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訪華後明牌:德國車企「向東」,沒有退路

鳳凰網汽車 發佈 2022-11-07T16:50:45.422560+00:00

降落時間已是當地凌晨2點45分,但僅過幾個小時後,他就精神抖擻出現在社民黨的大會上參加政策討論,向大家報告這次訪華的成果。

訪問北京後,朔爾茨一行人乘專機回到柏林。降落時間已是當地凌晨2點45分,但僅過幾個小時後,他就精神抖擻出現在社民黨的大會上參加政策討論,向大家報告這次訪華的成果。

他的態度很鮮明:「中國仍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經貿夥伴,德國不想也不能與中國脫鉤。」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攜「總裁團」訪華,成為自疫情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和西方國家領導人。

超過100家企業的競爭中,寶馬董事長齊普策與大眾汽車總裁奧博穆,得到了隨訪的12個珍貴席位中的兩位。

蓋因,中國是德國汽車最大的市場。德國總理訪華,對車業釋放了怎樣的信號?中國市場,對德國車企到底有多重要?

德國「向東」

「沒有中國,德國會變得更窮。」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前夕,德國工商總會長萬斯勒本的一席話,代表了德企的心聲。

實際上,這次訪華是朔爾茨頂住各方壓力,帶隊訪問北京。在他出發前,有超過100家德國企業申請隨行。

最終與他一起抵華的,由寶馬集團、大眾集團、默克集團、拜耳集團、拜恩泰科(BionNTech)公司、巴斯夫集團、瓦克化學集團、德意志銀行、GeoClimaDesign、西門子、喜寶集團、阿迪達斯的企業高管組成,行業覆蓋化工、汽車、醫藥生物科技、金融、能源、製造、食品、運動用品領域。

據了解,在朔爾茨團隊抵達北京的當天,中德企業家就與中國汽車企業就利用二氧化碳生產綠色液體能源、內燃機、中德合作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將汽車技術、戰略等方面的發展融合借鑑。

「此次朔爾茨總理訪問中國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德中兩國將繼續加強經貿合作。在寶馬看來,德中兩國間雙邊聯繫以及合作依然有著巨大潛力,並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和提高,我對此充滿信心。」就此次訪華,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如是說。

誠如他所言,對德國汽車業來說,中國這片土地舉足輕重。四成德國汽車年產量在華銷售,75%的德國車企在關鍵原材料或中間產品上依賴中國。

在整個歐盟中,德國與中國的聯繫最為深入。據統計,歐盟流入中國的最大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國。在過去4年裡,平均貢獻了中國總投資的43%。

2022年前三季度,德國對華實際投資增長114.3%,逆勢持續走高。其中,汽車是兩國合作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海外研究機構Rhodium報告指出,近兩年在歐洲所有對華直接投資中,汽車行業的占比達1/3。

2022年,德國車企在華多次大手筆投資中可以看出,中國對德國汽車業越來越重要。

2022 年上半年,德對中的直接投資,達100 億歐元。以大眾、寶馬為首的車企,對華單筆「最大」投資的數據不斷被刷新。

22022年6月,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在長春奠基。項目總投資26億歐元左右,折合人民幣約183億元。該基地是奧迪在中國第一家僅生產純電動車的工廠,規劃年產能15萬輛,將在2024年底實現投產。

奧迪中國總裁溫澤岳博士表示:「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也是奧迪中國全新企業戰略『奧迪中國進取2030戰略』的重要基石。隨著中國第一家奧迪純電動工廠的落地,我們正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得益於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力支持,奧迪預計到2030年,中國高端汽車市場中的新能源汽車占比將超過燃油車。作為奧迪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市場具有獨特的戰略意義,將對推進四環品牌的電氣化轉型發揮關鍵作用。

同樣在6月,華晨寶馬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項目——里達工廠正式開業。該項目總投資150億元,是寶馬在中國最大的一筆單項投資。

