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高考落幕,為何三分之一的應試者是復讀生

南方週末 發佈 2022-11-24T17:03:16.671791+00:00

11月17日,考生在韓國首爾參加高考。黃到恩參加過兩次韓國高考。第二次高考前夕,她還撞上了2017年的韓國浦項地震。

11月17日,考生在韓國首爾參加高考。 (新華社/法新/圖)

黃到恩參加過兩次韓國高考。第二次高考前夕,她還撞上了2017年的韓國浦項地震。

「複習院的同學以為第二天要高考,把書全扔了,老師還著急地喊同學們回去撿書。」黃到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一年高考被迫延期了一周,她心裡格外緊張。

最後,黃到恩還是熬過了這場一天五門科目的「地獄考試」,考入了韓國檀國大學。

2022年11月17日,韓國高考剛剛落下帷幕。據韓國教育部數據顯示,近51萬名考生參加韓國2023年高考,其中三分之一是復讀生。

「害怕成績擠出全校10%」

「高中生必須早晨六點半起床,除課間操、吃飯和課間休息外,學生的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男女生禁止談戀愛,不可以同時去小賣部,分桌子吃午飯。」英國路透社曾如此記錄下韓國光州一所寄宿高中的學生生活。

自1993年韓國推行高考制度起,考試時間通常設為每年的11月,五個科目在同一天進行,每科中間休息半小時,午飯要在考場解決。

為了應對這五門考試,無數高中生在嚴格作息下熬過了三年。韓國高中流行「三入四舍」的說法,它意味著如果高三學生每天睡3個小時就能考上好大學,睡4個小時則會被淘汰。

黃到恩的高中生活沒有如此艱苦,但枯燥的課程、嚴重的睡眠不足和機械的作息足以讓她厭惡韓國的高中生活了,她將韓國高三形容為「殘酷的」。

「我真的很害怕成績沒排到全校10%。」黃到恩說。在她就讀的釜山開城高中,學校只為全校排名前10%的學生提供自習閱覽室。「如果被擠出前10%,就會被趕出閱覽室。那可太丟人了!」

丟臉是小,考不上好學校是大。在韓國,每場高三模擬考試後,學校都會預測學生的模考分數能上哪些大學。

也因此,每次月考成績排名一貼出來,黃到恩都會第一個擠到教室前面去看。

韓國青年盧雅的姐姐是首爾重點高中的學霸,像所有的韓國尖子生一樣,她渴望考入韓國三所「SKY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它們是通往「成功之門」的鑰匙。

「姐姐高三那年,家裡總是靜悄悄的,爸媽和我都不敢打擾她。她一回到家,除了吃飯就是學習,很少出去玩。」盧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自稱學渣的盧雅說,那一年,他姐姐的口頭禪就是:再學不好,明年就要進大峙洞複習院了!

「沒有不上補習班的人」

私教補習班是韓國學生的第二個課堂。「我身邊就沒有不上補習班的人,仿佛在補習班學習更用心。」黃到恩說。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韓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亟需高學歷人才。韓國教育規模急速擴張,由於公立教育辦學條件不均,課外輔導開始盛行。當時,韓國社會流行「不上補習班,孩子就無法上大學」 的觀點。

20世紀70年代後期,韓國政府推行高中教育均衡化政策,廢除入學考試,實行學區入學制。1981年韓國政府通過《學院法》,該法明確禁止舉辦課外輔導班,違令者將被處以罰款甚至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

這些政策依舊沒能阻止韓國的「補習之風」。據教育智庫Holistic Think Tank統計,從小學到高中,超過74%的青少年都有過補習班經歷,他們平均每周上6.5小時的家教課。平均每個韓國青少年每年的補習費用高達385萬韓元,與韓國普通上班族月薪接近。

盧雅的姐姐從小到大參加過無數培訓班。「一些收費昂貴的培訓班還會推出VIP套餐,向家長和學生保證:『參加我們的課程,就能進入SKY大學的大門』。」盧雅忍不住調侃。

在韓國,課外補習班一向火爆。「每當遇到最受歡迎的課程,學生們為了坐到前排聽課,總會在補習班開門之前,排起長長的隊伍。」黃到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課外輔導也不光是補習班,家長也會請家教,給孩子補習國語(韓語)、數學和英語這類主科。

