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特別策劃:一個年近半百的70後,如何給異地的父母養老?

未來連衣裙 發佈 2022-10-06T06:13:10.527157+00:00

我今年49歲,可謂年過半百。工作定居在湖南湘潭一所大學裡。我父親今年81歲,退休前是一名鄉村中學教師,退休金可以保障他和母親的日常生活開支和簡單的人情來往。

我今年49歲,可謂年過半百。工作定居在湖南湘潭一所大學裡。

我父親今年81歲,退休前是一名鄉村中學教師,退休金可以保障他和母親的日常生活開支和簡單的人情來往。母親今年76歲,是一名農村婦女,沒有退休金,年輕時候依靠種田種地和養豬換取生活收入,60歲以後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就不再種田餵豬,只在自家院子種點蔬菜餵幾隻雞下蛋貼補生活。

由於母親不習慣城裡的生活,說什麼也不肯進城跟子女居住,於是父親只好陪她住在離我近400公里的老家永州的農村生活。母親有多種慢性老年病且多年的高血壓造成她腦部和頸部動脈血管堵塞進而導致視力模糊,勉強能夠生活自理。好在81歲的父親身體還算硬朗,承擔了買菜做飯迎來送往和照顧母親的重擔。老兩口可謂在老家相依為命,最大的願望和最開心的時期就是盼著孩子們回家團聚。

父母有4個孩子,我是老二,上面有一個姐姐,在我隔壁城市株洲工作和定居。我下面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弟弟弟媳一家之前在縣城工作和生活,今年(2022年)搬遷到安徽省工作和生活。妹妹在縣城工作和生活,離父母家最近,但是妹妹在去年不幸生了一場重病後,身體只能自保。給父母養老的重任主要落在我和姐姐以及弟弟身上。

父母皆出生在解放前,年少時吃了很多苦,中年時養育我們4個孩子也是省吃儉用。在我們沒參加工作之前,父母可謂沒過上幾天好日子。所以,我很早的打算是等父母年紀大了接他們進城和我一起生活享點福(我居住在大學校園環境優美適合養老,另外經濟條件寬裕點)。

但母親說不習慣城市的生活,說什麼也不願進城,多次勸說無果,只得依著他們的心願讓他們居住在老家養老。只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得不被迫奔波於城市和老家農村,絞盡腦汁做到不負工作不負父母,盡最大努力給異地的父母安排好養老生活,讓他們在老家安度晚年。

下面介紹一下我和兄弟姐妹這20年給父母的養老辦法。


趁早規劃 | 各司其職

上面交代過,我家有四個孩子,我和我姐在離父母較遠的城市工作,弟弟和妹妹在離父母住的老家25公里外(車程25分鐘左右)的縣城工作和生活,我和我姐的收入相對比在縣城工作的弟弟和妹妹高點。

在得知父母鐵定心不願意跟我們隨遷到城裡來養老時,我就倡議以後給父母養老,住得近的孩子平時儘量多回去照看一下父母,特別是父母生病需要住院時住得近的多去醫院照顧點,離得遠的孩子不能常回去就多出點錢。

這些年我們基本都是遵照這個大致的方案執行的。平時弟弟妹妹特別是弟弟回家照看父母的時候多點,而給父母買藥以及添置冰箱彩電等大件的費用以及給媽媽的零花錢則由我和姐姐負責(父親的退休金基本夠他和媽媽的日常生活開支和人情來往)。

遇到父母因病需要住院時,從事醫護工作的姐姐也會請假回去醫院照看幾天。我比較心細、考慮事情較周到、且經濟條件稍微寬裕點,因此從98年我參加工作後,父母一年四季穿的內衣外衣以及鞋子的大部分由我置辦。

雖然在經濟上我付出最多,但我也從沒去跟其他三個兄弟姊妹計較和比拼,我覺得都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沒有必要算計太清楚。如果算計太清楚,都等著別人出錢給父母添置物品,別人不出我也不出,那麼最後被冷落被傷害的是自己的父母。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努力改善父母的生活條件

得知父母不願意隨我們遷居城裡,2014年我倡議我們4個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出資眾籌,將老家住了快30年的老房子拆了重建新房,改善父母的居住條件,讓他們生活得舒心些,同時也讓我們回去探親時能住的舒服點。

在我的倡議下,我們四個子女各自出了一些資金(商定了房屋產權以後歸弟弟,所以他出資最多),父親也出了一部分錢,2016年我們給父母蓋了一棟帶大院子的三層小樓,並在2017年裝修完畢讓父母搬進了新樓房。

新房安裝了自來水和太陽能熱水器,我又單獨出資給父母購買了洗衣機和冰箱等家電,以及一些我在城裡的家裡用了覺得很便捷好用的日用品。房子雖然建在農村,但是裡面的設施比較現代化,跟城市裡的房子差別不大,父母不僅住的舒心,同時大院子不僅可以讓父母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還可以讓母親養雞種菜,讓他們吃上綠色蔬菜和土雞以及土雞蛋,更讓母親有個精神寄託和勞動鍛鍊身體的有效方式。

