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丨「無為」是一種「躺平」哲學嗎?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發佈 2022-11-10T18:53:22.262017+00:00

是一種無所行動的「躺平哲學」麼?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不過,這是怎樣的哲學?事實上,無為並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

道家的無為

是一種無所行動的「躺平哲學」麼?

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

面對自我空間的壓縮

從「斷舍離」到「佛系」

從「躺平」到「00後整頓職場」

一場日常生活的哲學革命正在進行

不過,這是怎樣的哲學?

許多人將這樣的生活方式同老、莊的無為相聯繫

但道家的「無為」是一種「躺平」哲學麼?

事實上,無為並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

而是循「道」而為、不妄為

不要根據一己的意見、意志、欲望去隨便為

「無為」是指先為、抓住時機去為

「無為」的前提是懂得萬事萬物生長的自然之道

抓住事情的關鍵,做出獨立而正確的判斷

以柔克剛,未雨綢繆,善始善終

《無為的能量:〈老子〉哲學40講》之中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林光華老師

將以通俗曉暢的語言闡述老子的生活哲學

說明「無為」所蘊含的行動能量

她以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

老、莊恰恰是「反躺平」的哲學

他們不是消極避世,而是要求以退為進

他們是用反語刺激世人覺醒,而不是無事可為

↑點擊連結即可購買↑

書名:無為的能量——《老子》哲學40講

書號:978-7-300-30787-9

著者:林光華

定價:68.00 元

出版時間:2022 年 7 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無為」是一種「躺平」哲學麼?

如果說「自然」是人的行為原則,那麼「無為」就是具體的行為策略。「自然」是理論層面的,「無為」是實踐層面的。「無為」是可以具體實施的。今天人們對道家尤其對《老子》最大的誤讀應該就是「無為」,以為「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很消極。在翻譯時大多數學者都將「無為」譯為「nonaction」,就是沒有行動,這也容易被西方人誤解。其實「無為」是遵循「道」而為。「無為」不是躺平,而是不妄為,不要根據你自己一己的意見、意志、欲望去隨便為。「無為」,其實是一種反向的表達,是老子「正言若反」的特殊語言方式的表現。當然儒家也有「無為」,儒家為政的最高境界也是「無為」,垂手而天下治,像堯、舜、禹,他們德行高,以德化人,便是「無為」。道家的「無為」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它來源於對事物的細心觀察。第六十四章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老子指出,事物在安靜的時候容易持守,還沒有發出徵兆的時候容易謀劃,脆弱的時候才容易破除它,在微小的時候容易驅散它。所以,我們做事情要從小處為,從有一點點徵兆的時候就採取行動,不要等壞的東西擴散了,事態嚴重了再去為,這就是非常經典的概括——「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意思。「無為」的最基本的含義就是這一句,也就是在一個壞的影響還沒產生的時候,就要開始有所作為。當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還沒有變壞的時候,你就要去防備它,無論治身還是治國,等亂了再開始治理就已經晚了。這是「先為」的智慧,要「占先機」,抓住時機去為。

中醫就是運用的這種思維,治未發之病。中醫講究的是提前預防,在這個病發生之前就要去預防,比如說到秋冬天容易感冒,小孩子出門前要搓一搓腦門,加快血液循環,去適應溫差;小孩子在暖氣下玩得淌汗了,要等汗幹了再到戶外;燥熱時每天喝點蘆根水,清熱去火;早上起來要喝一杯淡鹽水等等,中醫實際上就是以「無為」的方式養生,不用做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但可以預防疾病。就算病發了,也要及時治療,第一時間把它扼殺在搖籃中。河上公註:「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治身治國,當於未亂之時,豫閉其門也。」也是說當一個壞的事情才剛剛有一點點苗頭,還沒有完全發生的時候就要加以控制。治身治國也是如此,在你的身心未亂、國家未亂的時候就要開始治理。這是「無為」的第一個層次的含義。

