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洲際飛彈威力有多強?美國為何不敢動朝鮮,朝鮮敢核反擊?

劉白惜 發佈 2022-10-05T05:19:56.355200+00:00

1953年韓戰剛結束時,金日成便對朝鮮高層這樣說道,從此朝鮮走上強硬擁核道路,經歷了三代領導人,最終成功實現目標。

「朝鮮雖小,但別國擁有的東西都應該有,包括原子彈。」

1953年韓戰剛結束時,金日成便對朝鮮高層這樣說道,從此朝鮮走上強硬擁核道路,經歷了三代領導人,最終成功實現目標。

朝鮮在核導計劃上下狠功夫的根本驅動力在於自身安全感不足,花了很多年才有了今日的核成就。

考慮到美國從來不敢像打薩達姆、卡扎菲那樣去打朝鮮,不禁令人好奇,朝鮮的洲際飛彈威力已經強悍到令美國不敢輕舉妄動的地步了嗎,美國不敢動朝鮮是因為懼怕朝鮮的核導報復反擊嗎?

朝鮮飛彈受惠於蘇聯遺產

無核化是策略,擁核是戰略,這一成果是朝鮮三代領導人共同取得的。

二戰結束時,美國在廣島和長崎種下的兩顆蘑菇雲就讓全世界見證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

在韓戰時,麥克阿瑟多次恐嚇要用核武器對付朝鮮,朝鮮憤怒卻又無計可施,愈發堅定了進行核研究的決心。

2017年是引起各方震動的一年,這一年朝鮮進行了自研發核導以來,威力最大的第六次核試驗。

同年,朝鮮還成功進行了15次飛彈試驗,其中「火星-15」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1.3萬千米,打擊範圍可覆蓋美國全境。

朝鮮正式官宣成為擁核國。

朝鮮成為繼五常、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後第九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儘管有人不認可,但朝鮮擁核已成既定事實。

朝鮮一個月內成功試射了兩次射程可直達美國本土的洲際飛彈,美國哪裡還坐得住?

有美媒報導稱,朝鮮形成攻擊北美的能力的時間,要比美方早先的估計提前了兩年。

在震撼於朝鮮對美國的戰略威懾已逐步脫離「紙上談兵」的範疇之際,還有一個爭論不休的謎團始終盤旋於美國心頭。

朝鮮明明長期遭受經濟制裁,幾乎全世界都不向它出口軍備和軍事技術,在這種被軍事孤立的情形下,它是怎麼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飛彈計劃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效果?

朝鮮洲際飛彈的核心技術從何而來?

西方軍事專家研究許久,認為有一種可能性比較大,那就是朝鮮悄悄引進了某種成熟產品或技術,然後加以本土化改良,於是終於躋身「核彈俱樂部」。

這一猜測是有依據的,冷戰期間,朝鮮就一直依靠著蘇聯提供軍事裝備,後來老大哥沒了,但不意味著大哥的遺產也沒了,蘇聯留下的軍事技術也許還在持續流通,讓朝鮮得以受惠。

2017年,朝鮮首次測試火星-12中程彈道飛彈之前,曾罕見地發布了一段飛彈技術視頻,視頻中出現的一台火箭發動機,印證了這一猜測。

西方的飛彈專家們瞅著視頻里那台發動機,驚訝至極,因為它和幾十年前蘇聯製造的一種設備尤其相似,再一問同行,大家也都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受。

所以朝鮮可能是採用了蘇聯時期的設計方案,然後在摸索中不斷完善。

在過去,朝鮮的研發技術和製造水平備受國際嘲笑,每次試射飛彈,西方軍事專家都要當成樂子看。

因為往往飛彈還沒射出去,就砰的在發射架上爆炸了,多得出奇的失敗次數更讓西方樂不可支。

但現在他們漸漸笑不出來了,朝鮮接二連三地取得技術突破,向世界表明,朝鮮的技術人員顯然已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朝鮮的飛彈、核武計劃基本上是他們自力更生的結果。

受惠於蘇聯遺產,但同時也受時代因素限制,朝鮮飛彈的性能在西方眼裡依舊落後,比美國的同類技術落後起碼幾十年,但其潛力和決心不可低估。

更令美國憂懼的是朝鮮領導人研發飛彈核武的意志,金正恩執政後,朝鮮核武器和飛彈的研發速度迅速提高,這已是有目共睹的,其意志之堅決,不得不令美國呼吸一窒。

「他們真心想擁有能夠威脅到美國的能力。」美國飛彈專家埃勒曼說道。

朝鮮洲際飛彈威力有多強

朝鮮在備受國際制裁的情形下,飛彈計劃還能不斷取得突破,其實力不容小覷,朝鮮的確有很多劣勢,但朝鮮政府在遠程飛彈項目發了狠一般的砸資源,把全國上下的智囊庫集中起來,一門心思研發飛彈,這個潛力和意志力是絕不能被低估的。

