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進入「亞洲時刻」,G20領導人共商全球熱點問題之時,有關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因病住院」和佩戴「蘋果智能手錶」的新聞被一些西方媒體瘋炒。然而,有關新聞很快被證實均為假消息。拉夫羅夫表示,「這是一種在政治上並不新鮮的遊戲。西方記者需要更加誠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媒體人最核心的職業要求。反觀以上種種,在世界求解人類困局和挑戰的重要時刻,一些人卻盯著「花邊」大肆炒作,本就相當不合時宜,而最終報導被證偽,更擊穿了職業操守的底線。透過這個小小插曲,「後真相」時代西方媒體輿論的兩面性與破壞性再次引人警醒。
眾所周知,國際輿論競爭向來是大國博弈的焦點,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掌握著國際輿論的主導權,並將話語霸權作為其霸權的支柱之一。近些年,一些國家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傳播媒介,力求在有形空間以外,強化鉗制和削弱戰略競爭對手的輿論能力。隨著西方戰略界零和思維日益加劇,片面信息和虛假消息不斷堆砌國際輿論場,導致全球治理問題「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傾向愈發突出,信息資訊「武器化」、網際網路「工具化」現象愈發明顯。可以說,頻繁利用國際問題造謠抹黑,人為製造價值對立敘事,已成為西方現代政治的突出問題。
信息傳播方式帶來的變革也在深刻改變著國際輿論的形態。伴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人類社會經歷著信息日益碎片化的負面影響,這使得輿論更加分裂,共識更難形成。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時代的受眾不再單純被動接受信息,而是更加主動地進行信息檢索。受大數據算法支配,受眾點擊而出的信息更容易受個體認知偏好左右,從而使得自身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進一步固化。加之在西方技術霸權和話語霸權支配之下,「後真相」時代資訊信息更加真假難辨,國際政治與國內爭議話題的邊界日益模糊。種種因素作用下,刻板化、標籤化的議題充斥輿論場域,理性平實的聲音愈發難以被聽到。
總的來說,當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疊加交錯,國際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前所未有。世界應該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加持下話語霸權的危害,合力反對部分西方國家將認知領域「戰火」引向國際多邊場合的操作。此番G20會場內外流布的假消息讓人嗤之以鼻,希望這能成為一記警鐘,倒逼部分國家和媒體少些旁門左道的伎倆,多些責任擔當,避免世界繼續滑向分化對立。
(鮑志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文載《北京日報》2022年11月1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