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根到逐夢:90後港妹楊翠兒在深圳度過「最忙國慶」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10-07T11:41:21.973918+00:00

10月6日。深圳蛇口。南水村。烈日當空。一座座土房子已變成幢幢高樓。臨時帳篷搭建起核酸採樣點。柵欄、隔離帶布置出檢測通道。村民朝採樣點蜂擁而去。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扛著行李,有的拎著提包,爭先恐後,步履匆忙。「請提前準備好健康碼、身份證。保持一米距離。

10月6日。深圳蛇口。南水村。

烈日當空。一座座土房子已變成幢幢高樓。

臨時帳篷搭建起核酸採樣點。柵欄、隔離帶布置出檢測通道。

村民朝採樣點蜂擁而去。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扛著行李,有的拎著提包,爭先恐後,步履匆忙。

「請提前準備好健康碼、身份證。保持一米距離。」

她走上前耐心指導,操著流利的普通話、粵語、客家話、英語。

防護服把她包裹得密不透風。汗水像斷線的珠子從她臉上落下。

擁擠的人群變得有序了:排成兩列,掃碼、登記、採樣。

她就是楊翠兒,30歲,香港同胞,祖籍深圳蛇口,香港蛇口同鄉會副會長。淡妝輕抹的臉上,閃動著一雙笑眼。

這是楊翠兒定居深圳的第3年。當年父輩前往「東方之珠」香港打拼,如今楊翠兒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機遇,回到家鄉深圳發展。加入社區核酸檢測點志願服務、舉辦深港青年聯誼活動、主理深圳西涌帳篷民宿、奪魁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作為一名妥妥的「斜槓青年」,楊翠兒笑稱,自己度過了人生中最忙的國慶假期。

「這座城市給予我很多,我也想要給予出去。」親身經歷國家發展的日新月異,一種家國歸屬感在楊翠兒心中油然而生,也轉變成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投入深港兩地青年交流工作,並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份子。

傳承

深港兩地義工文化濃厚

今年初,「網友偶遇袁詠儀在深圳做義工」登上新浪微博熱搜第一位。實際上,沖在抗疫前線的義工中,早有許多香港同胞的身影。

2019年楊翠兒在深圳定居,沒多久就碰上了疫情。她做核酸時看到人手不足,便帶著香港蛇口同鄉會的幾位義工當起了志願者。蛇口那裡的疫苗點是外籍人士可以接種的點,加上蛇口片區有不少客家人,一列隊伍里能同時遇到講廣東話、普通話、英文、客家話的人。楊翠兒會這些語言,她總是站在帳篷的最外處,提醒來檢測的每一個人。

在深圳疫情防控吃緊時,楊翠兒常常帶著港人義工們在核酸檢測服務點或疫苗接種點當起志願者。他們所屬的這支隊伍是蛇口居深港人聯誼會下的港人義工隊,這支隊伍於2020年成立,有固定義工約20人,以青年居多,活躍在蛇口街道的各項社會工作中。

楊翠兒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去付出,因為付出也是一種收穫。「我還記得上一次在蛇口大廈的一個疫苗接種點做文明指導。大雨滂沱。我就站在採樣點的入口處,許多人經過會直接把雨傘上的雨水抖到我身上,渾身濕透,都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但我還是要舉著牌子跟他們確認健康碼。」楊翠兒建議,每個人都應該穿上紅馬甲去體驗當一回義工,就知道每一位前線工作人員的辛苦。

自疫情發生以來,楊翠兒自發通過捐贈物資、協調港人團體接種疫苗、協助核酸檢測及疫苗接種等方式參與巾幗抗疫志願服務,積極築起了深港青年攜手抗疫的「同心圓」。後來深圳市婦聯給她頒發了「最美巾幗抗疫人」的榮譽。

據不完全統計,在香港,註冊社工有2.3 萬人,也就是每320 人,就有一位社工。而在深圳,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1名志願者,是名副其實的「志願者之城」。

楊翠兒說,自己從小在香港就積極參與義工活動,來到深圳之後,更體會到兩座城市義工文化上的接軌。「深港兩地,從求學階段就會向學生教導公民教育和志願服務對社會建設的重要性,都會鼓勵學生多參與義工活動,像在香港有去沙灘清潔垃圾、探訪老人院、慈善賣旗等;在深圳有大型活動或公共運輸店核酸點維持秩序等。」

