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判了:娛樂圈力捧流量卻被流量反噬,該反思什麼?

王新喜 發佈 2022-11-28T09:27:10.255856+00:00

吳亦凡判了,喜提熱搜,當前引發了大量網民的關注與熱議。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吳亦凡因強姦罪、聚眾淫亂罪,數罪併罰,附加驅逐出境,被判13年!

文/王新喜

吳亦凡判了,喜提熱搜,當前引發了大量網民的關注與熱議。

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吳亦凡因強姦罪、聚眾淫亂罪,數罪併罰,附加驅逐出境,被判13年!

吳亦凡最終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從吳亦凡、李易峰、鄭爽等流量明星的現狀來看,一個流量明星的時代正在過去,娛樂圈到底該反思什麼?

師從韓國,吳亦凡為代表的小鮮肉是如何攪動娛樂圈的?

吳亦凡的火爆要追溯到2014年前後,彼時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紛紛回國發展,並稱為歸國四子。同年,李易峰、陳偉霆爆火,內娛飯圈文化與流量明星文化在這一年快速成熟。

在這一年,吳亦凡離開韓國偶像組合EXO,來到中國發展,並最早將韓國愛豆粉絲運營的那套批量產生流量明星的機制,帶回內地娛樂圈,可以說是內娛流量時代的開創者。

以歸國四子為核心的小鮮肉爆紅的時間節點,恰恰趕上了限韓令,由於國內小鮮肉明星的運作模式其實就是師從韓國,這其實相當於隔絕了韓流的競爭,給國內的小鮮肉營造了一個無同類競品競爭的市場環境。

過去多年韓流的影響,讓青少年對韓流明星有一種標準範式的想像——大長腿帥哥、冷酷多情、謙謙君子、完美偶像。而韓國對於歐巴們完美人設的打造與其韓國本身編劇的功底,則很好的迎合了中國部分女性的興趣取向,種種原因,推動了韓流在中國泛濫。

韓劇之所以被國內不少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追捧,也是緣於國內經濟發展與女性經濟的崛起,社會急劇變遷下,越來越多青少年在精神上也存在著擺脫單一文化束縛,追求自由與正常個人情感或者說YY的需求。

而當限韓令導致韓流缺位的時候,國內粉絲自然的就開始尋找國內替代品,而以吳亦凡為代表的類韓流的明星恰逢其時迎合了彼時不少女性粉絲的剛需,在資本與大導演的力捧之下,成為一時風頭無兩的頂流。

2015年6月,吳亦凡參與徐靜蕾導演的愛情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的拍攝,上映3天破億,5天破2億,8天後票房突破2.7億。這是他第一次演電影,這次的成績表現還算不錯,一度讓資本方看到了流量明星在大屏幕的潛力。

7月17日上映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中,吳亦凡演唱片尾曲《時間煮雨》。當年8月,吳亦凡又主演了《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在後來的幾年,包括吳亦凡在內的流量小生一度被資本追捧,出演了大量爛片。

資本方主導電影市場之後的變化就是,什麼來錢快投什麼,怎麼做能迎合粉絲需求就怎麼拍,哪個小鮮肉粉絲多就用誰,能不能演戲不重要,這都是考慮到彼時許多觀眾還在青春期,思維見識還處於淺層次,欠缺品味鑑賞,看見喜愛的明星就會尖叫,因此流量明星開始登上大屏幕

在2015~2016年前後,這導致大量針對粉絲定做的賺快錢的青春片粉絲電影類型成了主流,許多電影小生們通過人氣逐步活躍於大屏幕,開啟了華語電影圈男演員的新格局。

當時在吳亦凡的《致青春2》、《夏有喬木》之外,包括《梔子花開》和《小時代》《萬物生長》、《何以笙簫默》、《左耳》、《誰的青春不迷茫》、《我的新野蠻女友》、《黑粉》、《賞金獵人》、《致我們終將到來的愛情》、《霹靂囧花》、《妖醫》等大量粉絲電影在電影院上映,在豆瓣基本上在3分左右,4分以下。

在這些年,許多電影小生們通過人氣逐步活躍於大屏幕,爛片越來越多,上行的票房也開始受到影響。因為流量小生缺乏優質作品,彼時一度遭遇質疑。

比如吳亦凡主演的《致青春2》、《爵跡》、《西遊伏妖記》《歐洲攻略》全都票房慘敗,口碑血撲,這導致當時火熱的電影市場出現了首次下滑的怪現狀。

但儘管如此,當時的一眾大導演都對吳亦凡有著非常高的評價。比如馮小剛說:我覺得他適合演一個大眾情人的,而且我覺得他很有個性,眼神里有一股勁兒。這不是一杯果汁兒,再修煉修煉,就是一杯有度數的酒。

