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保姆的自白:伺候過3位老人,才發現人老了真的很煎熬…...

讀者 發佈 2022-11-28T05:21:38.960758+00:00

辭掉王阿姨的僱主,是廣州某高校的退休職工李教授夫婦。李教授夫婦已過古稀之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加上年輕時落下的病根,需要經常往返醫院。

來自鄭州的保姆王阿姨,今年第3次被辭退。

辭掉王阿姨的僱主,是廣州某高校的退休職工李教授夫婦。

李教授夫婦已過古稀之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加上年輕時落下的病根,需要經常往返醫院。但兒女們遠在千里之外,日常工作繁忙,加上距離遠,根本幫不上忙。

保險起見,李教授夫婦聘請了保姆王阿姨。

而在王阿姨之前,他們已經請過十幾位保姆。老兩口雖然行動不太方便,但對生活卻非常挑剔,之前的保姆不是不注意衛生,就是幹活不細心,總之各種不稱老兩口的心。

接這份工作前,王阿姨權衡了蠻久。她的前兩位僱主,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不是性格古怪,就是脾氣暴躁。相處久了,生出很多不必要的干戈和矛盾。

思前想後,王阿姨還是決定試試。雖然她也擔心過老人的壞脾氣,但好在他們給的薪水非常可觀。

李教授夫婦生活非常簡單,平時喜歡吃素,對飯菜質量要求不高。但有一點,一定要是新鮮時蔬。

起初,王阿姨覺得能將就,也就是每天早起跑腿買菜,沒什麼大問題。

然而,在李教授夫婦家做久了,王阿姨「坐不住」了。

她想開葷,但李教授不願意,他說受不了肉菜的味道。

因為一頓飯,雙方鬧得不歡而散。

最後,李教授夫婦直接解聘了王阿姨。

來源:全景視覺

王阿姨雖然委屈,卻十分清醒:

「保姆到底比不上子女,做得再好也只是外人。人這一輩子,培養再優秀的兒女,到老了需要親情和陪伴的時候,卻不能陪在身邊。仔細想想,這圖的是什麼呢?」

當下,像李教授夫婦這樣生活的老人,不是個例。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城鎮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15.92%和11.11%。

老無所依,未來可能會成為當代老年人的新常態。

當老年人「後來居上」,成為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龐大卻脆弱的特殊群體,也開始受到社會各方越來越多的關注。

而對於老年人自身而言,他們面臨的窘境,或許超出我們的認知。

來源:全景視覺

主動獨立的老人

網上看過這樣一則視頻,看完心裡五味雜陳。

一個頭髮花白的老奶奶對著手機自拍,視頻開頭第一句就是:「我呀,太孤獨了!」

老人年輕時是教育行業從業者,子女都很有出息。

女兒在美國,兒子在廣州。

她有8個孫子,卻沒有一個在身邊。

老人廚藝不錯,以前經常下廚房做飯。但隨著子女相繼離家,自己一個人吃飯,她漸漸開始「懈怠」,懶得應付一日三餐。

但在視頻中,她沒有留下一句怨言。

「孩子們需要生活,他們身後是一大家子人,不可能因為我啥都不做。我想得開。」

老人短短几句話,道出當代老人的無奈與心酸:

一邊期望自己的兒女們能多陪陪自己,一邊又強迫自己「主動獨立」,降低對子女的依賴。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年輕人或奔於生計,或追求夢想,或從村鎮湧向城市,從一個國家飛向另一個國家。

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老人卻無法跟上兒女的步伐。留在原地的他們,唯有想方設法不給子女添麻煩。

有一篇高齡老人主動當人體模特的文章。

這位老人叫王肅中,88歲,來自四川成都。妻子因病離世後,他一人生活多年。

開始,3個兒女偶爾會來探望。可自從老人當了人體模特,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尤其是大兒子,乾脆和他斷絕了父子關係。

明明有兒有女,王肅中為什麼偏偏選擇當人體模特?

老人說:「過去靠低保維持生活,做模特有了額外收入,大大改善了生活。而且,還能在金錢上給大女兒和孫女一些幫助。」

話里話外,老人沒有埋怨子女分毫。

不過,我們還是從記者的採訪中窺探到一絲真相。

他說:「一個人看電視惱火得很,沒人陪我說話。在學校里,有老師和學生過來嘮嗑閒聊,感覺蠻好。」

王肅中的苦,是身心孤寂,是無依無靠。

偏偏,像王肅中這樣的老人正越來越多。他們有子女,有積蓄,唯獨沒有該享的「晚年」。

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曾提出「代際剝削」的概念:「他們年輕時拼命工作,給孩子蓋房、娶媳婦、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務』,被榨乾所有價值後,老人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只能等死。」