尋根

蛇口有最深的鄉愁

楊翠兒在香港屯門出生長大,從自己的出生地出發,一路向北,穿過深圳灣,對岸的蛇口就是自己父輩們成長的村子。對她而言,自己的出生地和祖籍地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粵港澳大灣區。

1979年,蛇口響起填海建港開山炮,一場改革由此發端。楊翠兒的祖父輩便是深圳蛇口第一代開發建設者。「爺爺那個時候是南水村生產隊隊長,領著村民搬水泥、搬沙子、搬石頭,一車一磚一瓦去建設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好河山。」楊翠兒驕傲地分享道。

楊翠兒父親楊錦文是深圳蛇口南水村原住民,早年與妻子來到香港打拼。從楊翠兒小時候起,父母便不時帶子女回深圳探親,接觸內地環境。

她仍然對小時候的過關經歷記憶猶新。她和家人住在香港屯門,與深圳蛇口只是隔海相望,但當時深圳道路不完善,深圳灣口岸也還沒建設,從屯門來到蛇口可謂七轉八折。「要繞過羅湖3個多小時回來蛇口,當時的每一趟旅程都是非常折騰。」

2007年深圳灣大橋開通,深圳灣口岸成了中國第一個採用「一地兩檢」通關模式的口岸。楊翠兒跟家人們來回深港的次數更加頻繁了。看著父輩們成長的村子逐漸變為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區,發展日新月異,她感到由衷的自豪,一種「鄉愁」的呼喚愈發強烈。

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留學歸國的楊翠兒當下做了一個決定:回到家鄉深圳發展。「深圳的創業氛圍很濃厚,我在這裡能做更多的事情。」

逐夢

瞄準大灣區時代機遇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北上創業,追逐自己的人生夢想;而受疫情的影響,很多深港的年輕人在今年的「十一」黃金周選擇了「就地過節」,飛盤運動等「小眾運動趴」也打開了青年社交的新方式。

楊翠兒在深圳的幾個創業項目,就找准了時代機遇。

10月1日,楊翠兒在深圳西麗大學城某產業園區頂樓接連舉辦了2場「運動Party」。2800平方米的空間裡結合了飛盤、桌遊、燒烤、水槍大戰、K歌等室內外活動,匯聚了近40名深港青年共同參與。「今年7月,我開始籌辦這個西格瑪咖啡公園。國慶期間是我們第一次試營業,就承接了比較多的深港青年聯誼活動。」

居深港人Penny在就地過節的倡導下選擇了留在深圳,「比起熱門去處,更期待小眾、人少的去處和玩法,很開心在西格瑪的『小眾運動趴』認識到了很多新的朋友。」深圳女孩Miko同樣也參加了這個派對,她認為在城市中心有這樣一個「新潮運動集合地」,對平時忙碌的都市人來說是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

楊翠兒介紹該項目創業的初衷就是打造一個新型的「社交場」,讓城市中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我喜歡把人群都聚起來,因為我覺得彼此的碰撞可以造就更多的可能性。」

而深圳的營商環境及相關政策也為港籍人士來深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今年2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旅遊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到打造國際濱海旅遊標杆城市。有著政策和補貼的扶持,楊翠兒的另一個創業項目Only One亦山海大鵬帳篷民宿進展快速。「對整個露營地的設計,我們花了三周時間完成,又用了大約半年時間確定供應商,對比各家材料、面料。」趁著今年興起的露營熱,她的露營地在「十一」假期甫一開始就早早滿房,甚至用上了備用房。

在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作為香港蛇口同鄉會副會長、蛇口居深港人聯誼會主任和南頭古城同源文化大使,楊翠兒還積極參與深圳鄉情文化傳播以及深港青年交流服務工作,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傳播自己的家鄉,讓更多香港年輕人了解深圳歷史和鄉情文化。

聯誼會組織在深港青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如在南頭古城進行歷史文化探索、到訪大疆進行企業考察、通過製作客家茶果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希望可以讓青年們有對祖國的歸屬感,在深圳有種歸家的感覺。」

"我的父輩們就是蛇口的建設者,他們希望深圳這塊福地能夠吸引更多有才華、有抱負的港澳青年來到這裡追求夢想。我很開心自己繼承了父輩的夢想,正在這條道路上穩步前行。"

當楊翠兒在南水村史博物館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著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時,43年前改革的熱潮恍惚又重新迴蕩到了這南海之濱、珠江入海口。

采寫:南都記者 林敏兒 攝影:南都記者 冷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