管虎導演說:他(吳亦凡)跟別的這一代男孩不同,就是因為國外生長背景經歷,我覺得他特別乾淨,他的眼睛都是很單純的。

儘管被一眾資本與導演的力推,但我們看到,作為偶像明星,吳亦凡無論在演技、唱歌等方面專業度、努力程度以及天賦方面都是缺失的。

當然這背後,在於資本與內娛雖然在努力學習韓國的小鮮肉明星打造機制,卻學了形(包裝人設)沒有學其神(基本功與專業度的打造)。

韓國小鮮肉模式的打造機制:內外兼修,工業化生產

以韓國SM公司為例,其經營模式主要分為三個流程:選拔培訓、製作、藝人經紀。學員們從一開始就要被分配到各種團隊訓練唱歌與表演等才藝,為了生存,培訓生必須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特點,以免被淘汰。韓國推出的流水線上的明星產品基本都具備演戲、唱歌、舞蹈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對藝人的管控嚴格並形成相對成熟的明星產品方法論與疊代機制。韓國經紀公司對藝人們有著嚴格的管控,定時定期實行"鏡頭測試",由專業人士評估並有針對性的針對學員的相貌進行整容。

另外還要對其打造基本範式:造型練身材、學舞蹈、舉手投足要符合粉絲對偶像的標準模板設定,妝容要精緻、服飾要新潮修身、在媒體與公眾面前說話如何才能滴水不漏等。

無論是過去宋仲基暖心的笑容,金秀賢的冷若冰霜,都是工業化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成品。其本質就是,明星都是工業化的造星機制下推出來的標準產品。

韓國娛樂產業從業人員也積累了標準的方法論和精細化運營的產業體系,貫穿到內容製作,策劃、編劇、導演、演員、前期籌備、拍攝製作、播出發行的整個體系。由於競爭激烈,播出渠道有限,所以倒逼韓國娛樂產業從業人員、娛樂內容供給端不斷推陳出新。

而且韓國採用邊拍邊播的模式,根據基於用戶需求與數據調研來打造劇情,所以能源源不斷地推出下一個引發粉絲尖叫的韓劇與偶像與綜藝節目模式。

也就是說,韓國是將明星打造成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有很強大的產品閉環機制,與網際網路產品打造規律十分相似,即基於用戶需求與數據調研來打造劇情,歐巴命運和劇集設定,也要由觀眾對劇情的需求決定。

總體而言是培養明星和製作內容的流程成熟,更新換代快,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有很強大的產品閉環機制,與網際網路產品打造規律十分相似。

這一套精細化運營的偶像打造機制,其本質就是內外兼修,工業化生產。既確保了單個偶像的外在氣質與專業度,又確保了整體的偶像不會突然斷層,不會受制於某個培養出來的頂流。一個偶像過氣,會通過這套機制打造下一個人氣偶像,這樣一來,流量集中在頂級娛樂公司手裡,而不是在單個流量明星手裡。因為明星流量再大,公司也有能力打造下一個頂流來替代你。

這套機制是非常良性的,它對流量藝人形成了約束與限制,無論是明星的私生活還是明星個人的專業度,他們都不敢過於放縱,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被隨時替代。

國內娛樂圈學其形沒沒學其神,造就了畸形的小鮮肉明星模式

但是在國內娛樂圈,卻並沒有發展成一套成熟的小鮮肉打造機制。

在資本的操縱下,核心在於專注於包裝流量人設,比如舉手投足要符合粉絲對偶像的標準模板設定,妝容要精緻、服飾要新潮修身,但在內在的專業演技等方面的提升非常欠缺。

不同於過去明星依賴於傳統的電視台、唱片工業等模式一方麵塑造明星專業能力,一方面打造明星影響力,國內的小鮮肉模式走網際網路渠道。

最初小鮮肉明星是基於貼吧打造圈層人氣,吳亦凡們最初在貼吧引爆,後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操控流量話題與關注度,長期活躍在低齡化粉絲圈層,最大化獲取女性向粉絲的偏好。

