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為何會完敗於日本聯合艦隊?

逆天的倉鼠 發佈 2022-11-28T12:21:13.375672+00:00

大清朝在1861年發起了洋務運動,相對於日本的明治維新要早了7年時間,兩場發生在亞洲的改革都是在受到西方近代化力量的威脅之後,不得不接受近代文明以求自保的運動。

大清朝在1861年發起了洋務運動,相對於日本的明治維新要早了7年時間,兩場發生在亞洲的改革都是在受到西方近代化力量的威脅之後,不得不接受近代文明以求自保的運動。

但是兩者在改革的目標上卻有著巨大的差異,那就是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還是維護清廷的封建統治。而明治維新是一場在社會矛盾爆發以後對國家制度的革新。

曾幾何時,大清朝和日本的官員都對西方國家進行了訪問,都對西方的科學技術產生嚮往之情,日本會對西方的經濟制度進行深入的學習和了解,但清朝的官員,包括李鴻章在內,在被邀請參觀類似議會大廈的建築時都直接拒絕,並且自信滿滿的說大清國的政治制度沒有問題。

但為什麼李鴻章會這麼說?因為大清朝的出訪官員都有隨行人員,並且會記錄其言行。在那個以皇權為中心,中央集權大興文字獄的時代,如果在參觀別國建築時面露喜色,就會被扣上「謀反」的帽子。

工商業近代化和絕對君主制的對立,是商業規則以及為商業和資本服務的社會制度,這是洋務運動最大的局限性。在幾千年大一統的中華帝國雖有起伏,但大部分的時間還算是穩定祥和,中華大地的社會制度相對的封閉,所以從短時間內看,他國的社會制度無法強行直接運用於中華大地。從本質上來說,中華帝國自己的特色制度需要時間進行摸索,但當時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將其嫁接到軍事技術領域,開設工廠來購買軍艦。

這裡就需要提到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在1881年建成,自建成時從噸位來比較就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建造之後依舊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大清朝也只認為可以高枕無憂,就不再投入海軍建設。在遇到問題時,中華的統治者一般都會採取加強中央集權,在國內穩定各方階級勢力。

這個時候的大清朝是慈禧太后當政,但此時的光緒皇帝已經成年,國家處於精神的權利交接更替,最高權利之間處於博弈之間。國內剛剛結束的太平天國運動也導致中國損失了差不多7000萬人口,大清這時使用的做法就是加快慈禧太后的退位,讓光緒皇帝完婚並儘快親政。

為了可以讓慈禧太后安心的退位,恭親王奕譞花費800萬兩銀子為其修建頤和園,在甲午戰爭時期慈禧太后的60大壽花費的白銀也超過了1000萬兩。在光緒皇帝的婚禮和親政大典又花費了500多萬兩白銀,這些操作無疑讓大清本就不富裕的國庫進一步被消耗。

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兩艘頂級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的造價也只有280萬兩白銀,北洋水師成軍後的6年再也沒有添置任何艦艇以及購入彈藥。恭親王倒是幾次以水師軍費的名義籌集銀子修建頤和園,並且時任戶部尚書(相當於今天財政部部長)的翁同龢仇視洋務派的李鴻章,所以這時的中央權利不穩,逐漸演變成了國家的黨派之爭。

基於此原因,北洋水師成軍以後的軍費一直捉襟見肘,但大清的最高掌權者一直沒有意識到世界步入近代後變化的速度。在北洋水師停止發展的6年時間裡世界其他國家的海軍正在飛速發展。

此時的日本又是什麼情況?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徹底的學習西方,並將西方的政治制度完全移植過來,其實在最早時期,日本也是列強侵略的對象,日本首次遭到美國入侵是在1854年,稱之為黑船時間,日本和美國與次年在日本橫濱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成為列強傾銷貨物和原材料的市場之一。但很快列強發現,日本國內市場不大,大部分日本民眾還沒有適應近代化社會的發展,相關的工業資源極其匱乏(日本本土資源產出很少,大部分資源今天依然靠進口)。時間一長,列強對日本失去了興趣,而且列強認為日本人相對大清來說過於野蠻且不好統治。

