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暴漲300%,歐洲電熱毯訂單暴漲10倍!中國人又贏了

帥真財經 發佈 2022-10-07T12:56:38.723580+00:00

這段時間,廣東生產小家電的工廠很忙,歐洲電熱毯的訂單如潮水般湧來,訂單量暴漲10倍。工人多的工廠開啟了三班倒模式,全在24小時生產電熱毯。

1

這段時間,廣東生產小家電的工廠很忙,歐洲電熱毯的訂單如潮水般湧來,訂單量暴漲10倍。工人多的工廠開啟了三班倒模式,全在24小時生產電熱毯。

據中山市的一家小家電工廠的經理透露:大概從今年7月份開始,陸續接到電熱毯的需求,之後每個月訂單量以50%的速度增長。

「我們早就不做電熱毯啦,單價低、利潤薄、銷路差,誰知道今年需求這麼大。」夏季時,工廠只有一條生產線在轉,如今擴大到了三條,工人12小時一班。

最近,浙江的霞姐經常往杭州跑,她在尋求可以借錢的大老闆。

她和投資人算了一筆帳:現在歐洲一條電熱毯的價格翻了三倍,以前20歐一條,現在60歐,供不應求,而生產一條電熱毯的成本10元人民幣不到。

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擴大生產,年底至少能賺1個億。

投資人聽完,點頭表示認同,問她要借多少?霞姐伸出三根手指:「3000萬。」用3000萬搏1個億的利潤,投資人覺得有的賺,當場拍板投了。

中國人忙著生產、賺錢。歐洲人忙著搶購、吐槽。

運送天然氣的北溪1號神秘爆炸後,歐洲缺氣過冬已成定局。

原本少部分歐洲人還抱有一絲幻想,認為臨近冬天,是和俄羅斯談判的最好時機,種種跡象表明德國正在暗中和俄羅斯接近。好巧不巧,北溪突然爆炸了,徹底斷送了歐洲人的念想。

面對現實,凜冬將至。

有歐洲網友發起了一項調查:你認為誰是北溪管道爆炸最大的受益者?A.美國;B.俄羅斯;C.烏克蘭;D.波蘭;E.中國。

歐洲人充分發揮了娛樂精神,中國得票最高。他們在評論區吐槽說:「中國人賺大了,他們一邊進口俄羅斯廉價的天然氣,一邊向我們出口高價的電熱毯。中國人又贏了。」

2

其實,價格暴漲的何止電熱毯?只要是和供暖有關的設備,如熱水袋、保暖內衣、電熱器,訂單量都在飛漲。僅8月份出口額就高達700億美元。

歐洲採購商來義烏,點名要「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受通脹因素的影響,他們擔心買一些華而不實的商品回去,銷售有困難。「電費已上漲了60%,」

一位英國採購商表示:「人們的購買力縮水了,新奇、有創意的商品並不受歡迎,大家都講求實用。」

戰爭猶如一個回家省親的新娘,在傷害俄烏雙方的同時,也在考驗著歐洲人民的忍耐力。他們一邊高喊「保衛烏克蘭」,一邊喋喋不休抱怨政府無力控制物價。

平心而論,這些年,德國民生能保持低通脹,要感謝俄羅斯廉價的天然氣供應。一家德國企業的能源支出成本僅占總成本的3%-4%,低到令人咂舌,大大提高了德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北溪爆炸後的第二天,一直保持沉默的默克爾罕見發聲說:「要保留與俄羅斯迴旋的餘地。」

或許,默克爾已嗅到了戰事擴大所帶來的風險。她曾努力與普京建立良好的關係,北溪1號就是在她拍板下順利修建的。

即使,修建時遭到了美國、波蘭、芬蘭等國的批評,但為了德國的利益,她頂住了壓力。可惜,戰爭令她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更有人跳出來指責默克爾是叛徒,為虎作祟。

北溪的爆炸,徹底將歐洲推到了俄羅斯的對立面,有某種神秘的力量,想徹底把歐洲與俄羅斯隔開,掐斷和談的一切可能性。

這顯然不符合德國和歐盟的利益,歐洲、俄羅斯承擔了戰爭成本,其他國家坐收漁利。

3

9月開始,德國進入了「節能模式」。公共場所每天只能用6小時的電燈,暖氣一律不得高於19攝氏度(醫院除外),街上的廣告屏全部熄滅。

政府正在討論要不要開放一些公共取暖區,以便承擔不起電費的窮人居住。而有錢人正盤算著要不要去溫暖的南歐過冬。

居住在德國鄉間的人,院子裡堆積了不少劈好的柴火。可別小看了柴火,一公斤的柴火能維持一套百平住房8小時的溫暖,比空調效率多了。

一位德國老漢抱怨道:「幸虧家裡有個壁爐,我都忘了上次是什麼時候用它的了。」

對於生活富足的德國人來說,今冬面臨最大的困難不是電費的上漲,而是供應的不足,隨時可能停電。

政府雖一再表示不會讓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但柏林市民不以為然,他們吐槽說:「政府可沒承諾不會發生停電。」

上次德國面臨如此嚴峻的凜冬還是90多年前的超通脹時期,德國央行放棄「治療」瘋狂印錢,全國物價失控,用一個小鬍子的話形容就是:「你知道現在外面的麵包要多少錢嗎?50萬馬克!馬車都放不下這麼多錢!」那個冬天,買不起煤炭、柴火的德國工人乾脆燒起了馬克取暖。

對歷史相當敏感的德國人正努力控制通脹,盡力把範圍控制在能源領域。但能源不但關係到老百姓的電費,還聯繫著生產。

今年1-8月,德國工廠用於支付購買能源的費用已增長了4倍。對成本異常敏感的小企業發生了經營困難的情況,一方面政府不讓他們隨意漲價,另一方面能源成本吃掉了所有利潤。

9月,一家擁有103年歷史的衛生紙品牌Hakle提交了破產申請。

知名的德企有向中國轉移產能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俄烏衝突爆發兩個月後,奔馳、奧迪、寶馬、拜耳、巴斯夫不約而同地加大了對華投資,除拜耳的4億歐元外,其餘的投資規模均在百億以上。

他們正在中國尋求便宜的能源供應。1-7月德國對華投資增速高達23%。給那些聲稱要減少對華依賴的德國政客,上了生動的一課。


作者:江左佑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