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超過2攝氏度會怎樣?

南方週末 發佈 2022-11-22T20:32:31.970458+00:00

2022年2月13日,在智利艾森的聖拉斐爾國家公園的北部冰原,兩艘船從聖拉斐爾冰川前經過。受全球變暖影響,智利冰川面臨融化的危險。 (新華社/歐新/圖)全球變暖的軌跡該如何感知?2022年夏天,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讓人們切身感受到氣候的異動,氣溫超過40攝氏度的地方進一步增加。

2022年2月13日,在智利艾森的聖拉斐爾國家公園的北部冰原,兩艘船從聖拉斐爾冰川前經過。受全球變暖影響,智利冰川面臨融化的危險。 (新華社/歐新/圖)

全球變暖的軌跡該如何感知?2022年夏天,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讓人們切身感受到氣候的異動,氣溫超過40攝氏度的地方進一步增加。在南亞,破紀錄的熱浪與罕見的洪水影響了數千萬巴基斯坦人的生活。在歐洲,極端高溫不僅引發山火,還把河水烘乾,露出沉寂河底的古老文明遺蹟。而在長江流域,破紀錄的乾涸河道也給持續的熱浪增添了有形的印記,洞庭湖水體面積僅7至9月就減少了近六成。隨著全球變暖,更多的地表水蒸發到大氣,一些地方更乾旱,一些地方降水卻急劇增加。那麼全球溫度繼續升高會發生什麼呢?

四季更迭,循環往復,在一個地方靠人的體感來把握全球溫度的歷時變化並不容易。2008年,英國地球系統科學家蒂莫西·倫頓(Timothy M. Lenton)在《美國科學院院刊》提出了氣候臨界要素和臨界點等概念,通過關注氣候系統中突然的質變來評估氣候變化的軌跡和風險。

就像溫度超過0攝氏度後繼續升溫的話,不管升多少,冰都會開始變成水。所謂的質變就是當全球溫度升高超過某個臨界點時,地球系統中的某個部分可能會進入一種新的狀態,而狀態的改變足以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的部分,至少是地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參照次大陸規模並結合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程度,研究人員當時列出了一個氣候臨界要素的名單並評估了臨界點的溫度閾值,比如臨界要素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島冰蓋的崩解就最令人擔心,離臨界點很近。研究發表後,相關概念十多年來受到科學家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最近,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氣候學家大衛·阿姆斯特朗·麥凱(David I. Armstrong McKay)和蒂莫西·倫頓等人合作對多年來科學界關於氣候臨界點相關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發現即便按照《巴黎協定》的計劃,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至2攝氏度,也會觸發多個氣候臨界點,更何況按照當前的政策執行情況,升溫很可能會超過2攝氏度,至本世紀結束時介於2至3攝氏度之間。如果真的如此,這意味著可能會跨過更多的氣候臨界點,也強調了全球努力將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甚至1.5攝氏度的重要性。相關研究2022年9月發表在《科學》雜誌。

「我們可能需要做好準備去適應一些我們無法避免的臨界點,這包括顯著的海平面長期上升。但是,即便我們越過了冰蓋的臨界點,我們也可以通過限制全球變暖來放緩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現為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教授的蒂莫西·倫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進行氣候臨界點研究並不是為了強調某些個能將安全狀態與危險狀態分割開的臨界值,而是要嘗試去對氣候變化進行一個均衡的風險評估,所有好的風險評估都需要去考慮高影響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事實上,全球變暖中每一點增量都會帶來額外的風險,其中像跨過臨界點這樣的事情,變暖的增量可能會帶來比其他升溫更多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我們越過了一些臨界點後仍然值得繼續通過限制全球變暖來減少其帶來的風險和損害,畢竟還要防著繼續跨過其他臨界點。

在最新評估中,除了格陵蘭島冰蓋和北極海冰外,這些在氣候變化中舉足輕重的臨界要素還包括西南極冰蓋、亞馬遜雨林、大西洋環流、熱帶珊瑚礁、北方多年凍土、高山冰川、北方森林等共計16種,而臨界點就是冰川崩解、森林退化、凍土消融、珊瑚死亡等狀態的質變。綜合大量觀察研究、古氣候數據以及模型分析,研究估計格陵蘭島冰蓋崩解的臨界點介於升溫0.8至3攝氏度之間,西南極冰蓋崩解的臨界點大概在升溫1至3攝氏度之間,低緯度珊瑚礁死亡的臨界點介於升溫1至2攝氏度之間。

當前全球變暖幅度已經在工業化前的基礎上升高了近1.1攝氏度,有研究估計,即便在能快速減排的情況下,升溫幅度也可能在2030年代達到1.5攝氏度。這意味著包括格陵蘭島和西南極冰蓋崩解、低緯度珊瑚礁死亡、永久凍土的大範圍解凍等在內,現在人類可能已經臨近多個氣候臨界點。參與這項研究的大衛·阿姆斯特朗·麥凱介紹,臨界點通常不會一觸即發,而是在達到臨界溫度一段時間後產生變化。比如格陵蘭島和西南極冰蓋,雖然研究估計臨界點大概在升溫1.5攝氏度,但是因為這些冰蓋極其大,真正完全崩解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像多年凍土、珊瑚礁等,面積也不小,不同地理位置的這些臨界要素具體的臨界值可能也有所不同。像亞馬遜雨林等,也不一定完全退化,有些部分也可能先退成類似熱帶稀樹草原那樣。而隨著全球變暖和極地的冰雪消融成水,北大西洋環流被干擾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諸如此類的臨界點究竟落在何處,其實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未來具體的變化軌跡與氣候政策的實施有很大關聯。2022年4月,墨爾本大學地理、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對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世界各機構的減排承諾進行了分析,發現如果各種有條件和無條件的承諾都能得以按時實現的話,本世紀全球變暖可能剛好可以保持在2攝氏度以下,峰值的變暖幅度可能落在1.9至2攝氏度之間。但是只看當前實際執行情況的話,預計將超過2攝氏度,而且在未來實施層面的分析中,越悲觀的假設就會看到越高的變暖軌跡。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凸顯了實現《巴黎協定》各項承諾的重要性。

「我們需要在能力範圍內盡一切可能加快實現全球淨零排放。好消息是現在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步取代清潔能源,如果有來自政府和財政部門更強力的支持的話,我們能夠走得更快。」 蒂莫西·倫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希望今年夏天的極端氣候事件能讓經歷過這些現象的國家的領導人相信氣候風險是真實存在的,讓他們更傾向於去採取行動造福本國人民。而且,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清潔能源都是最便宜的時候,繼續投資化石能源的話成本更高,這個事實應該也能促使他們去採取行動。」

2022年11月6日至18日,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對於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是否能取得很大進展,蒂莫西·倫頓表示自己並不樂觀,「然而,我樂觀的是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經濟正使全球經濟的脫碳行動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中國在以極低的價格為世界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未來有很大的機會在生產和使用電動汽車方面展現領導地位。」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