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佛學和我們生活的關係,遠比你想像得緊密

古籍 發佈 2022-10-07T22:02:50.703883+00:00

於沒接觸過佛學的人來說,最早的一部帶有佛學色彩的作品,應該就是《西遊記》。唐三藏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獲得無字真經。

於沒接觸過佛學的人來說,最早的一部帶有佛學色彩的作品,應該就是《西遊記》。唐三藏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獲得無字真經。那經文,其實就是來源於種種磨難之後的開悟與心得。《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佛學的核心,在度化有緣之人。那麼現實生活中,佛學又是怎樣興起和傳播的呢?是誰在什麼境況下創立了佛學?這就要在這本《錢文忠說佛》裡找答案了。

錢文忠是季羨林的弟子。我們都知道季羨林先生閒雲野鶴,他筆下的東方文化深遠而神秘,其中就是摻雜了很多佛學因素。他是佛學的研究者,出版過很多佛學相關的作品,而錢文忠正是繼承了他的衣缽。

錢文忠是復旦大學的歷史系教授,也是季羨林研究所的副所長,他1984年考入北大,學習梵文巴利文專業,後來留學德國漢堡大學。最近幾年,他一直致力於傳播他的研究成果。前後在《百家講壇》講解了《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等欄目,還在喜馬拉雅開設了《錢文忠說佛》有聲書課程。課程一經發布就廣受好評,獲得9.6的高分評分,累計播放量已高達6000w+。他用這堂課、這本書,深刻地闡釋了「佛教不是迷信,而是佛陀的教育」這個真理。

《錢文忠說佛》是錢文忠對佛學研究的重要作品。這本書一共分為六十講,分別闡述了佛學與中國文化歷史的淵源,佛學的產生與發展,並在其中貫穿了對生命的領悟,和改變自己的方法。無論是全職主婦還是職場精英,都能從中收穫不一樣的處世智慧。

01

我們要學習的是佛學的智慧,而不是佛教的智慧。錢文忠說,佛教是一個宗教,而佛學是一種智慧。

那麼佛學的智慧是什麼?錢文忠用一句話來概括佛學的教義就是「般若波羅蜜」。他說,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渡到彼岸去。河的這一岸是我們生活的疾苦和內心的痛苦,河的那一岸充滿了喜樂與寧靜。佛學就是將我們從痛苦的狀態帶到喜樂狀態中的智慧。

佛學的故事,還要從喬達摩•悉達多說起。他出生在一個印度和尼泊爾交界的小國里,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從一出生起,就是一個身份高貴,衣食無憂的人。還有一個相愛的妻子和慈愛的父親。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就是一個妥妥的人生贏家。

這樣的人,為什麼會出家呢?答案是因為,他在眾生相里看見了不自由。

相傳,在雲遊途中,他分別看見了身體殘敗的老人,看見了剛剛離世的死人,看見了飽受折磨的病人,人的衰老、疾病與死亡,在他看來,成為了人永遠無法躲避的痛苦。人從出生開始,就陷入了終將衰老、獲病、死亡的因緣里。如何才能從痛苦中拯救自己,拯救眾生?在又一次雲遊中,他找到了答案。這一次,他看見了一個出家人,鎮定自若,閒雲野鶴一般,仿佛世間的一切生老病死的痛苦都與他無關。於是,喬達摩•悉達多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出家。通過出家來修行開悟,幫助世人解脫痛苦。

如今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佛學,是喬達摩•悉達多成佛過程中的經歷和領悟。他究竟在修行中領悟了什麼呢?

《西遊記》裡高小姐對天蓬元帥說「人生有八苦,生之苦、死之苦、老之苦、病之苦、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勝苦」這便是佛教定義的「人生八苦」。佛學要解決的,正是這「人生八苦」的應對之法。

02

佛學對我們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它幾乎構成了我們看待和應對世界的底層邏輯。

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道」「釋」,這三根柱子支撐起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其中釋就是以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學。

儒家強調我們,在家做孝子,離家做忠臣。進為宰相,退為良醫,強調的是現實世界的進退。道家強調的是仙界層面的,羽化成仙。而佛學強調的是解脫,脫離三界苦惱。我們如今所秉持的「慈悲為懷」「善念」「眾生平等」都來源於佛教看待世人的視角。在苦行中保持平靜的幸福,也是佛陀思想的成果。

前段時間爆火的《隱入塵煙》,其實也蘊含著一定的佛學思想。當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覺得很慘,但當我們仔細品味,從悲慘的生活里,其實更能看到平靜的幸福。這種幸福感,是與佛學思想息息相關的。佛學中的善念和對物質生活的低欲望都有所體現。

