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十二個皇帝,真的個個都是明君嗎?事實並非如此

不沉的經遠 發佈 2022-11-25T16:54:42.095994+00:00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因此嚴格意義上清朝是在1636年才正式宣告成立。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因此嚴格意義上清朝是在1636年才正式宣告成立。不過習慣上也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顒琰(嘉慶)、 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 載湉(光緒)、溥儀(宣統)等人並列,都算成清王朝的皇帝,稱為「清宮十二帝」。

現在網上有些人說明清兩代相比,清朝的十二個皇帝都是明君,要強於明朝。所謂明君,從字面意義上來說,應該就是英明、賢明的君主,具體一點就是在位期間有一定的成就,並且不能有太多的暴行。那麼我們就看看清王朝的十二個皇帝是否都符合明君的標準。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作為清王朝的第一個皇帝,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逐步兼併了建州女真各部,創立了八旗制度,並在公元1616年建立了後金。此後又奪取了遼東大部,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從成就來說,可以算明君。然而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大肆屠殺遼東漢人,暴行累累,這無疑讓人有些質疑他能否算得上是明君。

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以後,一方面加強皇權,使得清王朝的制度更為完善,一方面採用懷柔政策招攬漢人,使得不少原本在遼東反抗清軍的武裝力量紛紛降清,增加了清王朝的力量。他在位期間,清軍多次擊敗明軍主力,使得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出現決定性轉折。因此從皇太極的表現看,可以算是一個明君了。

福臨(順治)

順治是清王朝入關以後的第一個皇帝,因為他剛繼位時年紀幼小,軍政大事都由多爾袞處理,而等到他親政之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實際執政時間不長,因此並沒有太多的成就可言。只能說根據順治親政時的表現來說,他的能力應該還算可以,具有中上水平。

玄燁(康熙)

康熙在位期間,先是剷除了權臣,然後平三藩、收台灣、親征葛爾丹,將能夠威脅到清王朝統治的勢力陸續剷除乾淨。此外康熙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籠絡漢族士人,注重發展經濟,使得清朝的國力大為加強。雖然說他晚年因為年紀大了,沒有足夠精力處理政務,導致吏治有所腐敗,但是總體來說,他足以算得上是明君了。

胤禛(雍正)

雍正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其工作量之大,在歷代君王中也屬少見。他在位期間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底層農民的負擔,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推行火耗歸公,實現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增加了清王朝的財政收入。從他的表現來看,也能算是明君。

弘曆(乾隆)

乾隆在位期間,靠著康熙、雍正兩個人打下的良好基礎,還有自己的勤政,使得清王朝達到了其巔峰時期,史稱「康乾盛世」。當然,乾隆生活奢侈,好大喜功,而且到了晚年,清王朝的國力開始衰退,這都是他的不足之處,不過總體上還是可以算是一個明君。

顒琰(嘉慶)

嘉慶在位時,大力整頓朝堂,整肅綱紀,誅殺了權臣和珅,清除了他的黨羽,並且黜奢崇儉,力圖扭轉清王朝的頹勢。但是嘉慶的所作所為效果有限,並未能緩和國內矛盾,農民起義時有發生,顯然,不夠資格稱為明君。

旻寧(道光)

道光生活簡樸,而且處理朝政也算勤快,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和他父親嘉慶一樣,沒能改變清王朝的頹勢。更為糟糕的是,他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顯然也不夠資格稱為明君。

奕詝(咸豐)

咸豐繼位以後,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也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重用敢於任事的肅順等人,希望能重振綱紀,此外還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以應對太平天國起義,應該說有一定的建樹。然而他在位期間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占了北京,清政府還不得不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力進一步衰弱,他自然沒資格算明君了。

載淳(同治)、載湉(光緒)

把這兩位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經歷比較相似。同治、光緒在位期間,清政府通過洋務運動國力一度有所回升,史稱「同光中興」,看上去他們似乎有所作為。然而同治、光緒兩人都是幼年繼位,這一系列改革主要是靠攝政的恭親王奕訢完成的。他們成年以後,也基本沒有什麼實權,真正自己實現的成就基本沒有。更何況這段時間內,清王朝和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進一步加大,同治、光緒當然也不能算是明君。

溥儀(宣統)

宣統就更不要說了,1908年他繼位的時候只有三歲,到1912年2月12日退位的時候,都沒成年親政,始終沒有任何建樹,也沒資格算明君。

綜上所述,清王朝十二位皇帝中,能確認是明君的只有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四位,寬泛一點算的話,也就加上努爾哈赤和順治兩個,其他六個肯定不夠資格,總體來說最多只有一半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