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何很長時間裡,使用不便的銀兩還能和銀元並行流通

不沉的經遠 發佈 2022-11-25T19:03:31.520216+00:00

和很多影視劇里古人吃飯動不動拿出一錠銀子來不同,其實在中國古代很長時間裡,流通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只是作為一種價值高的貴金屬,在大宗交易時才出現。

從銀錠到銀元

和很多影視劇里古人吃飯動不動拿出一錠銀子來不同,其實在中國古代很長時間裡,流通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只是作為一種價值高的貴金屬,在大宗交易時才出現。其計價方式也是按照重量、成色和當時的市價換算成銅錢。

直到明朝中期,大量白銀通過海外貿易流入中國,白銀才逐步成為一種流通貨幣。不過大概是因為傳統習慣的原因,白銀成為流通貨幣以後,並不像西方那樣變成銀幣,依然是以重量為單位計價,而且沒有統一的發行機構,允許銀鋪、錢莊甚至是私人自行熔鑄銀錠。

也正因為如此,明清兩代流通的白銀不僅形狀不一,除了常見的元寶之外,還有條形、餅形等等,連成色也因為各地規定不同而有所區別。比如說在清代,官府所鑄的庫平銀的標準各省之間就有差異,甚至一省之中,就有藩庫平、道庫平、鹽庫平等多個標準。至於錢莊、銀鋪、個人鑄造的銀錠,那成色就更不好說了。所以銀錠使用時要稱重、檢查成色,然後進行換算,才能知道它的真正價值,非常麻煩。

早在明朝後期,就有銀元通過海外貿易逐步流入中國。而到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東西方貿易的加強,進入中國的銀元更是與日俱增。由於銀元在重量、成色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在使用時計量起來很方便,因此極受歡迎。

有鑑於此,在晚清的時候很多有識之士就提出自己鑄造銀元,以方便商民使用。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廣東首開風氣鑄造銀元,此後各省紛紛效法發行。不過由於保守派的反對,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正式公布了《幣制則例》,正式確立了銀元的地位,並規定每枚銀元重庫平七錢二分。

而在1914年,北洋政府又頒布了《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並鑄造了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也就是後來俗稱的袁大頭)。此後使用方便的銀元迅速占據市場,廣泛流通。

難以取消的銀兩制

然而和很多人印象里從此中國流通的都是銀元不同,北洋政府並沒有完全廢止白銀的流通,銀兩、銀元兩者還是並行流通。以至於出現了實際使用時以銀元居多,然而記帳還是以銀兩為準的詭異景象。比如說1924年吳佩孚給手下嫡系的第三師發軍餉時,雖然領的是銀圓,可是帳簿上登記的,卻是支取白銀十四萬兩。

銀兩、銀元並行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宗貿易時要進行折算,非常複雜,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可是想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

由於當時舊式的錢莊在金融市場上海占據主導地位,而錢莊的傳統業務是銀錢兌換,後來改為銀兩和銀元兌換為主。通過銀兩和銀元兌換業務,錢莊可以獲取佣金收益。而且銀兩制的存在導致新開辦銀行進行票據結算時,也不得不通過錢業公會匯劃總會進行,為此銀行只能在錢莊裡開戶存款,錢莊可以得到大量的資金。

一旦銀兩制被廢除,錢莊的業務會縮小,利潤大為降低,而且很可能失去對金融市場的掌控力。這就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裡,錢業人士都反對廢除銀兩制。相對來說,如果廢除了銀兩制,銀行業的交易成本和結算成本會大為降低,自然是極力贊成。

所以是否廢除銀兩制,實際上成了錢莊和銀行之間的較量。由於早期國內金融業較為落後,傳統錢莊依然占據了大部分市場,加上此時軍閥混戰不休,北洋政府始終沒有精力整頓幣制,因此雖然銀行工會多次提議廢兩改元,卻在很長時間裡沒有任何進展,直到1933年3月10日才正式廢用銀兩,改用銀元,此時距離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已經過去了二十三年之久,也算是好事多磨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