老人操勞大半生,晚年即使生病了也不會輕易向子女透露;即使孤獨,也不會向兒女傾訴……

在他們的心裡,兒女永遠排在首位。

這樣的「主動為之」,何止王肅中,它已經成為籠罩在每一個老年人頭頂的烏雲。

來源:全景視覺

忽然消失的孩子

前段時間,電視劇《消失的孩子》熱播。

魏晨飾演的「啃老族」袁午,沉溺賭博,欠下外債。父親酒後猝亡幾天後,他才回到家中發現意外。

唏噓之餘,不禁聯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則新聞。

2017年5月27日早上,80歲的張順安老人被人發現在家中去世。發現時,老人身邊一個人都沒有。

據村里人講,張順安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一直獨居在自家老屋。

原來,4年前,張順安摔了一跤,村里人把他送去了醫院。

他的骨頭雖然沒斷,但從那之後,健康情況越來越糟。一開始,只是雙眼雙耳大不如前,每況愈下;到最後,老人的生活也不大能自理。

村幹部看老人可憐,主動上門照顧。

張順安為了感謝村幹部對他的照顧,專門買了一條豬腿,想送給村幹部。但村幹部沒要,喊他自己帶回家處理。

一條豬腿十幾斤重,張順安只有一個人,吃不了多少。他家裡也沒有冰箱,後來豬腿放得太久了,張順安吃壞了肚子,腹瀉不止。

村幹部連夜打電話叫來幾個子女,他們連夜把老人送去鎮上的衛生院。

入院第一天,是三女兒陪護;第二天和第三天,是小兒子陪護。

最後,「再無子女看護」。

在去世前一周左右,張順安「自行出院」,回到他深山裡的老房子。

5月27日早上,當村幹部再次推開張順安老屋的木門時,看到張順安平躺在床上,四肢伸展,已經停止了呼吸。

他們無法確定張順安究竟是哪一天去世的,「沒有一個人在身邊,沒有兒女給他送終」。

荒誕嗎?這樣的事,並非孤例。

雲南70歲老人張愛華,家有兩個兒子。張愛華不小心摔倒骨折後,小兒子一開始還會主動照顧;後來,兒子便依靠給母親訂外賣的方式贍養。

安徽那個在陽台摔倒,敲了4天4夜臉盆才引來鄰居報警救援的老人。女兒明明住在同城,卻近20天沒來探望。

老人經歷了物資匱乏的歲月,抵過了生活的艱難,卻最終卻沒有熬過歲月的蹉跎。

風雨數載,不計回報。可到了晚年,他們卻在孩子眼裡變得一無是處,甚至成為多餘的「麻煩」。

當代老人,有兒有女,卻「形同虛設」。

來源:全景視覺

老人的困局,何去何從?

主持人李艾曾在一檔綜藝里談到她帶72歲的母親看醫生。

醫生夸老人身體健康,是長壽的命。

母親卻搖搖頭:「我不想長壽,長壽對小孩不好。」

中國式父母,大抵如此。

前半生,盡心盡力,只為托舉兒女;後半生,寧願隱身離場,也不想拖累孩子。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王堂生說:

「多數老年人都受『子女好,我就好』的影響,窮養自己,富養子女兒孫。結果不言自明,多數老人,都是出力不討好的結果。」

不得不說,養老問題是人生中的一大難題。

孩子孝順,是父母的福分;若孩子沒有時間盡孝,父母該如何養老?

住養老院,僱傭保姆,其實都不現實。畢竟,父母最希望的陪伴,來源於子女。

但是依靠子女的前提,是老人能為自己充分規劃晚年安排。

前半生種樹,後半生才能乘涼。

1. 心態要豁達。

老話講,兒女自有兒孫福。孩子們的事情,交給他們自己處理就好。

也不要和別人比名利,比地位,比兒孫如何有出息等等,沒事參加幾個興趣社團,寫寫書法,畫畫國畫,喝茶下棋,看書作詩,跳廣場舞……

無論何時,好的心態,戰勝一切。

2. 物質有儲備。

手裡有錢,遇事不慌。

生命中剩下的日子,也許很有限,也許會病倒,老人要留夠醫藥費和看護費。

即使一個月1000元也可以過得很不錯,畢竟坐公交都免費。還可以沒事到老年大學,一年繳幾百塊錢,就可以過得開心又充實。

3. 健康常在線。

年紀大了,身體抱恙很正常。很多老人對看病心存芥蒂,覺得年紀大了,看不看一個樣。

但事實上,老人生病,才是真正「連累」一家人的根本。

建議老人每年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及時就醫。不拖延,不僥倖,避免積小病成大災。

來源:全景視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及者不僅是別的長者,更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世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年輕人常回家看看,多點時間陪陪父母。

不要讓父母覺得,他們的愛成了負擔。

老年人也請多多關愛自己,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己的生活上,未雨綢繆,安然自在,緩緩老去。

作者:今夕何夕,但遇良人,山水一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