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張大片,片片封面!30年前他搬到閔行,拍下從「無景」到「美景」的「涇彩」蝶變

今曰閔行 發佈 2022-10-05T06:30:04.645612+00:00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覆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2000年10月18日,原塘灣鎮和原吳涇街道撤二建一,成立吳涇鎮。

1992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覆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2000年10月18日,原塘灣鎮和原吳涇街道撤二建一,成立吳涇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三十而立的閔行,二十有二的吳涇,都將開啟新的征程。在這值得紀念的歷史時刻,來自吳涇的攝影愛好者桂毓偉,將分享自己用鏡頭記錄吳涇從「無景」到「美景」的蛻變過程。

我是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8歲,31年前搬來吳涇。我祖籍上海,人生的前35年居住在延安路淮海路茂名路一帶。從號稱上海灘「上只角」的市中心搬到吳涇,起初心理落差還是很大的。從外觀來說,大都市的洋樓、霓虹、商場,一下子變成了鄉村的農田;從內心來說,從城市生活一下子回到了生煤餅爐子的狀態,多少有些不適應。但田野風光也有城市無可比擬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也就適應了。

30年前的吳涇是長三角乃至全國聞名的化工廠集聚區,位於上海南部郊區浦江第一灣處的農村基本沒什麼風景可賞,當時流行一句話:吳涇「無景」。誰能想到短短30年間,吳涇的面貌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吳涇的變化就是從「無景」到「美景」的過程。我愛好攝影,目睹時代變遷,有了用手中的鏡頭留下些歲月痕跡、同時也為後來者留下些過往年代資料的想法,於是慢慢開始留心拍攝吳涇的變化,有意用鏡頭記錄並形成組照,與大家分享一二。

吳涇有「景」——大橋足跡

我最想與大家分享的吳涇美景便是閔浦大橋。

大橋英姿,各個角度的美

閔浦大橋始建於2005年9月1日,2009年7月22日完成主橋結構合龍,2010年4月20日通車運營。大橋為雙層橋,上層橋面通行上海申嘉湖高速公路,下層橋面道路西接放鶴路,東連浦放路。它是中國首座採用全焊接的大跨徑鋼桁梁斜拉橋,也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雙層斜拉橋。

難得一見建設中的閔浦大橋

閔浦大橋橫跨吳涇浦江兩岸,不僅連接了浦東浦西,還聯通了上海和浙江及全國的通道。十多年來,我用鏡頭記錄了大橋開建之初和建成通車的過程,用同一地點不同季節的畫面見證了大橋一路走來的「足跡」。

閔浦大橋的美,不論是何時,都令人震撼,特別是這張閔浦大橋的夜景尤其得來不易。照片拍攝於2018年,那時還沒有開放夜公園,我在吳涇公園拍攝時太過投入,以至於忘了出園,值班人員知道我們是因為拍攝大橋夜景,就沒說什麼,為我們開了小門。從那以後大橋再也沒開放過夜景照明,真心希望大橋的夜景有一天能重新開放,我期待著再去拍攝夜幕下的大橋雄姿。

閔浦大橋夜景

兩張大橋日落照分別拍攝於2005年夏天和2014年秋天,是我在吳涇乘輪渡去對面浦東拍攝的。太陽分別在大橋的兩邊落下,晚霞把整個江面渲染成粉色,那景象實在美不勝收。

同樣都是落日中的大橋,前後相差近10年

兩張雪景照分別拍攝於2006年和2010年冬天,我是在吳涇公園的黃浦江邊拍攝的。難得的下雪天,白雪皚皚,天地蒼茫,大橋顯得更加壯麗。

如今,連下雪天也不多啦!

