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北滅公孫瓚之戰,公孫瓚堅守高樓數年不出,最終被袁紹滅亡

調侃歷史 發佈 2022-10-05T20:31:52.291345+00:00

初平四年,袁紹和公孫瓚接受朝廷調解各自罷兵,同年,公孫瓚率軍撤回幽州,就殺害了名震天下的太傅、幽州牧劉虞。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袁紹和公孫瓚接受朝廷調解各自罷兵,同年,公孫瓚率軍撤回幽州,就殺害了名震天下的太傅、幽州牧劉虞。公孫瓚誅殺劉虞雖然獨占了幽州,但引起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劉虞地位尊崇,德高望重,不僅是長安朝廷的依靠,又受到關東各勢力的認可,還得到幽州軍民、塞外鮮卑垣等少數民族的一致擁護。

首先,公孫瓚把自己推到了叛逆之列。在此之前,公孫瓚北抗鮮卑,南伐黃巾,可以說,得到了東漢朝廷的充分肯定,即便是後來與袁紹爭奪冀州,也是事出有因,都容易被人理解。過去,孫堅也曾誅殺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咨,但都是託名他們不配合反董行動,而且,二人的名望遠在劉虞之下,從此之後,東漢朝廷已經將公孫瓚等同於袁術、楊奉、韓暹等人視為叛逆。

其次,公孫瓚失去了幽州軍民之心。劉虞被殺後,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曾與田疇一起前往長安)等人,率領州兵打算替劉虞報仇,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遂共推閻柔為烏丸司馬(應劭《漢官儀》稱∶「護烏丸校尉有司馬三人,秩六百石」)。閻柔招誘烏桓、鮮卑人聚集了數萬人馬,與公孫瓚為敵。閻柔,廣陽(今北京市房山區)人,從小流落在烏桓部落中,深受烏桓人的信任。閻柔在被推舉為烏丸司馬後,又誅殺了護烏丸校尉邢舉,取而代之。

再次,給袁紹一個絕佳的藉口。曹操基於無暇北顧,極力避免與袁紹發生正面衝突,正想把袁紹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向,袁紹要想南下與曹操爭奪天下,也必須安定自己的後方,而公孫瓚誅殺劉虞,不僅給了曹操將袁紹這股禍水引向幽州的口實,也給了一直覬覦幽州的袁紹一個很好的藉口,可以堂而皇之地以朝廷之名討伐公孫瓚。

過去,在幽州有童謠稱∶「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孫瓚認為易縣(今河北省易縣)就是童謠中說的那個萬全之地,遂鎮守易縣。他下令在易縣城外構築了十道壕溝,壕溝環繞之內又構築了數千個巨大的土丘,全部高五六丈,在土丘上又修築了高樓,其中,居中的土丘最高,高達十丈,在裡面囤聚了三百萬斛糧食,公孫瓚就居住其中。《英雄記》稱∶「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樓以千計。」公孫瓚在自己居住的高樓上安裝了大鐵門,樓內只允許妻妾們在內居住,凡是七歲以上的男子均不得入內。所有的公文全都用繩索吊上來,公孫瓚還命樓內的姬妾、婦女練習大聲傳話,能讓數百步以外的人都能聽清楚,以傳達他的指示。

原本公孫瓚重視農業生產,大興屯田,休養生息,靜待時機,這一策略並不錯,但任何事情都不能做過了頭。亂世之中,自己不主動出擊,天上不可能掉下餡餅,也不可能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來。而如今,公孫瓚仿佛被徹底打怕了,與曾經叱吒風雲的他就像是換了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縮頭烏龜,整日龜縮在自己的碉堡里,既不見賓客,也不親近左右,他手下的謀士猛將看不到前途,逐漸離開了他,從此以後,公孫瓚更是很少派軍出戰,這當然是在自取滅亡。

公孫瓚的部將被敵人包圍,公孫瓚卻不發兵相救,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歪理∶ 「我救他一人,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守將就不會誓死力戰了;如今,我不去救援,以後的守將想到這就會作困獸之鬥了。」因此,在袁紹發兵北上之時,公孫瓚在南部邊境的守軍自忖無力抵敵,又知道沒有救兵,紛誅殺自己的上司投降,致使袁紹軍隊很快就進入幽州腹地。

公孫瓚構築高樓,還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他說∶「過去,我把叛亂的胡人驅趕到塞外,又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掃蕩了黃巾軍,那個時候,我自以為天下之事能輕鬆搞定。今天看來,這都不是我所能搞定的,不如暫且休養生息,專心進行農業生產,大力儲備糧食,以度過災年。兵法上說∶ '百樓不攻。'如今,我有一千多座高樓,囤聚了三百萬斛糧食,等到我們把這些糧食吃盡的時候,天下之事就見分曉了。」


