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寧路、隆德路……普陀這裡的路名背後竟藏著這些故事!

上海普陀發佈 發佈 2022-10-06T12:54:40.604749+00:00

金沙江路、瀘定路、大渡河路。無論是否來過長風,一提到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瀘定路,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

金沙江路、瀘定路、大渡河路

……

普陀區長風新村街道轄區內

這些耳熟能詳的路名

究竟有什麼來頭?

老長風人才知道的冕寧路

名字又源自哪呢?

你是否知道不少路名

都滲透著「紅色基因」

今天

就讓小編來帶你追本溯源

一探長風道路名背後的

紅色歷史~

猶記得那些

寫進課本里的長征故事

無論是否來過長風,一提到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瀘定路,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沒錯,「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三件寫在課本里膾炙人口的長征故事正是發生在這些地方。

金沙江路初辟於1953年,以雲南、四川、西藏邊界的金沙江命名,是普陀區的一條交通要道,呈東西走向,東起寧夏路,西接金沙江西路。

而同年起築的大渡河路則以四川大渡河命名,位於北起桃浦路,南至古北路橋,南北連接著普陀區和長寧區,長3586米

1935年,中央紅軍從雲南省皎平渡幾經波折,耗時7天7夜巧渡金沙江後,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蔣介石企圖憑藉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而中央紅軍18名勇士靠著一艘小船分兩批渡河,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最終擊潰對岸敵軍取得勝利,強渡大渡河成功。

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

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時間很長。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竣。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這就是著名的「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

「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始建於1705 年,是一座橫跨大渡河的古橋。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橋兩岸還建有漢式木結構的橋頭古堡。瀘定路路名便取自於四川省瀘定縣,也就是瀘定橋所在地。

如今,長征雖已遠去,但戰士們百折不撓的精神也被記入路名,時刻激勵後人前行。

「長征」一詞的誕生地

提起「冕寧路」,初來長風的遊客可能無法從地圖上捕捉到它的影子。冕寧路位於光復西路和大渡河路之間。2007年,古北路橋新建和大渡河路、光復西路拓寬改建,冕寧路因此被註銷。

曾經的冕寧路

而此路的「故鄉」正是位於四川省的冕寧縣,該地也是「長征」一詞的誕生地。「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夷人風俗……」1935年5月21日,劉伯承、聶榮臻率領中央紅軍先遣部隊進入涼山州冕寧縣城,受到當地百姓熱烈歡迎。紅軍在城內貼出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首次提出了「長征」這一概念。

布告中的「夷人」指得就是當地少數民族。在長征途中,紅軍與不少少數民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發生的冕寧縣的「彝海結盟」尤為動人。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先遣隊進入四川涼山彝族地區。與此同時,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繼續北上。他們要前往大渡河,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走大路,翻越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山嶺;另一條走小路,經冕寧,但要穿過彝族區。

由於國民黨軍、地方軍閥對民族地區的長期壓制,這條小路上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中央紅軍先遣隊走到冕寧北部的彝海附近,一群彝民突然將紅軍包圍,後面的工兵連也被圍擊,物資被搶走。紅軍當即布置自衛陣地,並由嚮導不斷用彝語喊話。

家住羊坪子的果基小葉丹是一位頭人,通曉漢語,在聽懂了紅軍的宣傳後,就派精通漢話的管家沙馬爾各,下山進一步探聽情況。深入了解紅軍才知道,其實在雙方相遇這一天,中央紅軍在縣城張貼《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其中說到: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不僅如此,紅軍還救出關在獄中的彝族人質,為彝民開倉放糧。這些行動都讓彝族人看到了一支為人民而戰的軍隊。

小葉丹像

得知紅軍如此,果基小葉丹就經人介紹,與劉伯承在彝海邊相見,開誠布公,一見如故。雙方達成共識:講和不打,結成盟友,共同對付國民黨軍和地方軍閥。為了表示守信用,小葉丹提出要按彝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喝血酒,義結金蘭,而劉伯承欣然答應。這就是著名的「彝海結盟」。

如今在冕寧縣的「彝海結盟紀念館」中,仍陳列著紅軍外出證章、紅軍旗桿頭、紅軍和抗捐軍用過的槍枝、手雷、大刀以及當年紅軍長征過冕寧時送給老百姓的銀元、糖果盒、手鐲等。珍貴的民族深情將繼續延存……

長征路上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

長風世紀同樂小區與隆德小區之間有條東西向的馬路,名為隆德路,與主幹道曹楊路接通。由西向東走到底,便是隆德路地鐵站,來往交通十分便利。

黃色線條標註的部分為隆德路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六盤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當年毛澤東登上六盤山,被氣勢磅礴的六盤山與革命態勢所震撼,揮筆而就詩篇《清平樂·六盤山》,因此這裡被譽為紅軍長征「勝利曙光之山」,也可以說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曙光之山。而此山恰位於寧夏隆德縣,隆德路的名稱也正源於此地。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同年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紅軍。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於東,然後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涼、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後,長驅直入,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長征,先後有200多位將帥、開國元勛、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在六盤山地區戰鬥。另外,環六盤山地區的西吉、隆德等縣及寧夏的同心縣、鹽池縣,在革命時期又與紅軍的西征和大生產運動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地方也成為現今人們重溫「紅色記憶」的最佳去處。

資料:上觀新聞、上海普陀檔案、央視網、新華網、人民政協報、寧夏日報、隆德縣文廣局

編輯:陳雯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