2021年,寶馬在中國市場的年產量首次突破70萬輛。隨著里達工廠的投產,寶馬瀋陽生產基地的年產能將增至83萬輛,這裡也將成為寶馬集團全球範圍內最大的生產基地。

不久前有消息稱,寶馬將再投資百億人民幣擴建其在瀋陽的高壓電池生產中心,擴大在中國的電池項目投入,該中心將成為寶馬集團在德國本土之外第一家完整的動力電池中心。另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的報導,寶馬在牛津工廠的MINI電動車產線將遷至中國。

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達了繼續投資中國的堅定立場,他表示:「加強跨國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仍是全球主題,德中兩國在汽車領域的長期合作就是絕佳範例。寶馬集團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將持續加大對華投資。」

10月,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旗下軟體公司CARIAD將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並控股。本次合作計劃投資約24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68億元,這是大眾進入中國40年來最大的一筆單項投資。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執行長貝瑞德表示:「中國市場充滿活力,是集團在全球最重要的業務區域。與地平線的合作是集團在華推進戰略轉型,強化在華業務的核心基石。本土研發將賦予我們更多的自主權,進一步鞏固我們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領先位置。」

除了主機廠之外,汽車零部件廠商也在加大在華投資力度。7月,汽車電子與照明系統海拉在常州的新工廠正式落成。這是他們在中國的第三家工廠,投資額超千萬歐元,初期年產量約為60萬套。

8月,采埃孚集團宣布計劃投資1億美元,擴建公司在張家港基地的現有業務。此前,他們宣布在山東日照投資建廠,總投資6000萬歐元。另外,采埃孚位於上海安亭鎮的現有工廠也將擴建,總投資高達3.2億元。

齊普策曾說過,中國是推動新興技術超大規模應用的熱土,如果某項技術能在中國形成規模,就能在全世界規模化應用。

超500億元的投資也表明了,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之下,德國車企若想繼續引領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勢必要與中國市場緊密合作。在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一騎絕塵」的今天,綁定相對「脫鉤」而言,是更現實、也更明智的選擇。

BBA,在過冬

能源危機,正在倒逼德國車企尋找出路。

目前,能源消耗量高的德國企業停產,包括1/4的化工企業和1/6的汽車製造商,同時,17%的汽車製造商目前正考慮將生產轉移到國外。

有評論人士指出,從2020年延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和今年的歐洲大旱,已經對整個歐洲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衝擊。俄烏戰爭、疫情、美元加息、股市疲軟等一系列現象的影響下,大量歐洲資本開始外逃,歐洲經濟「中空化」趨勢明顯。

危險就在眼前。投資銀行瑞銀預測稱,在2022年三季度後,歐洲製造企業的業績將急劇惡化。2023年,歐美大型製造商的每股收益將下降約50% 。

該機構預計,歐洲製造商將受到汽車供應過剩;產品定價壓力;消費降級與疲軟;通貨膨脹走高及資產價值縮水四大挑戰。

萬斯勒本直言:「在這一系列不利局面的影響下,和中國加強貿易關係,是德國能夠擺脫困境的重要方法。」

他表示:「沒有中國就沒有世界」,德國、歐洲乃至世界在很多方面都依賴中國,以解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緊迫的問題。「沒有中國,我們永遠無法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中德兩國在汽車領域有著超強的產業合作基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上海汽車公司與德國大眾合作,讓大眾汽車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汽車企業。

過去幾十年,德國汽車企業在中國發展一直表現很強勁。目前,德系汽車在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份額占比最大,占到80%左右。

2021年,大眾汽車集團在國內的銷售總量為330.5萬台左右,全球銷量為888.2萬台左右,國內的銷量就占據了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豪華品牌保時捷的國內市場銷量在9.5萬台;奧迪的銷售量為70萬台;寶馬為84.6萬台;奔馳為78.27萬台。

在來華前,巴斯夫CEO回應了國內對其在中國投入巨資新建工廠的批評。這句話,用來評論「脫鉤主義者」也相當契合。「與其抱怨,還不如仔細審視一下自身不足。」

畢竟,互補共贏,比起脫鉤「獨美」要更動聽得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