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是個強大的王朝?千萬不要被表象蒙蔽了雙眼

蓋樓層面積 發佈 2022-11-28T18:47:31.102000+00:00

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先後出現過許多封建王朝,其中不少朝代都曾盛極一時。因此我們在討論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時,不同的人往往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先後出現過許多封建王朝,其中不少朝代都曾盛極一時。因此我們在討論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時,不同的人往往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不過在如今的網絡論壇上,將清朝視為中國王朝鼎盛時代的論調越來越多,他們指出清朝有著極大的穩定疆域,並且創造了康乾盛世這樣的封建「奇蹟」,這足以說明清朝的優秀。

然而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近代屈辱的近代史也是從清王朝開始的,從鴉片戰爭開始的一連串戰爭失敗讓中國蒙受了巨大的創傷。

那麼清王朝究竟是不是真的強大呢?

一、清王朝的政治困境

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們就曾學習過以下的說法。

那就是清朝是中國封建君主制度的集大成者,皇權達到了歷史的巔峰。這種皇權的高度集中,讓清朝的統治結構趨於穩定。

縱觀清朝歷史,雖然出現過不少問題,但除了清初的三藩叛亂以及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之外,確實沒有撼動國家根基的大亂。而且縱使清朝末年連續上演皇帝英年早逝,幼主登基的戲碼,但是中央權力依然被牢牢掌握在皇室手中。

這在某種程度上確乎是清王朝在政治制度上的成功。

但是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在你得到利益的同時往往也要付出代價,清王朝的統治也是如此,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葬送掉了中國文人階級色政治熱情,扼殺了制度創新和創造力。

從皇權誕生伊始,文人政治就伴生在其身邊,相權更是一直都作為皇權的制衡活躍在歷史舞台上,霍光等人甚至曾經有過廢立皇帝的權力,這足以說明相權的地位。

在宰相制度存在的日子裡,皇權會受到以宰相為首的文人的監督,廷臣也可以根據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良建議,這是中國封建統治體質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在明朝之前文人的地位也是十分尊崇的,這讓讀書人們往往都有崇高的政治理想。

雖然明朝時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但是隨著內閣的誕生,文臣們依然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後期東林黨人士更是對歷史的走向更是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們的功過至今依然無法在學術界達成共識,但至少說明明朝時文人對於國家政治還保有熱心。

不過到了清朝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由於清朝統治者是入關的滿族人,他們和漢族士大夫之間存在天然的隔閡,再加上清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旗人的權力,遏制漢族大臣的發展,這無疑讓清朝時的學子逐漸喪失了政治熱情。

最關鍵的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突出皇權,將之前相對平等的君臣關係進一步拉開,大臣們對於皇帝的畢恭畢敬讓他們不敢再對清廷的政策妄加評論。

清政府的制度革新動力就此喪失。

這種壓抑的氣氛讓清朝的官員們大多失去了政治理想,而利益就此成為了他們的最高追求。這樣的情況導致清朝的基層官僚體制中貪官頻出,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國家財政也在這些蠹蟲的蠶食下日漸虧空。

這種從上至下渾渾噩噩的官僚系統,又怎麼稱得上強大呢?

二、清朝政府對於思想的扼殺

既然上面提到了清朝官員政治理想的缺失,我們不妨沿著這條線再來談談清朝政府在文化方面的問題。

我們知道清朝初年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因此十分重視儒家文化的發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感受到了漢族文人和滿族文化之間的尖銳對立,這讓清朝統治者們憂心忡忡。

不過他們並沒有想著如何提升本族文化,而是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思想控制上,層出不窮的文字獄也就此成為了清朝文化政策的最知名標籤。

在文字獄現象最嚴重的乾隆時期,有些文人在被懲處時甚至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這種高壓統治讓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變得束手束腳,這極大地打擊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自由。

針對當時的情況,清朝文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既然寫什麼都有可能犯錯,那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創作,一心扎進故紙堆中,這樣就能免去文字獄的風險。因此清朝最興盛的學術門類便是考據學,其發展雖然對我國歷史研究的進步有積極意義,但是對於現實世界的改造實在是毫無用處。

