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員到延安通校教員錢文極為我軍研製裝配了許多重要通信設備

西電記憶 發佈 2022-11-28T11:37:07.056295+00:00

2022年4月24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編印出版的《飛彈人生》一書正式發布,首度向全社會公開了十二位此前隱姓埋名的中國飛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


2022年4月24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編印出版的《飛彈人生》一書正式發布,首度向全社會公開了十二位此前隱姓埋名的中國飛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在這十二位飛彈專家之中,錢文極、陳國新兩名總師是西電人。日前,經中國宇航出版社同意,西電記憶將分期連載兩位總師的飛彈人生,以饗讀者。

在中央軍委三局工作的七年時間裡,錢文極先後在材料廠從事小電台裝配、大功率電台的設計和製作工作,在通信學校任教員,努力為我黨培養通信人員,在抗日戰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材料廠做技術員

中央軍委三局始建於江西瑞金。1934年1月,中央軍委成立第四局(通信聯絡局),10月改稱第三局。1937年8月,中央紅軍到達延安後改稱中央軍委三局,是負責保障黨中央和全軍通信聯絡的領導機關。

戰爭年代,通信是生命的保障線。1938年,為打破國民黨對邊區的封鎖,適應新四軍和八路軍深入敵後、廣泛開展武裝鬥爭的需要,黨中央要求中央軍委三局建立延安通信材料廠。1938年6月,材料廠成立,由段子俊(新中國成立後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任廠長。

延安通信材料廠位於距離延安10多公里的鹽店子村,工廠設置在一處院子裡,共有十多個窯洞和四五間小平房。由於材料廠的保密性質,院子周圍的老百姓都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居住。

成立之初,規模並不大,只有20多人,設備只有一台小車床和一台台式手搖鑽床。因為沒有動力設備,所以只能用人力搖動車床。材料廠因陋就簡,克服各種艱難困苦,艱苦創業,裝配了數百部小型電台、電話單機和總機,為全軍提供了良好的通信保障。

1938年9月,錢文極到中央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工作,擔任業務指導員。從這時起,他將自己的名字「錢景伊」改為錢文極。

當時材料廠唯一的工程師是羅沛霖(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任信息產業部高級工程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負責材料廠的技術和生產工作。

錢文極是技術員,主要從事軍用通信機的生產製作工作,參與設計了一批小型收發報機,並投入小批量生產,裝備了我軍領導指揮機關的通信設備。

當時的電台有2瓦、5瓦、7.5瓦、15瓦發報機,線路都用的是哈特萊式收報機主要是三燈再生式,也生產過一些四燈的,當時的工作方式是每人獨立操作裝配一架機器。從事裝配生產的人員多為早年紅軍部隊中的電台報務人員,他們在工作中摸索掌握了一些無線電知識,動手能力強,可以自裝自修電台。然而,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電台一人一個樣,質量也不可靠,錢文極發現問題後,組織大家對生產方式進行了優化。

1939年6月,材料廠已經可以自制一些可變電容等器件,具備了批量生產和流水作業的條件。錢文極自製機器底板圖、面板圖等,每批機器都按統一的圖紙生產,統一的排列,統一的走線,每人按工序進行分工操作,完成裝配的機器再由錢文極一人進行調試和檢驗,這樣出廠的機器每一批次都是一樣的,質量也有了較大提高。

當時所用的材料、元器件除了從國民黨統治區買來的部分外,主要靠自力更生。錢文極主張就地取材,生長在山脊上的杜梨木質地堅砸為材料廠重要的製作材料,用途十分廣泛,可以用來製作機箱,還有機器上可以用木頭代替的東西,如面板、底板、機架、度盤、轉扭、燈絲變阻器等都採用了杜梨木。對絕緣性能要求高的器件,錢文極就和大家一起,把成型的木質器件放在石蠟中煮一下,增加材料的絕緣性,這樣做也大大節約了成本。難怪當時人們說,這樣出廠的機器就好像是一架木頭機器。

1940年,材料廠元器件自給率達到70%,部分滿足了我軍部隊的需要。1940年7月,軍委三局為慶祝建廠兩周年,舉辦了通信器材展覽,展出了自製的生產設備、無線電收發報機及各種無線電元器件。

中央領導同志參觀了展覽並題詞,毛澤東欣然題詞:「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製就是證明。」充分肯定了我軍在通信材料製作過程中發揮的自力更生的創新精神。

