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之於中國:如何實現從跟跑到超越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10-07T21:28:53.144462+00:00

三位物理學家雖然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我們還是特別為之歡欣,因為:在本屆物理學諾獎的背後,有中國科學家的傑出貢獻。

澎湃特約評論員 李岱

每年的諾獎張榜,都成了全球性的新聞事件,也吊足了國人的胃口。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以表彰他們為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性的量子信息科學所作出的貢獻。

三位物理學家雖然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我們還是特別為之歡欣,因為:在本屆物理學諾獎的背後,有中國科學家的傑出貢獻。作為安東·塞林格的學生,也是其研究團隊的主要參與者,潘建偉院士參與開創量子信息物理學這個重要研究領域。頒獎委員會提及的潘建偉導師安東·塞林格的四篇量子通信實驗文章,潘院士分別是其中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兩篇文章的第二作者。頒獎委員會還提到另外三篇文章,而這三篇文章都是中國科學家獨立開展的研究工作。

在諾獎獲獎者群星中,有不少華人科學家,其中物理學家最多,有6位: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由此可見,物理學是華人科學家離得最近的學科領域。不過,這些科學家的成就和獲獎記錄都是在國外取得的,他們的身份是華裔科學家。截止到目前,只有屠呦呦打破了諾獎的記錄,成為第一位躋身諾獎的中國科學家。再看物理學諾獎榜單,華人科學家雖是最多的,但還沒有中國科學家的正位。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科學界正舉全國之力,縮小與世界科學珠峰的距離。伴隨國力快速崛起,科學硬實力從跟跑漸漸趕超,有的領域進入並跑的態勢。就以物理學領域而言,近年來,我國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產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潘建偉院士認為,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量子計算方面與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水平線,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發展迅速。2020年,潘建偉和陸朝陽等學者研製成功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推動了全球量子計算的前沿研究達到一個新高度,繼谷歌「懸鈴木」量子計算機之後,我國首次成功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

本屆諾獎物理學獎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學家的實力和貢獻,為此,我們替中國科學家的傑出貢獻點讚、自豪,但也為他們感到些許遺憾。

中國科學家若要實現全線並跑和超越,顯然還有不少路要走。這裡需要國家的托舉,仰賴科學共同體的同向同行,須有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美接力,還要有科學家個人的才智支撐和意志牽引。

不過,話又說回來,諾獎並不是檢驗科學家成就的唯一標準,頂多只算一個重要標準而已。科學的本真意義,在於對未知領域的追問和探求,出於對知識和真理的好奇和發掘。至於得不得獎,倒在其次。我們不妨把一年一度的諾獎活動看作是科學界的一種加冕儀式。

更何況,諾獎並不能代表對人類科學的終極評價,它本身存在選擇性關懷的問題。比如,很多重要的學科領域,諾獎並沒有做到「陽光普照」,比如,十萬分重要的數學和哲學,無論從人類知識起源上說,還是從二者對於人類智性的重要性而言,都是不可缺席的,這對於諾獎而言,則存在明顯的選擇性失明。還有不少「被遺忘的角落」,也在諾獎的光圈之外。因此,我們在關注諾獎的時候,小心被其強光灼傷了眼睛。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