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任平生話歷史 發佈 2022-11-28T09:08:05.500371+00:00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地理位置

裴李崗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遺址年代距今約8000年,絕對年代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發掘歷史

根據裴李崗村群眾反映,解放後五十年代裴李崗村就曾出土過石器和陶器,當時群眾不認識是文物,有的群眾把出土的石磨盤當成洗衣搓板使用。

1960年,在河南新鄭縣文物館工作的孟昭東同志曾收集到部分石磨盤、石磨棒。到了1969年,新鄭縣文化館已收集到石磨盤、石磨棒近二十件。

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報》曾在第四版刊登《我省出土的歷史文物介紹》,其中就包括新鄭縣裴李崗村1965年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照片。

1973年,國家文物局組織「文化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向全國各地徵集文物,新鄭縣文化館就將分不清年代的石磨盤、石磨棒送到了展廳,準備進行展覽。

初到展廳時,石磨盤、石磨棒並沒有引起專家的注意,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也只是模糊地說是原始社會晚期出土的文物。專家來到新鄭展廳時,對石磨盤、石磨棒出土的具體地點和具體時代提出疑問,並由國家文物局立即責成河南省文化局調查清楚。河南省博物館駐新鄭工作站、新鄭縣文化館派出四位同志前去裴李崗進行調查。他們在裴李崗村及其周圍沒有發現古文化遺蹟,地表斷崖不見灰土和陶片。沒有弄清楚石磨盤、石磨棒出土的地點和時代。

轉機發生在1977年3月11日,裴李崗村社員,在村東南地平整土地挖出一個古墓,李姓和裴姓雙方圍繞祖墳問題發生了嚴重爭吵,新鄭縣文化館派工作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處置。工作人員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些石磨盤和碎陶片,並帶到北京請專家進行了鑑定。鑑定後確認文物存在距今約8000年以上,經過考證後,1978年3月20日開始,開封地區文管會、新鄭縣文管會和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聯合進行發掘。

後來裴李崗遺址又進行了2次發掘,共計發掘墓葬114座、陶窯1座、灰坑10餘個以及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種器物400餘件,包括各種石器、陶器、骨器等。

填補歷史空白的裴李崗遺址

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

裴李崗遺址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工製作。多為素麵,少數帶有蓖點紋、壓印點紋,個別表面有乳釘紋飾;原料為泥質或泥質夾砂;顏色多呈紅色或褐紅色,無彩陶:代表性器物是乳釘紋紅陶鼎,現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

乳釘紋紅陶鼎製作材料為夾砂紅陶,手工泥條盤築而成;大口卷沿,底圓而鼓,下附有三個長方形扁狀足,腹部裝飾有三圈乳釘凸飾。

裴李崗遺址發掘規模相對較大,有明確的地層堆積序列,把新石器中期和舊石器晚期聯繫起來,既便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原地區舊石器晚期的一些基本文化面貌,也有利於尋找在它們之間的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址,為研究中原地區新舊石器過渡、尋找新石器早期遺存提供了新的線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