明代嘉靖年間《道德經》刻本

第二個層次是「為者敗之」,是說你太過有為的話,就會把事情搞砸了。「執者失之」是說你太執著於它,也會失去它。人需要從細微處著手,從根基處理解事物,日積月累,終有所成,因為很粗的樹也是從微不足道的小樹苗長起的;再高的台子,也是從紮實的地基開始的;不管多遠的路,都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不要太有為,而要看萬事萬物的這些細節,這是老子的諄諄教誨。我們從細節開始「為」,才能達到「無不為」,因此「無為」的第二層次就是要從基礎去做起。如果你太過有為,想一口吃成胖子,就「為」不好。太過執著一個東西,就會用力過猛而適得其反,違背了自然規律。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說「美是慢箭」([德]韓炳哲著,關玉紅譯:《美的救贖》),講的也是相似的道理。

第三個層次,就是聖人從中得到了什麼道理?《老子》說:「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前面老子是通過一個實際生活的觀察來表達道理,舉的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後面這一段是講聖人從中獲得了什麼啟發。聖人做事情慎終如始,善始善終,從細微處開始,並且一直堅持下去。這個值得我們學習,尤其在教育上,家長常常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其實很多課都是三分鐘熱度,學了一鱗半爪,淺嘗輒止。任何事情,你只有堅持,才能把這件事情真正做好,腳踏實地學到東西。沒有什麼比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情更讓人有所收穫了,我有個書法家朋友,他非常喜歡刻章,就天天埋頭刻,非常著迷,有一次讀黃朴民先生和我合撰的《老子解讀》一書,每一個字看得都很認真,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我們就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談論著《老子》。他不是學者,但比學者還嚴謹,這就是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聖人跟普通人不一樣之處究竟在哪裡呢?就是欲望。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聖人專注的恰是別人看不上眼的東西,別人慾求的東西無非食色與名利,但聖人不感興趣,聖人一心學道,對淡乎寡味的「道」感興趣。

「常於幾成而敗之」是說一般人都是快要成功了,但是沒有堅持到底,所以失敗了。聖人可以做到堅持,不被紛紛擾擾的外物所誘惑,能保持住對「道」的信念並堅持自己。最後一句話當然是點睛之筆,也是這一章的最重要的一句話,「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我們在講「自然」的時候講過,就是輔助萬物實現它們自然的天性,而不敢胡亂作為。讓萬物自行展開,而不要過多干涉。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展開。

莊子

《老子》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馳騁」就是奔跑,引申為控制、駕馭。「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是說最柔軟的東西方能穿透那個最硬的東西。「無間」就是沒有間隙,即堅硬的東西、密度很大的東西。如果你什麼都沒有的話,是一個「無」,就很容易進入一切事物,能穿透最硬的東西。「無」是沒有厚度,比喻沒有成心、成見,沒有分別心,沒有什麼矛盾你解決不了,因為這樣的心是空靈的,是能承載萬物的。莊子的「庖丁解牛」應該就是受啟於這一句。《養生主》中庖丁的那個刀用了十九年,還跟新的一樣,就是因為「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用沒有厚度的刀進入有間隙的牛的骨骼,就會覺得那個空間很大。反過來說,如果你過得痛苦,不開心,那一定是因為你還有分別心、得失心。

在莊子這裡,刀比喻心。刀沒有厚度,是說人的內心沒有成心。成心就是你事先已經形成了偏見,自己可能並不知道,帶著這些成心和偏見去看世界的話,可能處處都不順眼,處處都不順心,到處都是對你的阻礙。所以「以無厚入有間」,是用柔軟的方式攻克硬的東西,用一個修出來的沒有成見的澄澈的心去面對世界,從而遊刃有餘,逍遙自在。

《老子》接著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不言之教」是道家的治理方式,就是不需要太多的聲教法令,不需要直接的說教。「不言之教」似春風化雨,它是以柔克剛,言傳身教,上行下效的方式。你做好了,就像春風一樣去影響身邊的人,不是指導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用你自己的身體力行去引導身邊的人,這是「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就是天下幾乎沒有什麼能比得上,說明「無為」的作用非常大,「無為」的方式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儒家的有言之教與法家的賞罰分明,可能都不如道家的「不言之教」效果好。

「強梁者有為」,「有為」反而是成就事情的障礙。范應元解釋說天下的人大多數都被物慾所遮蔽了,看似強大,其實是成功的障礙。人們都汲汲以求,去追求這個物慾,最後你就被遮蔽了,它就會成為你的障礙,讓你一直想強,以為占有的越多越強,真的遇到問題了,就發現強者往往一夜崩塌,太過追求強的人往往更容易瞬間崩潰。遵循「道」的人會守柔,守弱,悠著點來,慢慢行走,自然而成。追求任何東西,太過執著,其實都是欲望的驅使。