2008年,韓國政府設立10點宵禁令,禁止學生去補習班熬夜補習。前任韓國教育部長徐南洙曾感嘆,「半個世紀以來,韓國的受教育率水平飛速發展,但它也讓學生和成年人承受著巨大壓力。如今,我們的目標是讓公眾更快樂。」

可是宵禁令並不能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每晚深夜10點,大批學生從補習班出來後,回到家裡依舊會挑燈夜讀。

「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

「只要把孩子送入好大學,就算親子關係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你也願意嗎?」這是韓劇《天空之城》裡的一句經典台詞。

1945年,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國家的文盲率高達53%,受教育率僅為14%。當時,韓國3.3萬名中小學教師中有七成是日本殖民者。

朝鮮時期的教育箴言「弘益人間、梨花世界」一直是韓國政府推廣全民教育、普惠教育的基本看法。20世紀60年代,為了發展經濟、培養人才,朴正熙政府提出多項教育計劃,他將「教育立國」定為國家戰略之一。

隨著「漢江奇蹟」的到來,韓國社會更加篤定「教育是通往成功的階梯」。社會上至今仍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如果你有一匹馬,就送它去濟州島。如果你有一個兒子,就送他去首爾。」

不過教育註定是一道「窄門」。在經合組織的統計中,歷年參加韓國高考的數十萬人中,平均只有2%的人能進入SKY大學。

一些家長寧可傾盡一切,也要送學生上高等補習班,以求他們考入高等院校,畢業進入三星、LG和現代等財閥企業。在韓國SBS紀錄片《課外教育的悖論》中,多數家庭在補習班的花費都超過了100萬韓元,子女的課外教育費用已經成了韓國城市中產階層家庭的重要開支。

「韓國社會陷入了糾結名牌大學和正式員工的『黃金門票綜合徵』,為了獲得名牌大學、進入大企業或政府等黃金門票,個人正在傾盡所有努力。」2022年9月19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22年韓國經濟報告書》中提到。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考入好學校僅僅努力是不夠的。

在韓國紀錄片《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中,出身農村的允藝媛是地方中學的第一名。16歲的允藝媛不看漫畫、不玩手機、不追星,每天伏案學習十餘小時。她的右手因長期握筆,長滿了老繭。

當允藝媛拼盡全力考入首爾高中後,她卻在第一次首爾高中的考試里「吊車尾」。允藝媛不得不承認,她和首爾同學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

即便學校一直教育學生「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但階層分化已經拉開了韓國學生的「起跑線」。在層層重壓的韓國社會中,父母收入越高、社會地位越高,他們對孩子的課外輔導投入越多,接收到的高校招生信息更全面,更容易進入高等學府。

在2022年10月韓國國會對教育部門的國政監察中發現,每10名首爾大學本科新生中就有1名出身於首爾江南區或瑞草區。而在2022年首爾大學保送生中,近50%的學生畢業於特殊目的高中或英才高中。

「父母的經濟、社會地位會使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再次不平等,這會影響到大學學歷以及就業。」韓國國民力量黨國會議員李泰珪感嘆,長此以往,韓國社會再也不會出現山溝里冒出巨龍的「開山躍龍」現象。

名校意味著優秀的校友圈和廣闊的擇業空間。「特別是在找工作階段,同校出身的前輩更願意向我分享行業信息、提供就業方向。」黃到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考入一所大學後,「同門和前輩都是我掌握資源的一部分。」

近年來,隨著勞動者呼籲就業公平,韓國社會的「唯學歷論」觀念也在弱化。韓國人事公關研究所所長尹浩相發現,降低學歷門檻是大勢所趨,大企業都開始採取盲選制度,招聘時不再將學歷作為硬性標準,而更看重應聘者的專業水平和整體修養。

朴海英在2018年高考後放棄選擇首爾圈(In-Seoul)的4年制大學,而選擇蔚山科技大學的石油化工專科系。畢業後,他順利進入了韓國大企業的化學部門。

南方周末記者 顧月冰 南方周末實習生 匡海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