關於日本人的野蠻,這裡要提到兩個事件,第一個是生麥事件,1862年9月14日四名英國人在日本的生麥村(今天的橫濱地區)行走時遇到向幕府傳達朝廷攘夷旨意的薩摩藩藩主的監護人島津久光和他的700人儀仗隊。雙方就誰要讓道的問題產生了分歧,突然英國人的馬受驚沖入了儀仗隊,於是雙方爆發了衝突並造成了傷亡,英國要求當時的薩摩藩道歉但遭到拒絕,於是爆發了薩英戰爭。

第二個是堺事件(當時與大阪相鄰的堺市),在1868年3月8日,因為差不多的原因,法國的水軍士兵被日本人斬殺,之後迫於壓力,明治政府向法國方面謝罪和賠款,並處死了日本相應的士兵。在執行死刑的切腹現場,日本武士將自己的內臟抓出,大喝一聲並丟向在場的法國人,有報導說因為日本武士將這次切腹視為盡忠成神的機會,所以為了爭取切腹的機會現場還一度出現需要報名選拔的情況。這樣的操作最後導致法國人崩潰,要求停止行刑,最後有11人被執行死刑。這一系列的事件都讓西方人認識到殖民日本的戰略和經濟利益並不大。

所以之後列強的注意力紛紛轉向了中國,印度等國家。這就為日本贏得了相對獨立且寬鬆的發展空間。明治維新的改革過於激進,導致國家的賦稅激增引起國內的不滿,國內的工業改革逐漸演變成自由民權運動,於是幕府時期的日本將征朝論提上國策,征伐朝鮮開拓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也可以消耗國內因為殖產興業激發出的多餘產能,至此日本從和平發展開始向對外征伐轉型。這種向外轉嫁矛盾,對外擴張的操作,在短期來看似乎有利可圖。

當時的朝鮮是大清的藩屬國,日本一旦侵略朝鮮就會和大清出現爭端,日本一開始就採取了策動朝鮮政變,以及試探性的進軍朝鮮但都遭到了失敗。在1887年日本制定了《征討清國策》,提到使用武力攻占北京,並將山東半島和台灣地區的沿海島嶼劃到日本版圖,並將大清肢解成幾個小國然後附屬到日本。

時間進入到近代,要進行戰爭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甲午戰爭前日本的經濟總量只有大清的五分之一,但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可以占到國民收入的30%,相比之下大清只有3%左右。這時的日本對國家的管理能力要高出大清太多。而且以前的日本一直給大名繳納過半的賦稅,所以國民對於高稅收這種操作的適應能力很強。

在1893年,日本財政收入為5449萬兩,大清則是8667萬兩。表面上看大清的財政更強,但是落到實際的軍費上就少得可憐。這時大清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前得到的戶部撥款為150萬兩白銀,該數額還是在反覆討論下爭取到的,一直到黃海海戰爆發時這筆款項還沒有完全到帳。

直到日本軍隊登陸朝鮮四個月以後。大清戶部才開始給甲午戰爭進行籌錢,這一仗大清一共籌集了3000萬兩白銀,後來又向英國滙豐銀行借款2800萬兩。而日本在戰前一共籌集了1.5億日元,打完仗後一共花費了1.17億日元,大概7500萬兩白銀,但因為簽訂馬關條約從大清獲得了總計達2.25億日元的回報。所以日軍的軍費總額實際上達到了大清的2.5倍左右。

戰爭之前,日本民間確實有大量的捐款行為,但捐助金額只占到甲午軍費的1.5%左右,所以這時的日本移植了西方的金融體系,建立了中央銀行並向國民發行了國債。但是這個國債是短期的,就是為了應對階段性的戰爭。在短期內完成還款,就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以及金融市場的紊亂。但這種做法也有很大風險,如果戰爭後沒有獲得足夠的利益,國家會立刻進入到破產動盪的邊緣,日本相當於堵上國運跟大清開戰。

在北洋水師建成的時候,日本海軍只有幾艘近海鐵甲艦,充其量算是岸防部隊。在賭國運的思想引導下,全日本開始以大清為假想敵進行擴軍備戰。1890年就有6艘大型巡洋艦服役,讓當時的日軍聯合艦隊排水量從17000噸飆升到72000噸,並在1892年萬年成了近代陸軍和海軍的建設計劃。陸軍兵力60000人,後備役23萬人左右。海軍各類艦艇31艘,且主力戰艦多是裝備了最新高溫高壓鍋爐的快速巡洋艦,艦艇上的大口徑主炮配合兩側的中口徑速射炮,採取一字橫隊快速機動到敵人面前,集中側面的速射炮火力集中打擊敵人。

