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愛說「隨便」「都行」「無所謂」,你要引起重視了

育兒女神蜜絲懂 發佈 2022-10-05T17:26:54.105911+00:00

前幾天閨蜜跟我抱怨:不知道現在的孩子腦袋裡在想啥,小時候一直圍在身邊嘰嘰喳喳提要求,越大越難溝通,主動徵求她的意見,永遠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問急了就丟給你一句:「算了,不說了,反正你也不會答應的。」真的要把人氣死?估計有很多的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晚上你想吃什麼?」「都行。

前幾天閨蜜跟我抱怨:

不知道現在的孩子腦袋裡在想啥,小時候一直圍在身邊嘰嘰喳喳提要求,越大越難溝通,主動徵求她的意見,永遠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問急了就丟給你一句:「算了,不說了,反正你也不會答應的。」

真的要把人氣死?

估計有很多的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

「晚上你想吃什麼?」「都行。」

「周末自然博物館去嗎?」「隨便。」

「生日禮物有什麼想要的?」「都可以。」

為什麼跟孩子這麼難溝通呢?問TA問題,得到的答案都是——隨便、都可以、無所謂、不知道……

當孩子說「隨便、都行」的時候,他是真的完全不在乎、沒想法?還是被逼無奈的無聲妥協?

當孩子說「我不去、我不要」時,他是因為不喜歡而拒絕?還是在害怕什麼?

當孩子說「反正我做什麼,都是錯」時,他是真的想跟父母對著幹?還是用看似「叛逆」的語言,來保護自己?

其實,那些看似很平常、隨口一說的話,其實隱藏著很多重要的信息,隱藏著孩子長久以來不被看到的情緒。

也傳遞著同一個信息——你跟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孩子愛說「隨便」,並不是他們真的無所謂!

孩子愛說「隨便」,不是因為TA真的無所謂,是因為他們總是「被隨便」。平時生活中,能得到的自主選擇的機會太少了。

1 需求被忽視

家長過於強勢,說一不二,控制欲爆棚,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期,容易壓制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在長期被否定的情況下,孩子就會慢慢開始放棄選擇額,開始喜歡把「沒事,都行,我隨便」掛嘴邊。

我侄子就是個經常被忽視的孩子,前年剛高考完時,全家人都在討論選什麼專業好,有說學機械的,有說學醫的,也有說選法律的。

他爸爸徵求我的建議時,我說有沒有問過孩子自己的意向呢?他想選什麼?他爸爸說:

「他啊,他說隨便,什麼都能讀,讓我們幫他決定就行了。」

關乎大學專業這樣的人生大事,孩子自己真的會隨便嗎?他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從未被關注過。

於是這個總說「隨便」的孩子,習慣了別人替自己做決定,慢慢的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什麼事情都隨便了。對世界不再充滿熱情、失去好奇心,並且總感到無聊無趣,甚至自信心不足。

2 想法被否定

咱們再看看下面的場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家長:周末你想去哪玩?

孩子:我想去遊樂園!

家長:現在去太曬了,咱們去科技館吧,又涼快你又能學點知識。

孩子:……

家長:你生日快到了,蛋糕想要什麼口味的?

孩子:巧克力的!

家長:不行,巧克力的太上火了,咱們吃水果的吧!

孩子:……

這樣的場景真是再常見不過了:大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來左右孩子的選擇,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逐漸感覺到,反正我說什麼都沒用,最後還不是得聽爸媽的。

3 事情被包辦

前段時間熱播的一個綜藝——《朋友請聽好》,有一期里,易烊千璽讀了一封信。

信是一名25歲的研究生寫來的:

「我已經25歲了,可是感覺自己還沒有成年,因為我媽管的太嚴了,讓我沒有獨立的感覺。」

「我現在都讀研了,還被要求每天11點前回家。」

「國外生活期間,生活費每周給一次,怕我亂花錢,怕我衝動消費,怕我到月底餓肚子。」

「我長這麼大從來沒有自己買過衣服,都是媽媽給我買的。」

這位朋友還說道,出去和朋友吃飯,媽媽只給他50塊錢。因為沒有多餘的開銷,他甚至交不到女朋友。

對於媽媽這種事無巨細的掌控,已經讓他「呼吸不過來。」

網友們建議他出去獨立。可他卻說:「真的很想獨立,但是面對媽媽的安排只得回答「隨便,都聽你的」

25歲,高學歷,卻在糾結該不該獨立!明明知道是錯的,卻不敢下決心改變。

他怕媽媽傷心的背後,掩蓋的是沒有主見,沒有獨立判斷的錯位心理。從小被安排、掌控,從不曾自己做決定,讓他變成了沒有主見,任人擺布的「優秀的綿羊」。

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做選擇,也不是逃避做選擇,而是被「包辦」慣了之後,喪失了做選擇的能力,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樣做讓孩子甩掉「隨便」,成為有主見的人!

