戰的魏延豐富。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稱自己這麼做,「如韓信故事」,的確,其情形就如韓信當年出兵陳倉道一樣。說到這,有人會說:「魏延面臨的情形與韓信當年面臨的情形有諸多不同: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乃是兵家致勝奇招,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則不是,兩者怎可相提並論?」對此,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韓信的計謀雖然勝利了,但,這場勝利也是險中求勝,同樣的戰例還有曹操北伐烏桓和鄧艾暗度陰平。

曹操北伐烏桓前,有不少人反對發動這場戰爭,曹操的軍隊的確差點渴死在沙漠裡,當然,最奇葩的還是鄧艾的暗渡陰平。當時,鍾會的中路大軍已經被姜維堵在劍閣,無計可施,當是時,鄧艾的西路軍已經攻占了沓中,為盤活戰局,鄧艾決定率軍偷渡陰平,而後直逼涪城,迫使姜維回救涪城,以配合鍾會軍破劍閣,如果姜維不救涪城,鄧艾就會取涪城,下綿竹,奔襲成都。

陰平與劍閣相距百餘里,其間崇山峻岭,幾乎無路可走,這還不止,最難過還是還要穿越七百多里的無人區,鄧艾與鍾會之間同樣沒有現代的無線電設備,但是,鄧艾沒有瞻前顧後: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在《三國演義》第117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時,又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之。」

經過長時間的行軍,魏軍已經筋疲力盡了,如果這裡有一千蜀兵出現,魏軍要麼死戰,要麼戰死,然而,就是這樣一批疲兵到了涪城城下,涪城守將竟直接開城投降。而姜維沒有回救涪城,鄧艾只好按照原計劃,繼續攻打綿竹。

如果這時的綿竹守將諸葛瞻堅守城池,那麼,鄧艾軍是攻不下綿竹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鄧艾軍孤軍深入,沒有後勤補給,沒有援軍,這樣一來,這支孤軍最終最大的可能就是困死在綿竹城外,然而,世上沒有如果,諸葛瞻還是引兵出城了,結果,諸葛瞻一戰身死,而鄧艾得以兵臨成都城下,如果劉禪沒有出城投降,鄧艾軍同樣得全軍覆沒,但是,劉禪還是出城投降了。

對於鄧艾的這場軍事行動,我們除了驚嘆還是驚嘆。那麼,從鄧艾的這場軍事行動的過程來看,他成功的概率並不比魏延大多少,從開場到收場,哪怕有一個環節不按他的設定來發展,整個軍事行動就是失敗的。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魏延偷襲長安時,魏國發展得如日中天,無此一來,魏國將領沒有那麼容易投降,而鄧艾偷渡陰平時,蜀國國力衰弱,如此一來,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蜀國人的心理防線就會崩潰,二者不可相提並論!」

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論,那魏延的計策當然不會成功,那同樣地,諸葛亮的北伐也沒用,為什麼這麼說呢?魏國如日中天,蜀國不如魏國,無論幹什麼都是沒用的!

還有人說:「當時,天下十三州,魏國已得其九,如此一來,諸葛亮不管如何做,都逃不過被滅亡的命運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實在是可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一生下來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那我們就不用上學,不用找工作,反正最終都是要死的,做什麼都是白搭!如果做什麼都是靠算,那曹操就不用打官渡之戰了,周瑜也不用打赤壁之戰了,謝安也不用打淝水之戰了……

諸葛亮制定了平取隴右計劃,結果五出祁山,全都無功而返;繼任者姜維十一次北伐,全都是損兵折將,如此看來,世上沒有十全必克的戰術。魏延只不過提了一個萬人奇襲的軍事行動,勝負未知,後人有什麼資格說他這個計謀就一定不行呢?

我個人覺得,無論如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說不定還真是蜀漢克復中原的一個機會,咱們沒試過,就不知道它能否成功,但,它確實是一個機會,遺憾的是,諸葛亮沒給魏延這個機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