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百元買水軍 賣家隨手送了10萬個贊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 2022-11-21T04:00:03.626666+00:00

兩小時後,假流量來了,視頻有了100條看起來認真且誠懇的評論,10萬點擊量——點擊量是贈送的,博主漲了1000個粉絲。

當記者需要演技,業內叫「暗訪需要」。那天,在一名檢察官的啟發下,我在某二手平台搜到一個「水軍頭子」,加上微信後,我的表演開始了。

我的人設是公關,需要為朋友的視頻購買數據。電話那頭是個年輕小伙子的聲音,他坦誠地告訴我,點擊和評論是刷出來的,不代表真實的影響力,如果想火,要向平台購買「真正的推廣」。我表示自己就想買點點擊量,他回覆說這個最便宜,「約等於不要錢」。

兩小時後,假流量來了,視頻有了100條看起來認真且誠懇的評論,10萬點擊量——點擊量是贈送的,博主漲了1000個粉絲。這波假流量價格不超百元,其中評論是最貴的,「真人手打,每條3角」,圍繞我給定的方向進行評論。

「負面的,罵人詆毀的不行。」小伙子「自我審查」起來,忌憚捲入「網暴」風波里,據說在某個著名的社交媒體平台上,以前可以買到負面的評論,但現在那個平台管得嚴,基本上沒人開展這類業務了。不過只要規避風險,誇獎可以為所欲為:100個看起來很真實的帳號,對一條隨便拍攝的鄉村景觀視頻由衷地誇讚著,仿佛真的沉浸其中。

那些刷評論的帳號看起來很「專業」。少數看得出是「殭屍號」,沒什麼原創內容,但還有一些看起來的確就是真人的社交帳號。他們中有中年的農村阿姨,曬了幾十條孫輩和狗,有農民工曬木匠活,還有進廠打螺絲的年輕人拍視頻傾訴苦累。

網際網路自由連通所有處境、身份的人,是幾乎沒有溝通成本的場所,也正因此反射出殘酷的價值邏輯。受訪專家告訴我,一些網民稱刷量行為為「網賺」,有專門的任務平台發布各種需求,比如在某平台註冊新帳號,製造關注量,當然還有圍繞某個主題發布不少於多少字的評論。購買這樣的一條評論,消費者花費3角,到操作者手上,只剩1角5分。

誰會賺這點錢啊?我感到很驚奇。專家卻不驚奇,他表示,評論幾百條就能賺幾十塊錢,這就是一天的飯錢。這番話讓我感到羞愧,身在城市裡的我已困在信息繭房裡,忽略了這些網民的謀生與掙扎。但正是這樣1毛錢的成本的水軍評論,就可以輸出刀尖般尖銳的詆毀,推動海嘯般的網絡暴力,傷害到真實的心靈甚至生命。這背後,也涌動著黑灰色的鏈條。

總有人以極低價錢賣掉自己的個人信息,利用這些身份信息,不法分子操控虛假的言論。在網際網路這面鏡子前,網絡暴力即是複雜現實的苦果。

發於2022.11.21總第106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當網絡「水軍」的人

記者:苑蘇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