電影中的一對夫妻,他們對一切事物都保有愛與尊敬,不小心鏟掉的麥子、無家可歸的燕子、村里被人投石的瘋子、每天馱著重物勞累的驢等等,在他們眼裡,生命皆平等,皆應以善念相待;而他們自己也懂得用雙手、用信念吞咽生活的苦,栽種出幸福的花,不期望天上掉餡餅,不願去城裡住樓房,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蓋房子、種麥子,滿足於勞苦但平凡的生活。這種「遺世而獨立」的處世心境,也成就了他們平凡的幸福。

錢鍾書說: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最大勝利。而佛學就是教人把忍受變成享受,從而抵禦外界的誘惑與風雨。

佛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還體現在文字上,可以說脫離佛學我們幾乎無法開口講話。

從字詞到典故,到標誌性人物的名字,都滲透著佛學思想。比如「菩薩」「地獄」「因果」「世界」「平等」這些詞,其實都來源於佛教用語;「曹沖稱象」的典故里,大象也是援引於佛教的發源地;我們古代詩人,王維與孟浩然等人,更是深受佛學的影響。

以王維為例,他字「摩詰」,「摩詰」本身就是佛教用語。「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他的詩詞一直被讚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深遠。很多評論家都認為,他的詩詞中景物美麗而空寂,頃刻變化,轉瞬即逝,是一種無我無常的禪定境界。而王維也確實與佛學有緣,他從中年以後就開始在山水和佛理中尋求心靈寄託,參禪悟理,虔誠信佛,也因此被稱為「詩佛」。

可見佛學對我們的文化影響有多深,甚至已經滲透到傳統美學中了。

03

佛學能夠讓人苦中作樂,能夠讓人沉著清醒,那是不是現世人,生活的幸福的人,就不再需要佛學了?其實不是,佛學也是我們時代的快節奏下,慢生活的智慧。

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說一個詞,叫「佛系」,但錢文忠用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佛系」不是「擺爛」,佛系的背後是更有信仰的精進。

如今,人們為什麼會用「佛系」來自居,其實大部分原因在於,大家都覺得太累了。從「打工人」到「社畜」到「躺平」到「擺爛」到「PUA」……新的詞彙的興起,往往來源於它的時代樣貌。從這些詞彙里我們不難看到在年輕人心裡,這個時代的樣貌是怎樣的。所以他們希望借「佛系」這個詞,來祈求內心的寧靜。只不過這寧靜來的不會那麼容易。

喬達摩•悉達多成為佛陀之前,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苦行。他從家中出走後,一直尋求佛理,廣拜良師,但始終沒有開悟。於是他效仿了當時非常流行的「苦行」修行法。讓自己經歷世間所有的痛苦。從吃糞到一天只吃一粒米、從被蟲食到被日頭暴曬,他不斷折磨自己的肉身,以祈求「苦其心志」,脫離凡胎肉體的種種欲望,讓自己得到開化,這個過程持續了六年。雖然他沒有從苦行中得到開化,但不可否認,苦行依然是他最終修成正果的鋪墊。在這千萬般苦楚里,錘鍊的更是他的心境和信念。

我們如今經歷的種種「苦行」,與佛陀不能相比,但這種「苦行」更大的是在精神內耗上。貪念、嗔恨、痴愚,因為無法填補的欲望,無法消止的怨恨而痛苦,而這一切又始於「無明」,缺少對事理的真知,更缺少對真知的追求。

佛曰:「於平凡中見自己,于格局裡見天地,於千迴百轉後舍貪嗔痴、斷愛舍離,終見眾生」。當我們從佛學經典里,學會了這套處世的智慧,獲取了真知,並且執著於真知,那麼便可以遠離精神內耗,重新找回內心的自由。

可見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佛學的影響都是極其深遠的,在壓抑、忙碌的生活中,人們也迫切希望,從佛學裡找到內心的寧靜。如今這本《錢文忠說佛》就成了人們利用佛學理解現世苦難,應對現世苦難的抓手。

《錢文忠說佛——開解人生困惑的覺悟指南》

錢文忠將散落在巴利文佛經、梵文佛經、漢譯佛經原典的佛陀人生記錄,進行了分析比較和完整總結。從佛陀出生、成長、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滅,系統梳理和全景展現了他傳奇的一生;從歷史、文化、傳記、經典四大維度,真實還原了佛陀和佛學的精華。

本書以通俗口語和講故事的形式再現了一個偉大、慈悲,而又真實、智慧的佛陀。通過本書,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儀、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舉一動間,散發著的靈性光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