如今想要再拍攝大橋各個角度的美照已經沒那麼容易了,吳涇的發展還在繼續,因地鐵建設和四處的工程建設,圍牆擋住大橋英姿,以後就很難有完整的記錄了。所以《大橋足跡》對於我來說尤顯珍貴。

吳涇有「景」——美麗蘭香湖

蘭香湖的一汪碧波,為美麗吳涇增添了一道怡人風景,也豐富了攝影愛好者的鏡頭內容。

湖泊原來是一片「陸地」

蘭香湖地處紫竹半島核心區域,於2018年9月3日正式啟動建設。湖體呈「鑰匙形」,寓意著一把打開城市新生活風尚的鑰匙。蘭香湖建成後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前往遊覽,是當下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還在蘭香湖動工建設之初,我就用鏡頭記錄了它的「成長」,拍下了蘭香湖由陸成湖的全過程。那時我經常騎車或開車去蘭香湖建設工地轉悠,拍下了好多照片和美景,以至於工地上的保安小哥看了我的照片後,都加了我的微信,成了我的朋友,並在我拍攝過程中提供了一些「便利」。

初建成時的綠地、碧波

如今,蘭香湖河面寬敞、整潔,護岸、欄杆、綠化景觀等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在近4公里的岸線上還將串連起商業街、遊覽設施、文化藝術長廊等10多個景觀,我和我的攝影團隊夥伴們還會常去蘭香湖畔時不時地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將變化和美景定格在鏡頭中。

深藍米黃,水天一色,奇幻人間

吳涇有「景」——從「繞」著河到「黏」著河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吳涇在治水上,也有自己的妙招。政府方面出資投入全鎮河道的整治,民間的志願者也紛紛參加保護母親河、打撈河道垃圾的行動,經過多年的上下努力,吳涇境內的河道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村民們從「繞」著河走轉變為「黏」著河走。

改造出濱河步道

我用鏡頭記錄了這種轉變的過程,經常騎著自行車在大街小巷、河岸邊轉悠,隨時記錄下前後的變化。

美景需要人來創造維護

隨著吳涇鎮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的意識日益深入人心並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現在的吳涇每月至少會開展一次保護水環境的志願行動,河道志願者、水環境保護志願者、黨員志願者開展水環境行動已成常態。無論走到哪條小河邊上,都能看到河水清澈見底,岸邊綠樹成蔭,隨手按下快門就是一幅美景。

江邊小鎮一角

吳涇有「景」——垃圾箱房的變化

2005年,我用鏡頭記錄了吳涇某小區的垃圾箱房的場景,往後的歲月里,我見證了這垃圾箱房的變化。

2019年垃圾分類開始了試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7月1日正式實施,標誌著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由制度化走向法治化。吳涇鎮堅持補「短板」、抓進度、求實效,摸索出居民區垃圾分類十大機制,通過黨建引領下小區治理「三架馬車」的聯動,一步步將垃圾分類落到實處。

為使垃圾分類覆蓋到每一個人,成為一種「時尚」生活指南,吳涇鎮相繼開展了垃圾分類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區、進機關、進園區、進公園、進商場的宣傳活動,通過源頭分類的宣傳、分類習慣的改變、分類投放的指導和法制意識的培養,使垃圾分類的「教」與「學」雙方,良性互動,共同推動這項有益於全鎮環保事業發展,推進全鎮垃圾分類齊行動。

下面的照片拍攝於2021年,這時垃圾廂房已建起來,吳涇人正自覺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

垃圾房變身,生活方式改變,環境也美了許多

世間的事物往往以小見大,從這樣的變化過程中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政府到百姓的環保意識和觀念都在進步,並在這垃圾箱房的變化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體現。我的這一組照片時間跨度10多年,有意思的是,我使用的拍攝工具也從卡片機發展到單反機及手機,這同樣也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變化。

如今吳涇的美景拍不夠,吳涇也成了上海灘攝影人的嚮往之地,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令人嘖嘖稱奇。剛開始拍攝吳涇的時候,我沒想到它會變成今日的樣子,這從照片拍攝間隔的年代就可以看出來。我喜歡在鏡頭裡讓時間來展現空間的變化,同一地點拍攝的照片,有的第一和第二張間隔有10年左右,但第二和第三張的間隔卻只有一至二年,可見這變化真是應該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了。

吳涇在發展,吳涇在變化,我和吳涇攝影團隊的夥伴們還將繼續用鏡頭來記錄這飛速的發展變化。

口述:桂毓偉

供稿:吳涇鎮

編輯:崔松鴿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