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不識字,怎麼讀聖旨?莫要被影視劇帶偏了

墨汁兒 發佈 2022-11-25T05:08:32.616719+00:00

現今很多的古裝影視劇里都有太監的角色,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劇中時不常會有太監宣讀聖旨的劇情,其實,這是不尊重歷史,是一個穿幫的情節。

現今很多的古裝影視劇里都有太監的角色,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劇中時不常會有太監宣讀聖旨的劇情,其實,這是不尊重歷史,是一個穿幫的情節。因為,在古代太監大多都沒讀過書,不認識字,讓一個文盲來讀聖旨,這是挑戰今人的認知。

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早先的宦官並不是都要割JJ的。

「宦」,是星座的名字,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也就是說,最早的宦官指的是在帝王近前的那一群人,干一些宮女們沒力氣乾的宮廷雜事負責伺候帝王一家子生活起居的奴僕。

宦官在中國出現的很早,大約早在夏商的宮廷中就有了宦官的存在。周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

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

先秦以前,最有名的宦官當推嫪毐。此人身長偉岸,據說那話兒伸直了能當馬車的車軸,這麼一位偉丈夫自然甚得太后歡心,給秦始皇生了兩個同母異父的小弟弟。嫪毐受太后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有點兒飄。你都給秦始皇他爹送了頂大大的帽子了,還不收斂點兒,可別怪秦始皇要為他爹修理姦夫。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秦朝最有名的宦官是趙高,這應該是個真的下面什麼都沒有的宦官,但是卻在秦始皇死後亂政,擁立胡亥繼位,假傳聖旨逼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最終導致秦朝滅亡。

漢高祖劉邦鑑於秦亡教訓,為了抑制宦官的勢力,有時候就用一些讀書人當中常侍。整個西漢一朝,宦官幾乎沒什麼作為。

東漢時期,皇宮裡的宦官全部由由閹人充任,史載:「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宦官是從東漢才開始真正純潔了隊伍。

東漢時期,宦官與外戚這兩股勢力競相登場,搞得國家政治混亂。東漢末年,著名的十常侍之亂,引發了董卓之亂,最終導致漢室衰落,被曹操篡了權。

其次要知道的一件事,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太監的。

宦官在不同朝代有多種紛繁的稱呼,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中監、內監、巷伯中涓中貴涓人中涓寺人婦寺小人小臣中人中臣宦豎閹人寵臣、黃門 幸臣常侍閽人中使、刑人、刑餘,等等。

比如嫪毐,他的稱呼是寺人,比如在《水滸傳》中,施耐庵描寫宋徽宗去嫖娼李師師時,寫的是兩個小黃門在前打著燈籠引路。

唐朝時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

之前,李世民擔任的是正二品的尚書令,已是百官之首。正一品的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和太尉、司徒、司空均空缺,從一品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也空缺。岳飛最高的官職就是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少保,再往上升頂多是到太子太師,依然是從一品,想升到正一品的話必須等趙構死後太子繼位後方才可以。

擊破王世充、竇建德統一北方後,李淵已經封無可封,總不能封自己的兒子當太師吧,於是,唐高祖設了一個新的正一品官職——天策上將軍。

不久,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就把這個不倫不類的天策上將軍這個官職給廢了。由於李世民曾經當過尚書令,此後沒人敢再當這個官,因而,唐代時的宰相頂多是三品官太監原來是官名正兒八經的朝廷四品高官,隋唐宋元的官署很多是以「大監」為主官,大也寫作太與閹割了的宦官無關。

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宮內的閹宦數額亦有限制。唐太宗駕崩後,制度開始鬆弛。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由於唐高宗的這項改革,宦官開始出任太監這個官職。

唐玄宗時,宦官的數量從唐初的千餘人膨脹到數千人,四五品的宦官多達千人,宦官出任三品的左(右)監門將軍也大有人在。安史之亂時,擔任監軍的宦官在潼關誅殺了能戰的高仙之、封常清,逼迫老將哥舒翰開關出戰,導致全軍覆沒,唐玄宗被迫逃跑,在馬嵬坡讓宦官高力士勒死了楊玉環。

唐朝的中後期,宦官們陸續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軍隊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們你來我往都想專權,閒來無事還能換個皇帝,搞得唐末烏煙瘴氣。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不過,宋代的宦官也沒多大出息,除了給皇帝帶路去嫖娼外,最多幫著娘娘玩個狸貓換太子的勾當。

