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詩人袁枚八首別具一格的小詩,清新、自然,充滿了哲理

快樂品詩詞 發佈 2022-11-27T19:28:28.004609+00:00

#頭條群星10月榜#袁枚是清代文學家,清代詞寫得最好的是納蘭性德,詩寫得最好的,我以為是袁枚。他寫詩提倡「性靈說」,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一些小詩,特別能體現他的「性靈說」。1.

袁枚是清代文學家,清代詞寫得最好的是納蘭性德,詩寫得最好的,我以為是袁枚。他寫詩提倡「性靈說」,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一些小詩,特別能體現他的「性靈說」。

1. 《推窗》

所謂「性靈說」,就是寫詩要以情為本,主張「詩寫性情」。在他的筆下,不止人物有性情,動植物,乃至世間萬物都有性情。比如,這首《推窗》,就是寫山的性情:

連宵風雨惡,蓬戶不輕開。

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

「連宵風雨惡,蓬戶不輕開」,連續下了好幾天的大風大雨,屋裡門窗都緊閉,不敢打開。「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一連幾天沒出門,搞得山好像對我們相思了很久,我們一推開窗戶,山峰就撲面而來。

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在袁枚筆下,山峰有了真性情,會害相思,性情直率,熱情大方地撲面而來。其實,是人對山峰相思已久,迫不及待地開窗看山。名義上是寫山的性情,實際上是寫人的性情,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真情實感。

這種寫法,其實不是袁枚的首創,宋代詩人楊萬里就在《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寫到,「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就用到了這種擬人手法,山就像人一樣,也會組成圈子,更是像惡魔一樣,一個好不容易被你擺脫,卻又被另一個纏住了。「一山放過一山攔」,其實寫的是行人的著急心理,被一座一座山,折磨得又累又困。

2. 《偶步·偶步西廊下》

這首《偶步·偶步西廊下》,是一首寫幽蘭的小詩,也是別具一格,讚揚了幽蘭的奇香,卻全詩中沒有一個香字,是不是很有意思:

偶步西廊下,幽蘭一朵開。

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

「偶步西廊下,幽蘭一朵開」,偶爾在西廊散步,看到一朵幽蘭花開。有意思的是「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到底是誰在報信,這麼快就有蜜蜂來了。

「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這是典型的擬人手法,到底是誰報的信呢?當然是蘭香。大文豪韓愈在《幽蘭操》中寫到,「蘭之猗猗,揚揚其香」,這是讚揚蘭花奇香,香遠亦清。是蘭香報的信,將蜜蜂早早地招來了。

古人講究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喜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首《偶步·偶步西廊下》,也是這個理念,幽蘭雖然不揚,但是它的香氣,自然引來蜜蜂。一樣的道理,人也不需要過於張揚,只要他有本事,自然會得到人們的讚揚。

3. 《題畫·村落晚晴天》

農村生活,充滿了情趣,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袁枚的這首《題畫·村落晚晴天》就寫得充滿了童趣、情趣: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

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剛下了一場雨,傍晚天晴了,這時候的風光最好,桃花還滴著雨滴,池塘上水面清澈,桃花影映著池水,那是一個「鮮」字。「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牧童哪裡去了?牛兒悠閒地躺在地上,牛背上還睡著一隻鷗鳥。

「牧童何處去」,當然是避雨去了,避著避著,雨停了,也不知道幹啥去了。農村生活就是那麼自然,那麼悠閒,那麼隨意。在那裡,你不用擔心會輕易失去什麼。

「牛背一鷗眠」,在農村里,人與自然,就是這麼和諧,牛就像家裡一員一樣,而鷗鳥也不是那麼怕人,和家畜相處也是那麼自然。

4. 《春日雜詩·千枝紅雨萬重煙》

春天的意象實在是太多,有春風、春花,更有白雲、綠水;袁枚的這首《春日雜詩·千枝紅雨萬重煙》就是寫給春雲的:

千枝紅雨萬重煙,畫出詩人得意天。

山上春雲如我懶,日高猶宿翠微巔。

「千枝紅雨萬重煙,畫出詩人得意天」,千枝萬枝的紅花,春風吹來,就像下起紅雨一樣;還有那萬重煙雲,一起勾畫出了詩人們最為得意的春天。「山上春雲如我懶,日高猶宿翠微巔」,我已經很懶了,出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但山上的春雲比我還懶,現在已經日高了,它還睡在翠綠的山巔上。

「山上春雲如我懶,日高猶宿翠微巔」,這既是一個擬人手法的使用,又是一個明貶實褒的句子。明是說春雲懶,實際上是說,春雲太棒了,雖說我起晚了,但很幸運的是,現在還能看到白雲在山巔。春雲實在是太好了,我實在是太幸運了。

不得不說,袁枚的「性靈」詩,特別有趣!

