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黎族·作家日記|楊清茨:傳承在指尖上的經緯交錯——記中國紡織「活化石」黎錦

南海網 發佈 2022-11-28T07:01:50.485772+00:00

走進黎族·作家日記 傳承在指尖上的經緯交錯——記中國紡織「活化石」黎錦楊清茨十一月上旬,初冬,細雨微颺。無風厲,無百卉凋殘。這時的白沙黎族自治縣,依然寧靜、溫暖、幸福而慵懶。多少個春往秋來,在五個方言片區之一的潤方言,黎族人民不曉得已織就了多少黎錦。

走進黎族·作家日記

傳承在指尖上的經緯交錯

——記中國紡織「活化石」黎錦

楊清茨

十一月上旬,初冬,細雨微颺。無風厲,無百卉凋殘。這時的白沙黎族自治縣,依然寧靜、溫暖、幸福而慵懶。

多少個春往秋來,在五個方言片區之一的潤方言,黎族人民不曉得已織就了多少黎錦。

黎錦是黎族傳統紡織品的代表,在漫長的歲月里,黎族人逐漸總結出紡紗、染色、織布、刺繡四種黎錦技藝,其中「繡」技藝的雙面繡,因技法複雜圖案精美顯得尤為獨特。

黎族婦女長於雙面繡,工藝奇美,不遜於吳地蘇州境區、湖湘地域雙面繡等。

黎族的雙面繡色彩豐富多彩,工序複雜,配色艷麗,常以黃、綠、紅為主。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勾勒出變化無窮的圖案,以簡單的線條或者幾何圖形構成,人文圖居多,也有馬、鹿、斑鳩、青蛙、孔雀、雞以及竹、稻、花卉、水、雲彩、星辰等100多種圖案,是以展現出黎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與靈巧的技藝。

已流傳三千餘年的傳統織技,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書上就稱其為「吉貝布」,其紡織技藝領先於中原1000多年。海南島因黎錦而成為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

此時,在黎錦傳承館門口迎接我們的正是黎族「雙面繡」技藝代表傳承人符秀英。經她培訓過的弟子約2000多人,助窮苦生自力更生,精準扶貧、勵志,以「非遺」的技藝帶領當地婦女開闢自強、致富之路。

符老師拿著手中還未完成的繡品給大家一一講述,黑黑胖胖中等身高的黎族中年女子,操著一口不太標準的黎普,圓圓的眼睛卻清亮,散發著堅定自信,仿佛有無際的星辰落入她的眼中。原色棉布上繡了兩條金龍,寓意男女老少吉祥平安。金龍圖是雙經單緯刺繡,正反兩面皆一樣,龍錦表里如一,栩栩如生,於我看來,倒是有了「知行合一」的緣起。

符老師拿起置放在桌上的紡線一一列舉,烏木樹皮染就的墨色如烏羽之色,蘇木心染的赭紅色深沉大氣,不長果實之野板栗的樹皮染成棕色,薑黃染就薑黃色,在阿育吠陀經里記載可治皮膚病,藺草(俗名席草)染為淺緋色,古木樹葉可染竹青色……可謂是純天然染料的宴饗。

潤方言婦女的黎錦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堪稱最早的超短裙。我蹲在一位黎族織女的跟前,她坐於木底葦席上,挺直著脊樑,背靠方形木櫃,雙腿伸直,雙足左右叉開,由三四根橫木、兩根豎木縱橫捆綁而成的簡易織車便搭放在她的整個腿上,其用腳底蹬住織機經軸,手上拿著挑花刀正熟稔而小心地挑著一根根絲線,緯線在經線中來回穿梭,木刀打緊著層層紗線。飛梭走線間,指尖逐漸妙化出一幅密實而獨特的錦畫。

許是對我這種探奇的人見多了,她微笑著告訴我她正在織一條筒裙,而完成一條織筒裙需要三至四個月的時間。然後再在素裙上繡上珍珠、貝殼等飾物,這些圖案應是記載了黎族千百年來的歷史記憶與經驗智慧。黎族婦女不論在平素或是節假日穿時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尤其在舞動時熠熠生輝,美妙動人。而她溫煦憨實的笑容就像掉入銅盆里的一彎月牙,明晃晃的,也照亮了我的心窩。

黎錦中的上品當屬龍被。民國時期,洋布的進口造成黎錦的退化消失,只有在農村才有些許所剩無幾的傳承,龍被由於技法的複雜失傳了近百年,現作為非遺正被國家大力扶持恢復工藝。

舊時作為進貢的龍被其華麗程度可見一斑,一般紅色多用於喜事,藍黑色多用在白事或宗教儀式上。眼前這副藍底金線的龍被為縫製的三聯幅龍被。符老師嗓音略帶嘶啞卻笑言盈盈,言這種龍被以前當地大戶人家會掛在大堂正中,寓意護家宅安寧;也有隨過世先人在出殯前作蓋棺之用,待到先人入土之時,取下洗淨供奉於山寮,不作他用。

精美大氣的龍被,團花簇錦的黎錦服飾、帽飾、包飾,腰飾甚至是染色使用的植物,都讓我們感受到這份古老技藝背後的文化積澱。古人云「黎錦光輝艷若雲」,其藝術的深邃與概括力,在輕輕地穿針走線中,傳承了三千年厚重的歲月。體現了黎家百姓的生產、創造力,對自然的熱愛,對神明的崇拜。信仰可以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所畏懼地跨過千難萬險,保護並傳承本國本民族的文化。

一針一線,線端處連接的是黎族百姓幸福的生活,連接的是黎族古老而優秀的歷史文化。

歷史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善念的力量串聯,譜寫出這個偉大民族獨有的燦爛的傳統文化。

走出展覽館的大門,細雨已停,天空藍了起來,雲也變白了,竟有一時的晃眼,幾隻鳥雀撲騰著飛離路旁的樹群。那些三三兩兩席地而坐的身影,依然埋首工作著。這樣枯燥且日復一日的勞作,卻讓她們過得滿滿當當又明明白白,讓她們在經緯交錯中靜心地安排著自己的未來,在指尖上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2022年11月9日

作家簡介

楊清茨,著名詩人、作家、書畫家、主持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散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詞學會全國高校詩詞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家》編委會執行主任,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紫砂藝術專委會主席、書畫專委會副主席,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傳統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及非洲多國文化大使等。詩作散文見於《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詩刊》等。主創的大型音樂詩劇《血沃中華》獲文化和旅遊部「百年百劇」獎,獲第八屆長徵文藝獎及文學領域多項獎項;詩歌收錄央視人文類大型電視紀錄片《筆尖上的中國》;多次主持中國與他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2020年於京舉辦個人書畫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