再藉助於長視頻平台的綜藝去打造人設,並量身定製打造相關的流量影視劇,通過網際網路平台營銷模式的推波助瀾下,熱搜、超話將大量不明真相的網民裹挾其中。

一旦小鮮肉走紅成為頂流之後,基本上可以依賴自己的龐大的粉絲與流量,凌駕於資本、導演、娛樂公司之上,由於內娛缺乏工業化的流量打造機制,無力打造替代品,這導致頂流的流量影響力一時之間變得無可取代,作為圈錢利器,資本與導演都得捧著它,這也是國內天價片酬的由來。

而正是由於缺乏對一線流量的約束與替代品,一線流量無論在私生活還是在個人專業度、道德修養層面變得愈加放縱。吳亦凡、李易峰都是如此。

比如2016年初,吳亦凡私生活混亂的性醜聞首次曝光後,影視圈、時尚圈的某些著名女性大V們,從馬薇薇、蘇芒、燕公子等人,竭力鼓吹吳亦凡是「肉身布施」,本質就是給吳亦凡背後的資本站台。

由於缺乏明星工廠型的產業巨頭,也沒有工業化的明星產品打造機制來形成明星之間的價值制衡,可以說是毫無體系與章法,每年就盯著那幾個小鮮肉,議價權自然掌控在這些流量明星手裡,加之流量的粉絲們非常瘋狂,瘋狂打榜、做數據、購買代言,小鮮肉也因此變得愈加膨脹。

在整個圈層的資本與導演的力捧以及粉絲的寵溺下,無需優秀作品、專業素養,就能大肆圈錢,賺得盆滿缽滿,吳亦凡們很難不膨脹,也很難有好的個人修養與專業素質。

反思小鮮肉明星時代落幕

從今天來看,中國的流量明星路子無疑是失敗的。在過去很多年,電視電影圈投資人普遍只會盯著小鮮肉,一方面是盲目的一廂情願認為小鮮肉必然會帶來大流量與大賣作品的畸形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在於他們對於電影電視作品與品質缺乏基本的辨識能力與專業素養。

更可悲的是,當後來資本意識到吳亦凡在電影圈捧不動,影視之路走不通的時候,吳亦凡的人氣在2018年前後有所下滑,但其幕後資本又另闢蹊徑,找到了綜藝這條路線,讓吳亦凡帶巨資進組,主持了《中國有嘻哈》節目,更將他包裝吹噓為「嘻哈文化」的導師。

此後,吳亦凡再度成為頂流,身兼十五個國際國內的頂級奢侈品牌代言,多次登上頂級雜誌封面,再度成為「時尚圈」的頭等寵兒。2017福布斯中國名人榜顯示,當年吳亦凡的年收入達1.5億元,排在榜單的第十位。2020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吳亦凡更進一步,排到了榜單的第8位。

一個共識是:天下苦流量與飯圈久矣。

如果對比來看,國外無論是日韓還是好萊塢,都有相對健全的娛樂文化工業體系,具有相對完善、成體系的明星培養機制,可以為包括影視領域在內的文化工業的各個環節,提供充足的血液,作為生產要素的明星的薪酬,也一直被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在國內,自從流量模式席捲國內影視圈之後,中國影視界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如前所述,國內也沒有形成韓國那一套完整的工業化的流量明星打造模式。

從今天來看,無論從工業化流量運作機制、流量專業度、口碑、影視劇產出等諸多方面來看,都缺乏有說服力的作品,反而流量明星薪酬越來越高,娛樂圈力捧流量卻被流量反噬。

著名編劇汪海林說,他已經有兩年沒有寫過超過兩行的台詞了。為什麼呢?因為請來的流量明星台詞不過關。為了適合他們演,編劇還要降低劇本難度。除了台詞,他們表演、唱歌、跳舞、武打也都不行,甚至拍攝時使用替身以及換頭、摳圖等技術。但這些離奇怪現狀,圈內早已見怪不怪。

吳亦凡、李易峰們的落幕,宣告了流量模式的失敗,如何走出畸形流量模式,形成靠作品吃飯與專業能力勝出的明星評判標準與篩選機制,是娛樂圈需要思考的,這才是娛樂圈的正途。

不過,已經很久未走長期主義專業路線的娛樂圈,還回得去嗎?吳亦凡們的塌房,帶來了許多反思,但優質人才與優質作品斷層的重要原因,或許在於資本主導的小鮮肉明星模式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機制,但這無疑是內娛文化需要反思的重要方向。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