5. 《偶作五絕句》

這首《偶作五絕句》也寫得非常有「性靈」,也帶著童趣,它誇張地寫出了梅花的白,白得像雪一樣:

偶尋半開梅,閒倚一竿竹。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偶尋半開梅,閒倚一竿竹」,偶然尋到了一樹半開的梅花,非常高興,倚靠在一竿竹子上欣賞。「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兒童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驚問草怎麼現在就綠了。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兒童為什麼不知道春天來了,稍微想一想,其實是因為梅花像雪,孩子們還以為有積雪呢,還在冬天,草怎麼就綠了?有意思吧,表面上看是寫兒童的天真爛漫,實際上是寫梅花的雪白,那如雪的梅花啊!

古往今來,寫梅花似雪的詩句很多。比如,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中就有,「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這句很好,但就是有點直白。而這句,「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就含蓄得多。

6. 《苔·白日不到處》

說起袁枚的小詩,當然是這首《苔·白日不到處》最有名,它已經被編入了小學課本。這首詩的意義看起來很淺顯,但值得深挖的地方還是比較多的,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綠意盎然的春天也恰如其分地來臨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那苔花啊,就像米一樣小,但它也要像牡丹一樣,傲然開放。

一句,「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這裡沒有太陽,沒有條件,就像我們當年的青春時期,是那麼的艱難困苦,難道就不成長了嗎?難道就不開放了嗎?不,青春該來了還是要來,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開放。這不就是我們人生成長的樣子嗎?

一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牡丹,當然是光彩照人的;苔花,是那麼的渺小。但我們不氣餒,不放棄,就算是像米粒那樣渺小,也要開放,像牡丹一樣開放,活出我們自己的精彩。

一首小詩,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內心強大」這麼簡單,而是經歷了艱難困苦的人,對人生的總結。

7. 《由桂林朔灕江至興安》

這首《由桂林朔灕江至興安》,著重寫灕江的清澈,連用三個比喻,把灕江江水的清澈寫得生動活潑: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江到興安水最清」,先說結論,沿著灕江一路行,當到了興安以後,灕江水最清澈。然後是連用幾個比喻,來說明為什麼這樣說。「青山簇簇水中生」,青山的倒影在水裡一簇一簇的,像是在水中生長的一樣。「分明看見青山頂」,我們分明能夠看到青山的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而我們的船,像是在青山山頂上航行一樣。

「青山簇簇水中生」,是說水非常清澈,水中的倒影栩栩如生;「分明看見青山頂」,是說灕江江水清澈見底;「船在青山頂上行」,詩人在灕江上已經虛實難辨了,進一步強化了灕江的清澈。

總之,這首小詩,寫得很有意思.

8. 《十二月十五夜》

這首寫雪景的小詩,《十二月十五夜》,也是別具特點,可以說是寫出了我們從小時候以來最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這兩句是說夜深了,深沉的、急切地更鼓響起來了,漸漸地,行人的聲音消失了。「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詩人也要休息了,所以,他吹滅了燈火,卻發現窗戶更加明亮了,再往窗戶外一望,月光照射在雪上,而雪又反射月光,使得大地特別明亮,就像白晝一樣。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我們對這個場景特別熟悉,小時候,在很多個冬天下雪的日子,我經常半夜醒來,看見窗戶特別明亮,就一下子從床上跳了起來,以為天亮了,打開門一看,雖然外面如白晝一般,但月亮還掛在天空,很顯然還是午夜。

一個好的詩,或文,就是能夠把我們內心深處很熟悉但又說不出來的東西說出來,讓我們產生共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