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兵敗被俘投降滿清的原因,國家大義?貪生怕死?美色誘惑?

文史不假 發佈 2022-11-25T22:48:27.009682+00:00

為了維護和鞏固一姓江山,封建社會的歷代君王都會大力褒揚那些忠於自己和從一而終的臣子,比如伊尹、管仲、屈原、諸葛亮、魏徵、范仲淹、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根據各自的歷史功過,有無數的臣子們得到過讚美,也有無數的臣子們得到過批判。

為了維護和鞏固一姓江山,封建社會的歷代君王都會大力褒揚那些忠於自己和從一而終的臣子,比如伊尹、管仲、屈原、諸葛亮、魏徵、范仲淹、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同時,也會大力貶抑那些背叛自己和朝秦暮楚的臣子,比如中行說、呂布、安祿山、石敬瑭、劉豫和吳三桂等人。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根據各自的歷史功過,有無數的臣子們得到過讚美,也有無數的臣子們得到過批判。不過,有一個人卻顯得有些另類,雖然背叛了自己的初衷,但卻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他就是洪承疇。

洪承疇是明末的重臣,深得崇禎皇帝器重和信任,甚至被視為「最後的殺手鐧」。不過,他卻在兵敗被俘後投降滿清,更積極協助清軍入關統一中國,獲得了「開清第一功」的評價。

關於洪承疇被俘後投降的原因,後世一直都存在著疑問,認為他從「絕食求死」到「欣然歸順」完全是孝莊的功勞。難道,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皇太極會為了招納人才而讓自己的寵妃犧牲色相嗎?

本著尊重事實和還原歷史的態度,文史不假為您講述洪承疇所經歷的那些歷史。為了抵制抄襲,本人在來源於網絡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之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

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屬英都鎮良山村)人。他是明末的重臣,也是清初的功臣,歷任明朝的布政使參政、延綏巡撫、三邊總督和薊遼總督等職,歷任清朝的右副都御史、內院佐理機務和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等職。

洪承疇出生於福建的一戶書香門第和官宦世家,深受傳統儒家思想薰陶。曾祖父洪以詵是進士,歷任江蘇定南知縣和浙江仙居知縣等職,最後官至廣東屯鹽道副使。祖父洪有秩在會試途中病世,被追封為兵部右待郎兼都察院僉都御史。父親洪啟熙飽讀詩書卻科舉不順,始終沒能入仕為官導致家道中落。

為了光宗耀祖和重振家門,洪承疇自幼便被父親寄予了無限的厚望,六歲時進入私塾讀書。不過,由於父親洪啟熙讀書不成而又不善經營,家裡的境況是一日不如一日,最終在幾個弟弟相繼出生後被迫輟學。

年僅十歲的洪承疇早早承擔起了家庭重擔,每天凌晨都會穿街走巷去賣豆乾。有時,還會偷偷去私塾外面蹭課聽,終於感動了作為教書先生的同族叔父洪啟胤,同意他可以免費讀書。

對於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洪承疇非常珍惜。從此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售賣豆乾,之後才能趕到私塾去學習,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天天成長。

萬曆四十三年,22歲的洪承疇終於通過鄉試考中舉人,也算是為這個貧困和敗落的家庭帶來了些許榮光。第二年,他在同村族人的資助下勉強湊齊盤纏,赴京參加會試和殿試後高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為官。

由於萬曆皇帝效仿爺爺嘉靖,也長年罷工不朝,當時的明朝官場可謂派系林立和黨爭嚴重,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和閹黨相互攻訐不斷。與此同時,關外的後金卻在不斷崛起,關內的流民卻在四處蔓延,整個國家已經敗落不堪。

萬曆四十八年,自視絕頂聰明但卻昏庸至極的朱翊鈞終於歇菜,留下了內憂外患的國家。之後,如履薄冰多年和戰戰兢兢多年的太子朱常洛登基稱帝,不久就因為「移宮案」和「紅丸案」而駕崩。於是,大明的皇位又到了目不識丁和只知木工的朱由校手中,史稱明熹宗。

由於接連擁立了朱常洛和朱由校父子倆登基,東林黨人自詡「再造之功」,徹底將浙黨、齊黨和楚黨擊敗後取得了黨爭的暫時勝利。為了生存,這些小派系們只得投靠閹黨,最終出現了東林黨和閹黨的「終極對決」。

起初,閹黨的勢力處於弱勢,但在「木匠皇帝」的支持下開始逐步反超,魏忠賢基本上掌控了朝廷的軍政大權。面對愈演愈烈的黨爭,洪承疇顯得非常無奈,只好明哲保身兩不相幫,躲在一旁默默看著。

由於既不屬於東林黨,又不屬於閹黨,洪承疇的身份非常尷尬,兩不相幫的結果就是兩不討好。就這樣,他的仕途非常坎坷,只能一點一點苦熬資歷。

1627年,碌碌無為的朱由校帶著太多遺憾離世,因為膝下無子,他臨終前傳位於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檢。苟延殘喘的東林黨人抓住機會,成功擁立新皇登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崇禎皇帝。