2017年7月4日,朝鮮成功發射了「火星-14」洲際彈道飛彈,在韓美軍方看來,試射確實成功不假,但飛彈只飛了933千米。

但日本有了新發現,火星-14足足飛了40多分鐘,飛行時間居然比兩個月前的火星-12還長。

飛行時間長,也意味著飛彈的射程更遠。

火星-14洲際飛彈是朝鮮完成核武裝的最後一道關口,朝鮮也隨即自稱已經成為可打擊全世界任意地點的核強國。

四個月後試射的火星-15洲際飛彈威力更是強悍,打擊範圍足以覆蓋美國全境,已經觸及了美國設定的「紅線」。

美國是否會武力制朝核,一時又成為國際焦點。

朝鮮半島也戰雲密布,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幾年後,朝鮮的飛彈技術無疑又上升了新高度。

朝鮮很少在同一天發射好幾枚飛彈,但在2021年3月25日,朝鮮發射了1枚「火星-17」洲際飛彈、2枚近程彈道飛彈。

朝鮮發射飛彈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但將洲際飛彈加入短程飛彈組合一起發射,這還是頭一遭。

距離朝鮮2017年發射火星-15後,已經過去四年多,如今再次進行了洲際彈道飛彈實彈飛行試驗,自然備受多方矚目。

據韓媒報導,火星-17射程範圍可覆蓋美國全境,最大射程達到15000公里。

美國「北緯38度」專家也表示,朝鮮的火星-17洲際飛彈能將400千克重的衛星送入500千米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是「銀河」3火箭的兩倍。

歷來朝鮮每次發射飛彈,美日韓都要聞風而動,三國的情報機構也均能較為準確地掌握朝鮮的飛彈發射情報,對朝鮮飛彈發射的時間地點、彈道、彈頭飛行軌跡都了如指掌。

韓國軍事專家根據此次彈道分析,這兩枚飛彈可能是朝鮮版「伊斯坎德爾」飛彈(KN-23),射程約450千米,高度約60千米。

然而第二天,朝中社官方報導了這兩枚飛彈的試射情況,稱這兩枚新型飛彈精確打擊了設在距陸地600千米外的半島東部海域的靶標。

實際飛行情況跟韓方的猜測有150千米的出入,這說明韓軍雷達半道上就跟丟了目標,根本沒發現KN-23在下降階段滑翔了一段距離後,又進行了二次爬高,繼續猛飛150千米。

據朝鮮官方數據顯示,作為新型戰術制導飛彈的KN-23還能搭載戰術核武器,具備攜帶小型化核彈頭的能力,射程可覆蓋韓國全境,與同類型飛彈系統相比,性能是最強的。

這也是美韓新總統上任後,朝鮮首次發射彈道飛彈,朝鮮這次發射飛彈的行為,在韓美日眼中「戰略挑釁」的意味也更濃,三國對此反應十分強烈。

美國和日本紛紛發聲譴責,韓國將此定性為「重大挑釁」。

而且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已探測出朝鮮有進行第七次核試驗的意圖,且似乎正在籌備中,進行核引爆裝置試驗。

朝鮮自研發飛彈以來,就不斷秀肌肉,做出在美日韓三國眼中極盡「挑釁」、「威懾」的行為,儘管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朝鮮依舊發射飛彈,向世界證明疫情也沒能阻止朝鮮對核武器和飛彈的研發進程,如此決心,實在不能不令美日韓各國忌憚。

從火星14、15發射起,美國戰略界就認為,朝核問題已經瀕臨戰爭爆發的節點,主張以武力手段解決朝核危機的呼聲愈發高漲,川普政府和美國軍方不斷放狠話,鷹派勢力也不斷鼓吹要以武力解決朝核問題。

一次又一次的「射程可覆蓋美國全境」,那麼美國到底會不會直接對朝鮮動手呢?

其實洲際飛彈和核武器倒還真不是美國不動朝鮮的主要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制約了美國對朝鮮發動軍事打擊呢?

美國為什麼不敢動朝鮮?