漢獻帝遷都許都以後這兩三年裡,袁紹與公孫瓚二人打打停停,纏鬥不已,而公孫瓚就龜縮在易京的高樓群里,袁紹也一直無法攻克。利用這寶貴的兩三年,曹操挾持漢獻帝,三伐張繡,打殘袁術,收降劉備,消滅呂布,奪占河內,實力逐漸壯大,還將手伸到了黃河以北。咄咄逼人的曹操讓袁紹感到如鯁在喉,昔日的盟友已經成了他袁紹最大的威脅,於是,他決定與公孫瓚之間迅速有個了斷,趕緊轉過頭來對付曹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就在曹操消滅呂布前後,袁紹就給公孫瓚寫了一封長信。袁紹在信的開頭先是回顧了二人同心討伐董卓的友誼,而後指責公孫瓚先挑起事端,再說自己無奈之間才發兵抗擊,結果是猶如天助,打得公孫瓚大敗而歸,並指出這是你公孫瓚咎由自取,不是我袁紹的錯。接著,袁紹又開始勸說,大意是∶「從此以後,雙方的矛盾更深了,致使幽冀二州百姓死了很多,自己每每想到這裡,未嘗不嘆息流淚。後來又接到你公孫瓚的書信,在信中你的言辭變得稍微和緩了一些,我想到我們之間過去的友誼,再加上考慮到無辜的百姓們,總是命令軍隊南下避戰,可是,你的軍隊總是前來挑釁,一個將帥卻出爾反爾,殘害生靈,致使眾叛親離,令本州的鮮卑烏桓都願意為我效命,這也不是我的能耐,而是你把他們驅趕到我的陣營里來了。開始,我還以為你會振作精神,與我決一死戰,以報昔日之仇,結果,你卻龜縮起來,寂寂無聞。如今,天子回到了舊京,天下逐漸太平,你為何要守著巴掌大的一塊地盤,心甘情願受到惡名你我不如冰釋前嫌,重歸於好吧。」

對於袁紹的一番勸說,公孫瓚充耳不聞,既不反對,也不響應,就是不回復,只是增修工事。他自信地對長史關靖說∶「當今各地紛爭不已,沒有人能在我城下堅持一個年頭的,他袁本初又能拿我怎麼樣!」關靖,是太原人,本是一名酷吏,並無才略,但特別會諂媚,因此,公孫瓚對他非常信任。

得不到公孫瓚的答覆,袁紹決定集中兵力一舉消滅了他。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賊求救,並打算親自率領騎兵衝出重圍,沿著西山(太行山)南下,藉助黑山賊的部眾侵擾冀州,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關靖勸諫說∶「如今將軍的將士們無不懷有離散之心,之所以還能堅守在這裡,是他們與自己的家眷在一起,又有將軍替他們做主啊。將軍一直堅守在這裡,袁紹肯定會自行退去,等到袁紹退去之後,各地的部眾又會集合起來了。如果將軍捨棄他們而去,後方沒有主將鎮守,易京將非常危險。將軍失去了根據地,在荒野中流浪,又能幹成什麼!」公孫瓚聽了,遂沒有離開。袁紹的軍隊一點點地蠶食公孫瓚的碉樓,公孫瓚日益困窘。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黑山賊帥張燕與公孫續率領十萬人馬,兵分三路前來救援。張燕的援軍尚未來到,公孫瓚派人攜帶書信通報公孫續說∶ 「袁軍的進攻仿佛有鬼神相助,鼓角在地下轟鳴,雲梯在我碉樓上舞動,我已經感到日暮途窮了。你要在張燕面前磕破腦袋,一定求他速速派來騎兵,來到之後,在城北點起烽火,我就率軍從城內殺出。不然,我死以後,天下雖大,也沒有你容身之處了啊!」袁紹的偵察兵截獲了這封書信,袁紹命陳琳又更改了其中的語句,再送交公孫續。袁紹提前設下伏兵,按照公孫瓚書信的要求在城北點燃烽火,城內的公孫瓚誤以為援軍已經到了,遂率軍從城內殺出,結果被袁紹打得大敗,再次逃入城內固守。

袁紹命令部隊在公孫瓚構築的高台下面開挖地道,地道一直通至城樓的下面,用木樁支撐,以防垮塌,然後,工兵撤出地道,用火焚燒木柱,木柱被燒毀後,地道遂自行崩塌,高台上面的碉樓也隨之傾塌。袁軍就是採用這種辦法,以螞蟻啃骨頭的韌勁,逐一清除了公孫瓚的碉樓,逐漸接近處於最中心的公孫瓚居住的大碉樓。眼睜地看著自己苦心經營的碉樓群一個一個倒塌,原本以為萬無一失的碉樓竟然讓袁紹用這種方法瞬間化為灰燼,公孫瓚打擊太大了,他自知必死,先勒死自己的姐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袁紹下令士兵們衝上去,在火中把他拉出斬首。

公孫瓚死後,漁陽人田豫勸說漁陽太守鮮于輔說∶「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最終肯定能平定天下,應該趁早投靠他。」鮮于輔遂向曹操效忠,曹操以漢獻帝之名任命鮮于輔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田豫,字國讓,劉備追隨公孫瓚時,田豫曾是劉備的部下,劉備當豫州刺史後,田豫因母親年事已高請求北歸,劉備灑淚而別,說∶「遺憾不能與你一同辦成大事啊!」田豫北歸後,擔任公孫瓚的手下,公孫瓚雖然知道田豫足智多謀,卻不能任用。後來,曹操將田豫徵召為丞相軍謀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