在材料廠的那段時間,每天工作之餘,錢文極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看書鑽研無線電技術。當時只能借到幾本英文書籍,由於在大學期間他學習的是德語,為了能讀懂這些英文版的無線電書籍,錢文極下功夫學習英語,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他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可以看懂英文版無線電專業的書籍了。

研製大功率電台

1940年後,小電台的需求量減少,生產也相應減少了。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材料廠開始組織生產一批大功率的發報機。錢文極主持設計了我軍第一批100瓦主振強放式發報機,一共生產了十台100瓦的發報機。當時為了便於管理和節省材料,這十台發報機安裝了一個共用的整流器。

羅沛霖調離材料廠後,陸亘一(曾任中央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工程師、廠長,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工程師,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工程部副主任)擔任了材料廠的工程師。陸亘一從牛津大學留學回國後來到延安,參加抗日,是解放區大功率電台的總體設計者之一。

1940年,為了加大新華通訊社的功率,延安通信材料廠開始製造500瓦發報機。錢文極積極協助陸亘一參與了發報機的製造工作。這兩套機器的零器件,除電子管、固定電容器、電流表外,其他都是自製的。這台發報機成為新華通訊社最早使用的大功率發報機。對錢文極來說,這是自己參與設計和裝配的功率最大的發報機。


1942年,在這台500瓦發報機裝配基本完成時,錢文極接到調令,到通信學校工作。

通信學校當教員

1942年11月,錢文極到通信學校任教,擔任電學教員組的組長和學校實驗室的主任。此時的通信學校只有三個隊,每隊約三十多人,課程主要有《電學常識與實習》《通報手續與縮寫簡語》《政治教育與電台工作》等。

結合戰時需要,通信學校堅持以下教學原則:一是學以致用,從對學員的要求和實際出發制定教育計劃;二是突出重點,課題設置上,在一個時期內只安排一門主課,以免影響教學效果;三是重視實操,讓學員在收報機上練習收報、用野外電台通報去增加實戰經驗。

錢文極認為,學校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學以致用,這種教學方法在戰爭時期是非常實用的,也使通信學校成為為黨培養通信人才的重要陣地。

當時,通信學校的文娛活動十分活躍,走進校區,歌聲不斷。錢文極擔任黨支部的文娛委員,兼任材料廠俱樂部主任,組織廠里職工開展文化教育和文娛活動。《兄妹開荒》《夫妻識字》《血淚仇》等都是當時經常演出的劇目。錢文極在《血淚仇》演出中負責拉低音二胡,用陝北的眉戶調,演奏中歡快的節奏和抒情的慢板相結合,常常贏得陣陣掌聲。

文體活動挑大樑

1939年下半年,中央軍委三局的領導機關搬到鹽店子村,距通信學校所在地川口村六七里地,還有三局直接管轄的電台和其他單位,也都陸續搬到鹽店子村附近。

1940年5月,三局又把在延安地區的絕大部分電台集中到棗園、鹽店子、川口一線,有10個電台和1個新聞台,11個單位共300多人。這時在鹽店子村附近五六里地以內集中了近千人,20 歲上下的男女青年占了很大比例,因為多是青年學生,又是在一個系統內工作,彼此之間都很熟悉。

軍委三局為豐富大家的業餘生活,專門修了一個運動場、一個籃球場,還有一個排球場,在客觀上創造了開展文體活動的條件。

打籃球是三局重要的體育活動,籃球場上經常人群聚集,熱鬧非凡。三局局長王諍是體育健將,是三局籃球隊的中鋒。每天晚飯後,村裡的籃球場上便熱鬧起來。王諍特別喜歡打籃球,幾乎是每天必到,一個小時左右的比賽,讓大家放鬆了心情,增進了友誼。

1940年5月,軍委直屬隊舉行運動會,三局組織了男女籃球隊參加運動會,王諍指定錢文極為男隊的隊長和女隊的指導。

男隊隊員有王諍、張立中(通信學校第13 期教員,後調入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李莊(軍委電台報務主任、電台隊長,後任總參通信兵科技部副部長、國防科委科技部副部長)、申仲義(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實驗室主任,後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長、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和王子綱(軍委三局一科科長、分隊長、副局長,後任郵電部部長、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這次運動會的籃球比賽中,三局男隊和女隊雙雙榮獲冠軍,聲名大振。

1945年9月,錢文極被調往太行山區晉冀魯豫軍區工作。

—未完待續—

本文摘自:馬傑,宋曉明. 飛彈人生(上)[M].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202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