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作為一個操作工具,跟顯示屏設備相輔相成。從開始只具有基礎功能的全黑鍵盤到如今多功能多色彩的鍵盤,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
大家都用過鍵盤,知道鍵盤是由什麼演變出來的嗎?說出來大家也不會陌生,就是打字機。最開始打字機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工藝也是全機械結構,這就導致了若打字速度過快就會出現卡鍵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對按鍵的布局進行了重新的排列,從而發明出了「QWERTY鍵盤」(又稱全鍵盤),也就是我們目前使用的鍵盤前身。這種鍵盤設計的特點就是把常用字母被刻意地分隔開,為經常組合使用的字母按鍵留出更大的空間,不會因為字母過近而導致卡殼問題。
該鍵盤於1868年在美國申請專利,1873年成功投放市場。經過長時間的實際應用,發現這種設計還有助於提高打字速度。雖然在「QWERTY鍵盤」後面也出現了兩種鍵盤設計,但都被淘汰,只有「QWERTY鍵盤」一直被延續使用至今。
有意思的是,之前使用的是「鉛字拉動杆」來打出字母和字符,敲擊案件時,鉛字拉動杆向上翹起,撞擊到塗有墨水的膠帶後打出字符,而現在則豐富很多。
現在的鍵盤總體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薄膜式鍵盤、機械鍵盤和靜電容鍵盤,三種鍵盤的打字出來的方式都不同。其中,機械鍵盤就是通過「軸」來打出字符的。而軸又分好幾種,目前主流的為青軸、茶軸、黑軸、紅軸、銀軸五種。它們之間的區別就是按壓力度,鍵程和段落感。
這六種軸,黑軸、紅軸、銀軸適合打遊戲的玩家,就手感來說,黑軸>紅軸>銀軸。青軸和茶軸則適合辦公打字,前者聲音更響一些,後者更柔和一些。
也正因此,辦公室人員在購買鍵盤時,會從青軸和茶軸中選擇。而為了在工作打字中,不影響到周邊的同事,更多的會偏向於茶軸。
上圖所示的鍵盤就是茶軸,但又比普通的機械軸矮一點。這是專門設計的,可以使鍵程變短,讓觸發更加的靈敏,是工作需要常打字人士的福音。
以前的鍵盤,一個鍵盤對應一台電腦,只能為這一個設備提供服務。但現在的鍵盤,從有線變無線,從服務於一台設備到可以無線服務於多個設備。看到了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讓我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畢竟現在的我們幾乎人手至少兩台設備,或是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或是桌上型電腦和iPad。但不論哪一種,現在都只需要一個鍵盤就夠了。像上面介紹到的那個鍵盤,就可以同時連接四台設備,需要使用哪台設備時直接切換就可以了,不禁讓人感嘆實在太方便了。
其實,我們現在延續使用的「QWERTY鍵盤」也曾被質疑過,這是因為當時的打字員慣用右手,而這種鍵盤布局,讓左手承擔了57%的工作,其中兩隻手最沒有力氣的小拇指和無名指需要頻繁使用。
不過,不管怎樣,這種形式的鍵盤的確延續使用至今。而大家為了適應這種鍵盤,也都習慣了雙手打字,也證明了雙手打字的速度會比單手打字快很多。
關於鍵盤的由來,現在你都知道了嗎?大家對於鍵盤最看重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