與宋對峙的遼國的宦官算是比較有作為,不少人曾經當將軍領兵作戰。遼國很多衙門的官也稱太監、監,也是與閹宦無關。

元代的太府和各監,多有「太監」一官(如儀文監、典牧監、典室監、太府監等均設太監),也與宦官沒有啥關係。

明朝時,諸監不設太監這個官了,但是卻在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專設掌印太監等官職,其下是各式小宦官,在內宮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慢慢地,太監這個官名就成了閹宦的專有官名。

在明代,二十四監掌印太監,乾清宮管事,文書房秉筆隨堂,東廠提督,皇店提督,南京鳳陽承天守陵,能配得上稱呼太監的加起來不會超過30個。這回明白了吧,那些被閹割了生殖器的宦官們,等級最高的才能被稱為太監你如果當面稱呼一個太監為公公,那個太監分分鐘會弄死你。

清代時,「太監」一詞成為宦官的統稱,具體由敬事房管理,設總管太監、副總管太監等為首領。康熙時擔任總管太監的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敬事房隸屬於內務府,受內務府大臣節制。內務府大臣可是位高權重,但是清代宦官是不能出宮當官的,不然內務府大臣和珅怎麼能有兒子。

也只是到了清代,太監才不值錢了,是個宦官都能被稱為太監。

其三,宣讀聖旨的另有其人。

古代的宦官,有一些是因罪獲宮刑入宮,但是更多的是一些窮人家的孩兒。古代文盲率很高,識文斷字的讀書人本就不多,窮人家的孩子更是難有機會讀書認字,那些被閹割後進入宮中當奴僕的,在宮裡也沒有讀書的機會。因而,宮中的宦官們幾乎全是文盲。

朱元璋是不允許宦官識字,不允許宦官出來當官的,甚至立下了石碑以示後人。但是到了明成祖時,由於是篡了自己侄兒的位當了皇帝,自然怕下面的人不服,於是,大力重用宦官,很多宦官出掌實權,如三寶太監鄭和。明成祖甚至設立了東廠這個特務機構用以監視、打擊朝廷內外反對自己的人。

到了好聖朱瞻基當上了明宣宗後,違背祖制,在宮內設立內書堂,開始教授宦官識字。自此開始,一系列專屬宦官的太監機構得以設立,明朝的宦官群體能耐越來越大,甚至出了王振、劉瑾、魏忠賢這樣的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到了明末,宦官竟然達到數萬人的規模,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之最。

清朝時,接受了明朝的教訓,太監數量僅數千人,太監也不得干政。整個清代,雖然也出了安得海、李蓮英這樣的大太監,但也只是在宮裡比較厲害,不敢干預朝政。像慈禧太后的紅人安得海,出宮回家看看,就因為像擺擺排場,讓地方官看了不高興,直接捉了砍了頭,還被扒了褲子。

至於與小玄子玩得比較好的韋公公,本來就是假太監,後來當高官,娶七八個老婆,自然是說得過去的。

古代的科舉考試,得中進士的也分三六九等,成績低一些的就到各個衙門去,成績中等的能夠放出去當縣令,只有成績優等的能夠進入翰林院。

參考閱讀:范進中舉後,他究竟能當多大的官?考不中進士長得帥也能當官

翰林院裡有一個機構叫【翰林承旨處】,是專門負責起草皇帝聖旨的辦公室。皇帝的旨意下達後,就由這個辦公室里的學霸們把旨意落實到文本。

這些翰林們個個才華橫溢,文章寫得妙,他們會把皇帝的大白話加以潤色,使得聖旨文縐縐的,顯得高大上。

個個都是才華橫溢,他們會在皇帝的原意上加以潤色,使聖旨更高大上。之後,再呈遞皇帝審閱同意後加蓋上皇帝玉璽之寶,然後會委派專門的【欽差大臣】去相關部門進行宣讀,一般這種比較大的任命或者敕令都是由這個機構完成。

聖旨代表聖意,代表著皇家的臉面,聖旨的內容經修飾後許多文字很繞口,而且宣讀聖旨時的語音語調都有要求,文字功底不夠的人很難朗讀好。因而,宣讀聖旨的大多還是那些翰林。

太監自古就被認為是皇家的奴僕,地位低下。甭說太監不識字,就算他們識字,也不可能讓他們去誦讀聖旨,這也太丟皇帝的臉面了。

當然有些在皇帝跟前受寵的太監,在傳達皇帝口諭時會親力親為。畢竟一來可以得到皇帝的信任,二來這些大太監也想拉攏結交朝廷權貴。但是大多數時候,就連去宣讀這些口諭也輪不到這些太監他們能做的主要還是替宮中娘娘們帶一些話,如果這也算口諭。

影視劇中動輒小太監讀聖旨,還狐假虎威捏著嗓子尖聲尖氣的,這種劇情雖然挺有意思,但純屬虛構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