《老子》第四十八章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沒有行為,而是不妄為,不過分為,因為一旦過度地為,就會破壞了事物原生的狀態。比如你對孩子過分地為的話,孩子會漸漸失去天性;你對公司過分地為的話,員工就被你管壞了。治國同樣如此,如果瞎折騰,國家就被治理壞了,人民就怨聲載道。所以「無為」只是《老子》以「反」的表達方式闡發的一個觀念,不是讓人不為,而是讓人不過度地為。

「無為」是用最少的代價達到一個最大的成效,當然前提是我們首先得知道那個自然之道是什麼。莊子在《逍遙遊》中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你得知道正道是什麼才會遵循它。慢慢去認識、了解這個世界,了解外物,是「為學日益」,然後,我們要總結其中的「道」,不斷去掉我們身上的欲望、私心等,是「為道日損」。反覆做這樣的工夫,最後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做什麼事都能做成功。

我們要知道「自然」是最高的準則,連「道」都是「法自然」的。所以我們要去效法「自然」,知道萬物都有它自然的天性,只能去引導它,協助它,疏導它,順其自然,順勢而為。所以,順其自然不是我們平時講的那樣,好像很佛系,不努力的「躺平」。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積極的,是智慧的。「無為」不是「躺平」,而是遵「道」而為;逍遙不是「佛系」,而是靈魂自由。道家這方面常常被誤解成了消極被動的思想。

所以在政治上「無為」是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即無為之治,不刺激百姓的欲望,就是《老子》說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第三章)。不要去彰顯賢能,你在心裡可以崇尚,可以任用賢能,但不要大張旗鼓地表現出來。就像現在學校評獎學金一樣,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種獎學金,各種排名,各種榮譽,其實都是在刺激學生,讓他們早早地失去單純的心。大家都去爭,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心就亂了,學習的動機就不純了。本來學生之間差別沒有那麼大,因為要評獎學金,要計較零點幾分的學分績之差,人為地製造了等級之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熱情應該是靠老師引導,靠自己發現,不是靠刺激。刺激出來的熱情不會持久,自然而然的感情才是生命不斷前行的力量。

因此,學生考得好不必過度表揚,考得差也不必過度批評,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才是考試的目的,好的戒驕戒躁,差的繼續努力。不必用刺激的方式來讓學生競爭。競爭是不自然的成功,會伴隨著焦慮、嫉妒、虛榮等等,讓人心變得不單純。每個人的能力與興趣不同,刺激、競爭其實是讓人們去追逐同一個東西,導致目標與評價標準的單一化。用同一個標準,比如考試分數、學分績來衡量一個人成績的好壞,本來就不夠全面,人們被鼓動著去追求一個並不全面的目標,意義何在?如果都去追逐同一個目標,這不是一種對個性的抹殺嗎?老子說的「難得之貨」是一些老百姓買不起的東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奢侈品,大家都不去追求,也就沒有「難得之貨」了。

在消費主義的刺激下,浮華的東西越來越多。如果我們稍不注意養我們的心,修我們的心,原本的天真就失去了。我看過法制節目的一些採訪,很多人犯罪就是因為買不起「難得之貨」,又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欲望。買不起車就去偷,買不起某個品牌的手機就去搶,得不到的東西就去騙,想要的東西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於是就有可能走上歪門邪道。莊子提出「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凡外重者內拙」(《達生》),都是說的這種太過注重外物而忽視了內心質量的做法。這也是莊子說的「誠忘」,就是不該忘掉的東西——「道」被忘掉了,該忘掉的物慾始終被記住,莊子認為這是真的健忘啊。

綜上所述,「無為」是指先為、抓住時機去為。「無為」的前提是懂得萬事萬物生長的自然之道,抓住事情的關鍵,做出獨立而正確的判斷。它的運用有政治上的無為之治,不刺激百姓的欲望,不依賴煩瑣政令;也有人生上的以柔克剛,未雨綢繆,善始善終。