有主見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如何讓孩子變得有主見呢?可以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

1 多問孩子為什麼,打破「無事可做,無事可想」的環境

有的孩子沒有主見,是因為家長在生活中大包大攬,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孩子做了,造成孩子「無事可做,無事可想」環境。想要孩子改變,就要先打破這種環境,讓孩子自己行動起來。

家長可以在遇事的時候問問孩子:

· 「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呢?」

· 「如果你來安排這場宴會,你打算怎麼做?」

· 「這道題還有一種解法,你試試看。」......

總之,小仙女們別有心理負擔,將事情大膽地交給孩子去做,去安排,看到錯誤可以去提點,但不要插手,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從「隨便」變成「我要怎麼做」,最終樹立自己的觀點。

2 給孩子創造「做主」的機會

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小事」,即便孩子辦砸了也不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運轉,拿給孩子來鍛鍊自主性最合適不過。這些事包括但不限於:

(1)決定今天穿什麼衣服;

(2)決定自己梳什麼髮型;

(3)決定自己毛巾的花紋;

(4)決定自己牙刷的顏色;

(5)決定用什麼味的牙膏;

(6)決定喝牛奶還是橙汁;

(7)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具;

……

不要小看這些「小」事,這些「小」事培養的是孩子對自己想法的自信。

只有當孩子對自己的想法有自信的時候,他才敢於在人群中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從而引領他人、影響他人。

3 允許孩子犯錯

倘若你希望孩子將來有主見、不盲從,至少在兒時要給他堅持自己看法和觀點的機會,即便那是錯的,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請給孩子機會自己去發現、去總結,而不是粗暴地否定。

說實話,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你那些自認為彌足珍貴的經驗,很可能已經過時了。

當孩子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時候,不妨這樣說:

「你很有主見,很有想法,這很好。」

「不過,我覺得這個方法更好,你要不要考慮嘗試一下呢?」

「既然你很堅持,那你就自己去試試看吧。」

「你做的很好,看來你是對的,你很棒。」

「做的不如意嗎?要不要試試看我的方法呢?」

「看,這不是也做得很好嘛?」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說:

「在一定範圍內允許嘗試、失敗和做得更好的自由,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學會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門。完美主義不僅是美善之敵,也是成長之敵。」

一定要記住,請允許孩子犯錯,陪孩子,在錯誤里多呆兒一會兒。如此,你將收穫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也會遇到一個全新的自我。

4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場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媽媽趕緊上前,抱起孩子說:「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這地板是大壞蛋,媽媽替你打它!」

場景二:孩子吃飽了,媽媽說:「好孩子,你正長身體呢,吃這點哪夠啊?來,再吃點,乖啊!」孩子不吃也不行,最後被媽媽纏著吃。

場景三:孩子急匆匆要去學校了,媽媽卻攔著不放,逼著孩子再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覺得冷,不肯穿。媽媽說:「老娘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凍著了怎麼辦,別不識好歹!」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成年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殺傷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見。

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飢餓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確認,那麼,他如何構建自我意識呢?破碎的自我,又怎會有長久的幸福?

孩子對一件事的判斷和感受,不要第一時間去否定,而是尊重他,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會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告訴孩子:「我的感覺是什麼,當然最主要還是要看你自己的感覺,你的感覺更重要。」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堅持自己的選擇。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這是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品質

5 舉行家庭「辯論賽」,讓孩子體驗「有主見」的快感

家長可以經常在家中舉行一些小型「辯論賽」,三人之間,其中一個家長和孩子是一方,另一位家長為另一方。兩方提出不同的觀點,積極讓孩子發言,引導孩子想辦法說服自己,最終「假裝」認輸,讓孩子體驗到「有主見」的快感,這樣,孩子對於一個問題的看法就會深入,對於面對的事情,很難再說「隨便」了。

如果我們不去理會孩子這些口頭禪背後的真正意思,探究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停留在主觀感受,貿然給孩子貼上「不聽話、叛逆」的標籤。

那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僵,和孩子只會越來越遠。

人最絕望的不是困苦,而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掌控感。只有敢於傾聽內心的聲音,才能把人生攥在自己手中。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做駕駛員,開著自己的人生列車,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