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茶藝師,大家並不會感到陌生。
穿著漢服,端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前,輕輕端起一盞精緻的茶杯,倒水、沖茶,優雅的動作盡顯美態,讓人如痴如醉……
漢唐清茗小掌柜元春就是這樣一位茶藝師,她出生皖南茶鄉,自幼同父母一起採茶、手工制茶。
08年習茶,2012年開設「淑女善茶」茶藝培訓課程,她與茶為伴,一方茶席則是她的舞台,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氣質,2014年獲得「徽姑娘」稱號。
說起漢唐清茗茶葉公司和公司生產的霍山黃芽,元春說得頭頭是道,言語中充滿自豪:公司位於安徽省霍山縣黃芽核心原產地——大化坪,在其金雞山上建有專屬茶園1500畝,金雞山深處大別山腹地,峰巒疊嶂,群山環抱。
茶園多分布在海拔400—600公尺範圍,光熱、水分、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極利於茶樹生長。漢唐清茗的專屬茶園全部種植具有茶多酚、胺基酸含量「雙高」的金雞種茶樹,這是皖西地區第一個全國茶葉標準園,並且通過「合作社+農戶」聯營形式,管理霍山黃茶芽核心區生態茶園12000餘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霍山黃芽茶葉生產基地。
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中就有霍山產茶之記載。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壽州有霍山之黃芽,」
黃芽為唐代近二十種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壽州霍山黃芽為當時的極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黃芽為貢茶,年歲貢三百斤。
可見霍山黃芽盛名數百年,然而經過歷代演變,以後竟致失傳,霍山黃芽僅聞其名,未見其茶。
現在的霍山黃芽雖然是1972年創製並恢復生產的,但已成為黃茶的典型代表。
其外形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醇濃厚回甘,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明亮。
能成就霍山黃茶,除生態環境,品種因素之外,精湛的採制技術也十分關鍵。
一襲長裙的元春泡茶時的動作十分優美,顯現出她的端莊優雅,可以看出她在片片霍山黃芽茶葉上悟道,對人、對事持一份敬畏之心、謙卑之心和感恩之心。
這一點是肯定了做茶如做人的俗語,霍山黃芽茶從採摘到成品的工藝要求十分嚴格。
首先,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3-5天,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並要求做到「四不採」,即開口芽不採、紫色芽不採、蟲傷芽不採、霜凍芽不採。做到芽葉大小、色澤均勻一致,為成品茶達到形似雀舌奠定基礎。
採回的鮮葉應薄攤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採下午制,下午采當晚制完。制黃芽分殺青、初烘、攤放、復烘、足烘五道工序。
一、殺青:用口徑60-70厘米的平鍋,兩鍋或三鍋砌成一灶,兩口鍋分生鍋和熟鍋,三口鍋分里鍋(生鍋)、中鍋和外鍋(熟鍋)。以木炭為燃料。生鍋溫度較高,鮮葉下鍋能聽到有炒芝麻的響聲為度,每鍋投葉量100克左右。殺青用蘆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鍋快炒透炒,葉子要撈淨抖開,用力宜輕,不傷毫芽。熟鍋繼續完成殺青,要與生鍋配合得當,防止「上鍋催下鍋,下鍋等上鍋」。至殺青適度,即起鍋攤涼。
二、初烘:初烘用烘籠烘焙,火溫100℃左右,每烘攤放5-6鍋殺青葉,烘時勤翻勻攤,至五、六成干時,二烘並為一烘繼續烘焙,約七成干時下烘。
三、攤放:攤放1-2天,使其回潮黃變,剔除片雜後復烘。
四:復烘:將黃變後的茶葉繼續烘焙,以蒸發水分,抑制黃變,溫度視黃變程度而定,黃變程度不足,溫度宜低,黃變適度時溫度則要高。一般控制火溫在90oC左右,烘至八、九成干為止。然後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進一步黃變。
五:足烘:溫度100-120oC,以增進茶香,翻烘要勤、輕、勻,烘至足干,趁熱裝筒封蓋。
元春對霍山黃芽的製作工藝總結為一句話:品質的形成是綜合因子影響的結果,優良品種是品質形成的基礎,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品質形成的前提,精湛的採制技術是品質形成的關鍵。
作為茶藝師的元春給人的感覺總是體態美美的、動作柔柔的,經過她泡出的茶湯也是不同一般。她運用藝術的手法把神、美、質、勻、巧完美的體現出來,也泡出了霍山黃芽茶的內質。
| 元春(東家ID:漢唐清茗小掌柜),茶人
作者: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