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西安交大「愛心教授」王世紹:「縫縫補補」一輩子 捐資百萬助莘莘學子圓夢

華商報 發佈 2022-11-24T02:19:45.736627+00:00

●好人語錄「這些農村孩子能夠考上(西安)交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希望通過資助,使他們安心讀書。」●人物簡介王世紹,男,1927年3月生,西安交通大學紀委原副書記。出生於上海的他,1956年隨校西遷,至今已紮根西安60多年。

●好人語錄

「這些農村孩子能夠考上(西安)交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希望通過資助,使他們安心讀書。」

●人物簡介

王世紹,男,1927年3月生,西安交通大學紀委原副書記。出生於上海的他,1956年隨校西遷,至今已紮根西安60多年。

從20世紀90年代初,王世紹開始向希望工程捐資助學,多年來從未間斷。他和老伴仇啟真還拿出50萬元捐贈給西安交大教育基金會。截至目前,他向希望工程、西安交通大學捐贈的助學金已超過百萬元。王世紹也先後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陝西省道德模範、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我存錢也沒啥用處,還是花在為國家培養人才上更有意義。」

曾擔任西安交通大學紀委副書記的王世紹,於1987年5月從西安交通大學離休。離休後的他,一直致力於資助貧困學生,近30年來從未間斷。時至今日,他所提供的各類助學捐款總額已超過百萬。

幫助他人「捐資百萬」

對待自己「縫縫補補」

20世紀90年代初,王世紹開始通過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學生提供資助,還與十幾位貧困學生結成對子,資助他們完成學業。

2011年初,他與西安交通大學勤工助學辦公室聯繫,拿出2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此後,每年資助3-4名貧困大學生,每人每年4000元到5000元。

2017年,他又設立「王世紹助學金」,每年拿出6萬元用來幫助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資助20多名貧困生完成學業。

他和老伴還向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了50萬元,用於獎勵學業優秀的學生。

據不完全統計,王世紹為西安交通大學捐贈的助學金有90多萬元,加上通過希望工程等渠道捐款,助學捐款總額已超過百萬。

此外,除了資助貧困學生,每次聽說哪裡發生災情,王世紹也總是慷慨解囊。汶川、玉樹發生地震後,他都率先向災區捐款,交納特殊黨費。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又捐款兩萬元支持抗疫工作。

對待需要幫助的人,王世紹可以做到捐資百萬毫不猶豫。但是對待衣食住行,他卻從不講究,將「儉樸」二字寫進生活的點點滴滴里。

一張木製餐桌,桌面的紅漆早已脫落,陪伴了他們近四十年;一件舊毛衣,夫妻倆拆拆補補,穿了幾十年……老人感慨道:「我的離休金現在每年有16萬元,每個月拿出1000元充飯卡、買點生活用品就足夠了。我存錢也沒啥用處,還是花在為國家培養人才上更有意義。」

他的勉勵讓他們不放棄學業

他們的進步是對他最大的鼓勵

「在交大,我捐助的主要是農村來的孩子。這些農村孩子能夠考上交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就希望通過資助,使他們安心讀書。」近年來,王世紹每年拿出16萬元用於資助、激勵西安交通大學的學生,其中6萬元用作助學金,10萬用作獎學金。王世紹告訴華商報記者,這樣做是為了激勵他們認真讀書,報效祖國。

西安交通大學2010級的魏國玉,便是在王世紹的幫助下,順利考入清華大學一直到博士畢業。魏國玉表示:「當時在大三,我面對著人生選擇,一個是本科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來緩解我的家庭經濟壓力,另一個是去實現我的科研夢想。是王老師的幫助以及勉勵,讓我繼續追尋我的科研理想。」

2015級本科生楊陽在入學後,曾連續兩年受到王世紹助學金資助,後來在上海交通大學讀研究生。楊陽說:「王老師的資助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學子順利完成了學業,非常感謝他和像他這樣的愛心人士。從他們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這對我來說既是前行的榜樣,也是奮鬥的激勵。」

得知自己資助的學生通過認真學習、不斷深造,成為更優秀的人,王世紹表示,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

總有人問「你到底圖啥」

不求回報的他說「心裡踏實」

「我資助的學生中,很多人都考上了研究生,都會寫信給我。」王世紹告訴記者,「學生畢業後,我不希望他們來報答我。比如來送禮啦,看望啦,這樣會花費很多的時間。我更希望他們把時間用來好好工作,報效國家。」

對於王世紹的殷切希望,學生們不止看在眼裡,還體現在實際行動中。

大二的時候,楊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去雲南施甸支教活動,還去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做志願者。研究生求學期間,他參加黨建專項、助力脫貧攻堅社會實踐活動,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

除了對學業的資助,王世紹還通過與青年學生座談、參與他們的活動等多種形式,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勉勵他們發揚優良傳統,熱愛祖國,樹立為國家富強、為人民幸福而奮鬥的理想信念。

這些年來,總有人問他:「你到底圖啥?」

這位老人的回答是:「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也是一名黨員應該做的。我捐資助學,不奢求回報,幫助他們,我心裡踏實。希望他們健康成長,用所學回報社會,這就足夠了。」 華商報記者 袁旭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