崇禎即位後,立即支持東林黨向閹黨開戰,還將魏忠賢發配到鳳陽去守皇陵,死後更是遭到了碎屍萬段。一時間,「新朝新氣象」,人人都高喊著中興時代即將到來。據《明史》記載:

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行至阜城,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

魏忠賢倒台後,閹黨勢力依然尚存,就連內閣都被稱為「魏氏內閣」。為了平穩過渡,崇禎並不打算立即更換閣臣,但睚眥必報的東林黨卻天天上疏彈劾,首輔黃立極最終以「私交近侍」的罪名被罷官回鄉。

黃立極被趕走後,施鳯來順位成為新的內閣首輔。不過,由於他同樣和閹黨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自然也只能是臨時角色而已。據《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

莊烈帝即位,以閣臣施鳯來、張瑞圖、李國普皆忠賢所用,不足倚。

到了崇禎二年,隨著政局初步穩定,朱皇帝終於決定重置內閣,還要求朝臣們積極推選閣員,看起來相當的「民主」。不過,由於波詭雲譎的矛盾,各方勢力始終都沒有形成定論,他居然以「枚卜」的方式進行抓鬮,簡直是奇葩至極。據《明史》記載:

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並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就在抓鬮選出新一屆內閣後不久,明朝各地的流民起義已經四面開花,告急文書一封接著一封。病急亂投醫,崇禎迅速任命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出馬,還採納了他的「剿撫兼施、以撫為主」之策。

這個「剿撫兼施、以撫為主」之策,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卻非常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一邊圍剿,一邊招撫!受此影響,各地的起義軍紛紛詐降,基本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降」,等官軍走了以後接著再造反。

在楊總督的「不懈努力」下,軍餉越花越多,義軍越剿越多。由於沒有太多風險和成本,許多農民都參加了起義,反正打輸了也會被釋放。

當陝西的王左掛和苗美率兵進攻韓城時,朝廷手中已經無兵可派。無奈之下,楊鶴只好臨時起用布政使參政洪承疇去領兵出戰,權當是炮灰使用吧。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入仕多年都平庸無奇的洪承疇,竟然天生具備軍事才能,一舉就擊退起義軍解救了韓城。此戰過後,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楊鶴總督,都對他刮目相看,不斷委以重任。

洪承疇雖然面對楊鶴時畢恭畢敬,實際上卻有取而代之的意圖,而且完全不認同「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策略。於是,他越級直接向崇禎帝上疏,希望朝廷改變這種太過寬鬆的剿匪方式,改之以狠辣的手段進行剿殺。

洪承疇這種「鐵血報國」的姿態,迅速引起了崇禎皇帝共鳴。於是,朝廷下旨將三邊總督楊鶴罷職,委任他接任此職全權負責平定中原一帶的匪患。

上任以後,洪承疇以儒生之軀親臨前線,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很快就扭轉了戰局。而且,憑藉血腥和冷酷的作風,還被人稱為「洪瘋子」,搞得許多起義軍都望風而逃。

就在崇禎皇帝剛剛看到一絲希望之際,關外的皇太極也不消停,隨時準備戰略決戰。1636年5月,他在瀋陽正式登基稱帝並且改國號「大清」,公開與明朝叫板並且大舉進犯。

在袁崇煥擔任薊遼總督時,曾經對錦州防線進行過擴建和加固,使之成為了關外的軍事重鎮,也成為皇太極難以逾越的障礙。不過,隨著一系列變故發生,這裡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1640年,也就是崇禎十三年,皇太極大舉圍困錦州,從而挑起了「松錦之戰」。無奈之下,錦州守將祖大壽緊急向明廷求援,據《明史》記載:

錦城米僅供月余,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左右權衡下,崇禎帝決定「先外後內」,火速將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全權負責所有的對清戰事。於是,他像當年的袁崇煥那樣意氣風發和信心滿滿赴任了,誓言能夠收復失地和消滅皇太極。

到任後不久,洪承疇小試牛刀,在乳峰山一戰中擊退了滿清八旗軍,暫時緩解了錦州之圍。消息傳回到北京,崇禎皇帝欣喜若狂,認為他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中興之臣,不斷進行封賞。

洪承疇小勝後依然很冷靜,並沒有盲目冒進,將主力駐紮在寧遠一帶繼續觀察錦州的勢態。同時,他還摸透了崇禎皇帝好大喜功和剛愎自用的性格,在奏疏中一再表示戰機未至。

眼見城外的洪承疇主力不進攻,眼見錦州城內的祖大壽也不突圍,皇太極著急了。為了逼迫明軍出戰,他命令多鐸和阿濟格增援前線的多爾袞,甚至採取了「圍點打援」之策,希望藉此來引誘明軍救援。

