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論——安慰劑效應

曹庭政2021 發佈 2022-11-27T19:44:49.999584+00:00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雖然病人得到的治療藥物在實際上沒有任何治療作用日,但他們卻「預料」或者說「相信」藥物有療效,從而使病症減輕的現象。

各位網友,上午好!

昨天我們講了當人過度關注「不祥預感」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應,導致精神不集中的心理學上的瓦倫達效應。如何消除瓦倫達效應的負面影響呢?安慰劑效應可以解決此問題。什麼是安慰劑效應呢?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雖然病人得到的治療藥物在實際上沒有任何治療作用日,但他們卻「預料」或者說「相信」藥物有療效,從而使病症減輕的現象。注意,這種病症減輕不是假象,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減輕,這也正是此效應令科學界和醫學界百思不得其解,而令心理學界頗感興趣的原因所在。

安慰劑效應是由美國麻醉學和醫藥學史上的重要人物畢闕愽士提出的,畢闕愽士在1955年提出的安慰劑效應本質上屬於暗示效應.藥物的安慰劑主要是通過患者對藥物的認識、感受以及服藥行為本身引起的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效果的;而在心理學領域,則通過催眠治療、暗示療法、認知療法、意向對話等,引導來訪者心理向積極方向發展,進而改善身心症狀。

當然,安慰劑效應實際上無法達到長期、普遍、有效的治療。通常安慰劑效應只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有作用,這些病人被稱為「安慰劑反應者」。而且,即使對「安慰劑反應者」,安慰劑也無法達到長期有效的作用。但是,世界上畢竟存在安慰劑效應,且從各個角度來看,這種效應顯然與心理反應脫離不了關係。因而它也就有了被研究並被應用的價值。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中寫道:「安慰劑效應在根本上,就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暗示。」

當一個人內心擁有了「相信的力量」,便會吸引到更多的能量,收穫更好的結果。正於心理學家麥基所說:「一個人相信什麼,他未來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失敗,往往不是能力不足,也不是運氣不佳,而是因為你不再相信,結果把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唯有選擇相信,生活中的美好才會與你不期而遇。

相信努力,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那麼安慰別人,怎樣入手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那些需要我們安慰的人,他們此刻的情緒一定是非常糟糕的,而他們的內心也一分的脆弱,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冷靜的去傾聽他想要說的話,讓他盡情的去發泄自己的情緒。當你已經聽清楚他此刻的情緒點來源且在這個時候他也足夠信任你了,你就要懂得。給他一個恰當的且正向的心理暗示。

換句話說,你要讓他覺得生活是有希望的,讓他認為面前的這個困難也是不堪一擊的。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邪教正是利用了這一現象,以塑造教主無所不能的權威形象、語言暗示和設置特殊環境作為「安慰劑」,誘使信徒「服下」,把由此安慰劑效應所帶來的疾病和心理症狀的改善,歸因為教主的柏奇和偉大,進而實施精神控制,矇騙世人。

好,關於安慰劑效應就講到這裡,網友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