這時大清因為6年沒有擴軍,所以總排水量依然維持在27000噸,依然裝備的是老舊的大口徑架退炮,戰艦的艦首配有撞角,所以北洋水師在必要時會採取撞擊戰術,這就是我們在甲午風雲電影中看到鄧世昌的致遠號在最後關頭要下令撞擊吉野號的原因。

戰爭開打之後,大清的八旗軍隊以及地方軍隊基本都是一觸即潰,本來最不確定的因素在海上,雖然日軍的戰艦多為新式戰艦,但日軍水兵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還沒有得到足夠鍛鍊。並且北洋水師的鎮遠號和定遠號兩艘7000噸的戰艦對於日海軍主力的4000噸巡洋艦來說宛如巨獸一般的存在。為了對付這兩艘戰艦,日本人在松島號上設計了一門320毫米的火炮專門用於狙殺定遠號和鎮遠號,但一個小時5發的射速讓這門火炮並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北洋水師在艦艇性能落後的情況下,但艦炮的命中率明顯高於日軍聯合艦隊。甲午海戰後的調查顯示,日軍命中率僅為12%,而北洋水師達到20%以上。尤其是北洋水師的鎮遠和定遠號在遭受難以想像的損傷之後,依然可以繼續航行並且持續反擊,可見在氣勢以及戰鬥意志層面北洋水師的官兵都無可挑剔。

甲午戰爭的開端是在1894年7月25日,由日軍巡洋艦「浪速」擊沉北洋水師運兵船「高升」號拉開序幕,北洋水師在朝廷的命令下出港為運輸線護航。在1894年9月17日的一次護航任務中,北洋水師10艘主力戰艦與日軍聯合艦隊11艘主力戰艦在遼寧大鹿島附近遭遇,黃海海戰爆發。

日軍聯合艦隊因為速度的優勢很快運動到北洋水師左側並對其較弱的戰艦進行猛烈攻擊,這期間日軍艦炮的主要殺傷力均來自中口徑的速射炮,這種速射炮就是在北洋水師停止發展的6年裡面問世的,但北洋水師卻沒有裝備。

雖然北洋水師的大口徑火炮造成的命中更高,但實心裝甲彈對日軍戰艦並未造成致命損傷,反而日軍速射炮的爆破燃燒彈雖然不能擊穿北洋水師的裝甲,但會引起戰艦的大火,從而使得戰艦被癱瘓。

戰鬥中,北洋水師濟遠號在撤退時撞上了楊威號,隨著濟遠號後退導致楊威號大量進水,最後沉沒,運用撞擊戰術反而將自己的戰艦撞沉,致遠號在實施撞擊戰術時也被日軍吉野號的魚雷擊沉。

根據戰後的統計,北洋水師5艘主力戰艦沉沒,其餘戰艦重傷,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巨艦抗住了日軍艦隊無數速射炮的命中但依然頑強抵抗,日軍見擊沉這兩艘戰艦無望,同時也為保留戰果撤出戰場。

之後,北洋水師一直避戰不出,完全喪失了制海權,日本陸軍在聯合艦隊的掩護下拔掉遼東半島所有的清軍要塞,並在大連旅順進行了大屠殺。

最後日軍海陸同時在威海衛夾擊北洋水師,定遠號在耗盡彈藥後被劉步蟾下令炸沉,鎮遠號擱淺最終被日軍俘獲,後經過修復編入聯合艦隊序列。一同被俘獲的北洋水師戰艦有10艘之多,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至此甲午戰爭結束,大清完敗。這場戰爭大清投入兵力60餘萬,陣亡12000人左右,受傷20000人左右,日本投入兵力24萬,陣亡1100人左右,受傷3700人左右,但病死卻有接近12000人。

在1895年4月17日,大清跟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清朝承認朝鮮獨立,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大清的賠款折合當時日元3,6億左右,日本一共為戰爭花費掉了2,25億日本,也就是說通過這場戰爭日本最後盈利了1億日元左右,日本的這次賭國運取得了勝利。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該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回顧歷史,我們銘記苦難。只有自己強大,才能不讓悲慘的歷史重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