洪承疇深知清軍騎兵厲害,但攻城並不擅長。於是,他下令堅守不出,明確要求祖大壽不許突圍,而自己也不去救援,繼續以「掎角之勢」牽制敵人。

得知戰場形勢後,遠在北京城的崇禎皇帝首先坐不住了,以「兵多餉艱」為由要求洪承疇速戰速決。甚至於,還派遣馬紹愉和張若麒等人前來督戰,否則嚴懲不貸。

無奈之下,洪承疇只得親率主力趕到松山一帶集結,希望裡應外合徹底擊退滿清八旗軍。不過,他的部隊很快就被多爾袞包圍了,四面八方都圍得水泄不通。

洪承疇頗有大將風範,眼見部隊被包圍都毫不畏懼,認為自己即便解不了錦州之圍,但安全突圍後撤是輕而易舉的。誰知,清軍也學會了「圍而不打」之策,還派重兵把後路和糧道都切斷了。

多次突圍失敗後,洪承疇終於意識到了危險。最關鍵的是,隨著糧草補給中斷,附近能吃的草根和樹皮都吃完了,部隊早已經潰不成軍,士兵餓得東倒西歪。據《清史稿》記載:

轉餉路絕,闔城食盡。

崇禎十五年三月,松山終於被清軍攻破,餓得頭昏目眩的洪承疇也沒能自殺成仁,被清軍押了回去。不久,守城無望的祖大壽也開城投降,錦州從此落入滿清之手,明朝的大門岌岌可危。

對於洪承疇這位能文能武的全才,皇太極表現得非常尊重,三番四次派人前來勸降。不過,他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絕食。

松錦戰役慘敗後,朝廷誤以為洪承疇已經殉國,大明王朝一片譁然。而且,崇禎也意識到是自己的接連逼戰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內心既悔恨又悲痛。據《明史》記載:

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

為了穩定局勢,崇禎不僅下旨褒揚了洪承疇,還準備進行「開十二壇」進行祭祀。依照封建傳統禮制,「開九壇」祭祀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禮儀,「開十二壇」的確是曠古未有的至高榮耀。

崇禎親自抵達天壇,率領滿朝文武一壇一壇祭拜,期間卻傳回了最新軍報「洪承疇投降了」!現場的氣氛尷尬到了極點,君臣都不知所措,只得草草收場結束了這齣鬧劇。

關於洪承疇降清的原因,正史中並沒有過多的記載,但野史中的傳聞不少。其中傳得最多的是,皇太極使用「美人計」卻毫無進展,索性派出了自己的寵妃孝莊,這才打動了對方。

孝莊也就是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後金天命十年成為了皇太極的側福晉。登基稱帝後,於崇德元年被冊封為莊妃,三年後生下了皇九子福臨,是他最寵愛的妃嬪。

據野史記載,莊妃見皇太極心中憂慮便主動要求去遊說洪承疇,至於當時說了什麼,或者做了什麼,並沒有詳細說明。不過,文史不假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一來,沒有任何封建帝王會允許別人染指自己的女人,甚至惦記都不行;二來,孝莊生長在科爾沁草原,除了蒙古語以外最多還會滿語,如何去遊說只會漢語的洪承疇?三來,通過畫像發現,孝莊並非沉魚落雁和閉月羞花之人,早已生過孩子的她似乎沒有多少姿色可言。

無論如何,洪承疇投降滿清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之後,皇太極對他奉若上賓,還納入了「上三旗」鑲黃旗的包衣牛錄,但多以諮詢和顧問為主,並沒有授予任何的實職。

順治即位後,洪承疇跟隨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旗主力南下攻明。在他的積極推薦下,一大批的漢臣都紛紛投降滿清,比如吳三桂和王輔臣等人。

清兵入關定鼎北京後,順治帝對洪承疇逐漸器重,還授予了原職銜的太子太保和兵部尚書。他延續了自己的鐵血政策,堅決主張鎮壓所有的反清人士,還遭到了全天下的唾罵。

順治二年五月,多鐸率兵攻占了南京,由於「剃頭令」而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直接引發了大規模的流血事件。在此背景下,洪承疇南下擔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還敕賜「便宜行事」,這次逐步恢復了社會穩定。

順治四年,洪承疇因為父喪而回鄉守制,重新復起後擔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後,他為消弭民族矛盾和促進國家統一做出了許多的貢獻。

順治十八年正月,隨著順治帝駕崩,玄燁登基稱帝,這時的洪承疇業已經69歲。幾個月後,他上疏乞休致,議政王會議竟然只授予「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的頭銜,與吳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等人封王守藩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懷著滿心的委屈,洪承疇在康熙四年過世,幾年後才獲得了御製的碑文,略微肯定了自己的一生功績。之後,他逐漸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再沒有多少人談論和提及。

康熙駕崩後雍正繼位,雍正駕崩後乾隆繼位,一直過了幾十年的時間。正當所有人都淡忘「洪承疇」這個名字時,乾隆帝卻在編撰《欽定國史貳臣表傳》時親自加了進去,還進行了侮辱意味濃厚的評價:

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於大節。

面對這種奇恥大辱,真不知道洪承疇在九泉之下會作何感想。如果當年毅然殉國的話,勢必會成為像文天祥和史可法那樣受人敬仰的人物。可惜,可嘆!

客觀說,洪承疇的確缺乏一些硬氣和骨氣,這才是降清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說他是「漢奸」或者「敗類」的話,似乎也不至於。您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歡迎關注支持@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