新房建好後不僅父母住的舒心,我們也放心點。每次我回老家探親,還會攜帶一些新的、好用的日用品回去替換用舊的生活用品,讓父母生活更便捷。其他兄弟姐妹回去也會幫著父母清理院子的衛生和平整菜地,力求給父母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陪伴是最好的孝順

人老了,最怕孤單寂寞。

特別是我母親這些年身體變差後基本上不出院子門,兩個老人住在300多平方的三層樓里,偌大的房子裡有說不出的孤單,每次我們回去時父母開心得臉上的皺紋都舒展很多。因此每逢節假日、父母的生日以及寒暑假,我們4個孩子都儘量多回去看望、陪伴父母。

很多人的五一、十一長假以及中秋、春節都策劃出遊,而我每年的節假日都是安排時間回家陪伴父母,給他們做點好吃的(我廚藝很好,父母特別是父親喜歡吃我做的飯),陪著他們閒話一些家長里短,解解悶。

陪父母吃飯,陪父母聊天,陪父母看電視……這些看似很家常的小事,但於父母卻十分開心。而在聚少離多的日子裡,我們子女也都覺得陪伴父母的時刻彌足珍貴。畢竟活著不僅僅是吃飯睡覺,最關鍵是開心。

對老人而言,老有所養是第一步,老有所樂才是終極目標。特別是老人由於身體機能的衰退,有時候心情不好,抑鬱的時候,更需要家人尤其是子女的關懷和幫助。

除了抓住節假日和寒暑假的一切空閒時間多回去陪伴父母外,上班不能回家的時間,我也是努力做到每隔1-2天就給父母打個電話(爸爸買了智慧型手機之後就打視頻電話),問候他們的冷暖,陪父母聊聊天,幫助他們消解孤單。

有時候看到同事或者同學放假到處去旅遊也有過羨慕,也曾多次提出想帶父母一起出去旅遊,但是媽媽因為身體很不好拒絕出去旅遊,爸爸因為不放心媽媽一個人在家也不願意出來旅遊。想想年邁的父母在這個人世間活一天少一天了,就不再羨慕,默默收拾行李訂票回家陪伴他們。



既孝 | 也順

孝敬父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父母經歷了一輩子的風風雨雨和酸甜苦辣,形成了自己的三觀且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即使年紀大了,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不會像孩子一樣事事聽從你的安排,而且很多事情上還非常固執。

面對孩子的固執,我們或許可以懲罰加教育,但面對父母的固執,那就很難有好的方法,這就是最困難的地方。

開始的時候我也會反覆跟父母講道理希望他們接受我的觀點和想法,特別是很多事情的出發點是為他們好的時候。但幾次爭執下來不僅沒有說服他們,反而還傷了彼此的感情,於是改變策略不再跟他們爭執,儘量順從他們,尊重他們的想法。

當父母覺得自己被遵從、想法被滿足時候,往往心情更愉快,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經營好自己的小家

了卻父母心頭的「牽掛」

當自己做了父母以後方知父母的不容易,也才體會到他們的絮絮叨叨中,蘊藏了太多的牽掛和擔憂,似乎一輩子有著操不完的心。尤其是對兒女的婚姻家庭,一生都在祈禱,能夠順遂平安。如果哪個兒女的小家出了問題風雨飄搖,可能讓他們徹夜失眠,讓他們心裡揪著一樣,始終無法鬆開,整天提心弔膽。

有人說,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父母「作用」逐步減弱的過程。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逐漸成長到能自我照顧,再到後來的經濟能力獨立,我們強大了,父母的作用也衰退了。

但我們卻忽略了,無論我們長多大,即使皺紋爬滿額頭,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永遠擔心我們吃不好、被壞人騙……他們時刻準備著,為了保護我們挺身而出。

因此,要想父母老年能夠過得開心快樂,我們為人子女的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讓父母少一分牽掛,少一分擔心,少一分不安,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

我18歲離開父母獨自外出讀本科,然後讀研留校工作,結婚成家生孩子,升職稱,每一件事我都自己思量、自己辦妥,沒要父母操心。不但自己把自己小家的生活過好不讓父母操心,兄弟姐妹的小家遇到事情時我也幫助調解和渡過難關,讓我父母感覺每個孩子的小家的生活都過得不錯,從而放下牽掛。

每次我坐車往返老家和工作地的時候,父母總是擔心我路途上是否一切順利,是否安全到家。為了減少他們的擔心,我上車了打一個電話給他們,下車到家了也打一個報平安的電話給他們。一個成年人,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方法之一,就是經營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請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倒計時,會在哪一個剎那走到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