「無為」是遵「道」而為,而不是躺平。「躺平」是資本壓力下的「內卷」造成的無奈,不再努力,與其參與內卷,不如躺平,多少有點悲壯的味道。但人生不是拿來置氣的,不必因為看到了內卷的殘酷,就跑到它的對立面去,那同樣是跑偏了,最後放棄的是自己。能改變的去改變,不能改變時保持自己的步調就行。不焦慮,不緊張,不放棄,不喪氣,才是面對現實的積極態度。不是被動地躺平,而是主動地「無為」。擺脫無力感靠的是用堅強的意志去奮鬥,擺脫焦慮感靠的是提高智慧、修養內心。

老、莊其實是「反躺平」的哲學,他們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以退為進;他們主動選擇避開,而不是被動消極對抗;他們是用反語刺激世人覺醒,而不是說氣話。老子猛烈批判虛偽的道德,警示統治者要樸素、廉潔、無為、愛民,莊子主張的是做往高遠處飛的大鵬,老子救社會,莊子救個人,都有勇猛精進的力量與以退為進的智慧。

(節選自林光華《無為的能量——〈老子〉哲學40講》)

作者簡介

林光華,1979年生,江蘇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江蘇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碩士、漢語言文學學士。學術專長:道家哲學、魏晉玄學。2005年赴台灣學習,2009年赴德國學習,2019年赴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做訪問學者。已出版專著《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研究》《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合著有《老子解讀》《莊子解讀》。在《哲學研究》 等國際國內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教學中開設老子、莊子、魏晉玄學、情感哲學等課程,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標兵。在喜馬拉雅、優酷、愛奇藝、騰訊、復旦大學人文智課等平台有網課《老子33講》《莊子50講》《道解紅樓夢》《十本愛情名著導讀》等。

內容簡介

本書將《老子》81章的思想分五個主要觀念﹣常道、自然、無為、素樸、安樂來加以理解與詮釋,在客觀解讀《老子》文本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的生存體驗與問題進行新的闡發,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讓人理解《老子》的思維方式、主要思想、修養境界及其當代價值與對人生的啟發,讓人在當下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充盈,提升處理問題的智慧與能力。使人能在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則時成就天性的自由綻放;在消費主義影響下看清欲望而復歸於朴;在如嬰兒的元氣滿滿的狀態中體驗身心安樂的幸福感。全書以專業的學術研究為根基,以敏銳的觸角為創新,以真切的關懷為切入點,以深入淺出的生活案例為輔助,為我們打開了一本有獨特視角但人人都能讀懂的《老子》。

本書目錄

讓人文學花開萬家——序

前言

全書導覽表

常道篇

第一講.奇人奇書

第二講.你去走,它才是一條路

第三講.體悟「道」的兩種方式

第四講.無法點燃一盞燈看看黑暗的模樣

第五講.宇宙本源,沒有答案的問題

第六講.沒有分別心,才能體會「道」

第七講.你跟這世界息息相關

第八講.春在枝頭已十分

第九講.形上之「道」落到生活中

自然篇

第十講.萬物各有「道」

第十一講.放下遠比拿起難

第十二講.有準備的人絕少焦慮

第十三講.順著大地走

第十四講.一個正常的社會不需要太多道德教化

第十五講.高度自覺的人文自然

第十六講.從「自然」到「真性」

第十七講.「道」在每個事物的綻放中

無為篇

第十八講.「無為」不是躺平

第十九講.超越二元對立的「善為」

第二十講.高明的「為」不需要喊口號

第二十一講.不要擾亂人們的正常生活

第二十二講.君無為而臣有為

第二十三講.占有什麼,便失去什麼

第二十四講.反向思維的作用

第二十五講.陰陽相互成全

第二十六講.外在的東西越少越好

第二十七講.正話反說的妙處

第二十八講.「無為」的能量

素樸篇

第二十九講.元氣滿滿的生命狀態

第三十講.與熱鬧的時代保持距離

第三十一講.誰戰勝了欲望,誰就戰勝了自己

第三十二講.回到沒有被雕刻的樣子

第三十三講.超越善惡二分的「朴」

第三十四講.無名是最高的質樸

第三十五講.以百姓心為心

安樂篇

第三十六講.標榜的仁愛容易虛偽

第三十七講.「絕仁棄義」才有真仁義

第三十八講.「甘美安樂」的幸福生活

第三十九講.真我的回歸

第四十講.莊子的迴響

附錄《老子》王弼本全文

參考文獻

後記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目錄↓

購買連結

↑掃碼即可購買套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