這就讓整個清朝學術圈沉浸在一片虛假的繁榮之中,一陣喧鬧過後只剩殘書幾篇,其上滿是之乎者也,對於如何解決現有問題,國家要向哪發展卻全無思索。

就連《四庫全書》這一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圖書集成,也演變成了清政府控制思想的工具。清朝統治者和文官們在編輯這部鴻篇巨製的時候對其中的許多書籍進行了刪改,這雖然可以穩定他們的統治起到粉飾太平的作用,但是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四庫全書》書影

與此同時清朝統治者在與外國交流時的態度也相當保守。

這讓西方的文化和科學知識很難進入中國。誠然中國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文化最先進的地區之一,但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開展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卻還在做著千秋萬代的大夢,這無疑是可悲的。

雖然清朝中後期魏源,林則徐等人終於提出了「開眼看世界」的說法,但是對於清朝來說已經太晚,更何況這些求變創新的想法還要受到保守派的攻擊,這讓改革舉步維艱。

清朝在文化領域創造力的缺失也讓清朝和強大一詞相去甚遠。

三、疆域大而不整,軍隊多而不強

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更多的是從清朝的統治體系和文化動力上論述清朝缺失的。

想必此時會有人提出質疑,清朝畢竟擁有元朝以外最大的疆域,而且其在王朝前期的幾次對外作戰中戰績也算不錯,這應該足以證明清王朝的強大了,但是筆者卻持有不同的觀點。

首先來看疆域問題。

清朝確實擁有十分可觀的疆域面積,但是清政府對於這些地方的管理卻缺乏力度。比如在西南的多個省份,雖然進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但是清政府對於當地的控制力度依然有限。

清朝末期的時候更是出現了著名的「東南互保」事件,漢族大臣控制下的江南各地和北京政府已經離心離德。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失利也和缺乏地方軍隊配合有著極大關係,偌大的清王朝其實早已是一盤散沙。

這樣的國家空有巨大的疆域卻無法整合力量,猶如四肢不協調的壯漢,看似強壯實則弱不禁風。

在軍事制度上,清政府依靠和綠營兵馬確實曾經橫掃中原大地。

晚清軍隊

但是從清朝中期開始,清政府對於軍隊的管理就已經出現鬆散的問題,不少八旗子弟子在軍隊中遊手好閒,只為混個軍功,這讓部隊的戰鬥力出現大幅下滑。

更何況清朝政府在武器的更新換代上也不夠努力,這讓清朝軍隊的武器在鴉片戰爭中已經遠遠落後於英國士兵了,再加上訓練不足,指揮不利等問題,清政府在正面戰場上的屢戰屢敗也就不稀奇了。

因此清朝其實從中期開始就已經走上了下坡路,其糟糕的政治風氣與文化氛圍讓其很難在出現問題的時候進行調整,這樣的王朝又何談強大呢?

寫了這麼多,突然發現還沒有聊聊康乾盛世,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生產總值雖然高居世界第一,但是百姓的生活卻並不富足。

嚴重的土地兼併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讓許多百姓掙扎在饑寒線上。

我們只能說這個所謂盛世是通過封建體制將對百姓的壓榨推向極致來達成的,其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國力轉折點的出現。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清朝是一個缺乏內在進化動力的朝代,這樣的王朝只能夠停留在舊時代,而無法邁步向前。即使在被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國門之後,清政府的轉變也顯得太過緩慢,這也讓清朝最終走向了滅亡。

被列強焚毀的圓明園

最關鍵的是,清政府採取的政治管控以及文化壓制的背後,其實凸顯的是清朝統治者對於自身的不自信。

他們擔心人民在覺醒之後會推翻他們的統治,這種不自信的政府又怎麼能夠讓國家強大起來呢?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他們只能通過自我麻痹來進行催眠,這也是清朝統治者沉醉與天朝上國美夢的根本原因。

他們用「高牆」將百姓圍困在囹圄之中,舉國上下看不到外部世界的風起雲湧,最終被時代遠遠甩在身後,這樣的王朝和強大根本沒有一點關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