美國不動朝鮮的原因,其一就是缺少有效的軍事手段。

對美國來說,對一個國家發動軍事打擊的手段無非這幾種:針對國家元首的「斬首行動」、對該國核導基地全面清掃打擊、以改權換代為目標的全面戰爭。

美國可以對薩達姆、卡扎菲發動斬首行動,卻沒法這樣對付金正恩,無論是針對金正恩本人還是對朝鮮核導基地下手,都不是很划算的買賣。

不是說不可能成功,美國作為絕對的軍事強國,對上朝鮮還是非常有勝算的,它一定會勝利,但不能保證自己也能毫髮無損。

美國想要對朝鮮發動一場對己利益最大化的軍事行動,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先發制人,一次性將朝鮮全面擊垮,將朝鮮的核導力量徹底清除,讓朝鮮失去唯一引以為傲的反制資本,毫無還手之力,躺著挨打。

但美國沒這個自信能一次性全面封殺朝鮮的戰爭機器。

朝鮮地形複雜,境內山脈縱橫、叢林密布,朝鮮也充分利用了本土的地形優勢,將核心軍事設施,尤其是核導設施藏在大山深處的洞穴中,這些洞穴可能被幾百幾千米的岩層覆蓋著,再加上其他保護措施,連只蒼蠅也別想飛進去。

你能摸到幾十個都夠嗆,更何況朝鮮核心軍事目標數以千計,要掌握提前這些軍事目標的所有信息,並同時攻擊摧毀,即便是對美國而言都很難。

朝鮮雖小而落後,但實在是一名強悍對手,這個國家奉行「先軍政治」,全民國防體制,全民皆兵,消息封鎖極為嚴密,是美國這樣的情報偵測高手也難以企及的地步,拿不到準確情報,就沒有底氣能發動軍事行動。

而且朝鮮具有十分強悍的軍事反擊能力——你有種就把我一擊斃命,你要是沒能一次性把我全面擊垮,我就能立刻發動軍事反擊。

一旦朝鮮魚死網破,瘋狂反擊,到時的政治與戰略後果是美國政府難以承受的。

按照美國原來的脾氣,八成早就擼袖子了,主要現在美國已經意識到一點,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當初美國打薩達姆就打了二十多年,打完薩達姆,又去打他的哥們卡扎菲,打遍中東,最後打完一看,發現不行,不能一直這麼打下去了,於是開始撤軍。

打仗本身其實並不複雜,美國有核武器,但後續造成的戰爭損失是不可計量的,比如韓國就離朝鮮那麼近,這邊一打朝鮮,朝鮮反手對韓國扔個飛彈,韓國死傷無數。

1997年,曾任駐韓美軍司令的加里勒克就作出估算,認為一旦朝鮮半島發生戰爭,韓國至少要死100萬人。

美國打朝鮮,朝鮮反手就揍韓國,駐韓美軍和公民那麼多,只要打起來,首日就能死上百萬人,釜山一帶那麼多核電站,朝鮮飛彈不愁沒用武之地。

炸了核電站,核泄漏造成的人員傷亡、物質損失、生態災難才是恐怖至極。

所以關於朝鮮到底敢不敢進行核反擊,可以很肯定地說,它是真的敢,這也是美國忌憚的一個原因。

美國必須考慮戰爭的後續影響到底有多大,戰爭成本過高不說,朝鮮跟中東比起來說是窮鄉僻壤也不為過,打卡扎菲、薩達姆都有經濟利益可圖,打朝鮮能得到什麼?

萬一收不住手,戰爭沒控制住,一下子升級了,從速戰速決變成了纏纏綿綿,又打了十來年,是真的會把美國逼瘋,再強悍的軍事大國也經不住這麼耗。

對朝鮮動武實在得不償失,不符合「美國第一」的原則。

況且美國也沒有容不下朝鮮的理由,相反,就地緣政治利益而言,美國正需要朝鮮的存在,它對朝鮮半島的分裂局勢喜聞樂見,恨不得再添把火營造緊張氛圍,促使日韓在安全方面更依賴自己。

鼓吹朝鮮的軍事戰鬥力,有助於引起國家「軍事內卷」,別的國家一聽美國說旁邊的朝鮮這麼厲害,也拼命武裝自己,於是軍費在GDP中的占比就上去了,美國作為最大的軍事出口國,自然樂見其成。

就本土安全來說,美國也不是不能不接受朝鮮擁核,它需要的是一個坐擁核武器,但不會對美國安全構成核威脅的朝鮮。

你可以有刀,但你別把刀尖成天對著我。

於是雙方就開始圍繞著「棄不棄核」的話題展開拉鋸戰,沒完沒了的談判、喊話,川普也天天在社交平台上給朝鮮劃紅線,但這個紅線的宣傳價值顯然高於實際意義,朝鮮到底有沒有越線,看美國怎麼想了。

就洲際飛彈來說,確實不足以構成威懾美國的理由,美國反導能力極強,即便朝鮮真對美國射飛彈,美國也能輕易將其擊落,因此洲際飛彈的射程可以覆蓋美國全境,不構成美國對朝鮮動武的理由。

核武器殺傷力太大,作為國家之間相互制約的工具可以,一旦真正投入使用,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倒是實力強悍的一方忌憚頗多。

出於綜合戰略考慮,美國對朝鮮發動軍事打擊的可能性較低,目前不會,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性也都不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