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稻香村與紹興人魯迅,江浙飲食文化下熟悉的家鄉味道

王封臣 發佈 2022-11-28T19:34:48.100698+00:00

一直以來,魯迅先生在人們心中都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偉岸形象,然而翻開《魯迅日記》,一個不同於以往課本里的魯迅出現在人們面前。

蘇州稻香村與紹興人魯迅,江浙飲食文化下熟悉的家鄉味道

一直以來,魯迅先生在人們心中都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偉岸形象,然而翻開《魯迅日記》,一個不同於以往課本里的魯迅出現在人們面前。首先便是「吃」,魯迅先生愛吃甜食點心。《魯迅日記》中,1913年到1915年短短的兩年時間內,他前後曾有十幾次在稻香村購物。

「1913年11月1日,又至稻香村買香腸、熏魚。」

「1913年11月8日,又至稻香村買食物一元。」

「1915年4月25日,下午往稻香村買食物。」


蘇州稻香村,家鄉的熟悉味道

如此鍾情於稻香村,與魯迅先生的成長環境和飲食習慣不可分割。1881年,魯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紹興,並在此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江浙一帶山溫水潤,風物富足,滋養了人們喜食清淡、崇尚本味的飲食習慣,也孕育了一批頗具江浙風骨的老字號品牌。

1773年,稻香村誕生在「康乾盛世」時代背景下,創立於蘇州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農業和工商業發達的繁華都市,深諳「不時不食」的自然規律,熟悉的食材、口味和魯迅先生家鄉的飲食喜好一脈相承。



1912年中秋節,魯迅先生在日記中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至稻香村買食物三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著天邊與家鄉相似的圓月,他再次走進了稻香村。作為一個誕生並成長在浙江紹興的南方人,魯迅先生在遙遠北京品味的,不止是一塊塊糕餅,更是他對於家鄉飲食的記憶和對蘇州稻香村味道與工藝的念念不忘。

與陸稿薦並提,不可磨滅的江浙食物印象

除稻香村外,魯迅先生還曾在《三閒集》中的《文藝與革命(並冬芬來信)》用指代手法寫到「稻香村、陸稿薦,已經不能打動人心了」。這裡提到的另一家老字號「陸稿薦」,與稻香村同樣在清代始創於蘇州觀前街。

據蘇州稻香村第一任工會主席吳希札在1986年撰寫的《稻香村店史·稻香村始創年考》中回憶:「我在1938年(十五歲)進稻香村學徒,常聽湯老先生講:觀前街有四爿老店,即:稻香村、陸稿薦、生春陽、松鶴樓。」1926年,上海《商業雜誌》 所刊 《蘇州糖食店營業的概觀》 一文曾言:「蘇州觀前街糖食店中,牌子最老的,要算稻香村了。糖食店中的稻香村,好像是肉店中的陸稿薦。」可見稻香村與陸稿薦在江浙一帶有口皆碑。


據《蘇州稻香村史稿》考證,清末民初,儘管蘇州稻香村一直標榜「只此一家,並無分出」,但當時仿冒稻香村的牌號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華北地區仿冒的稻香村字號,以北京、天津仿冒最多,影響較大。但陸稿薦始終立足江浙,在京並沒有店鋪,生活在北京的魯迅先生很有可能是受到少年時期在家鄉生活的影響,自然而然地將源於蘇州的稻香村、陸稿薦相提並論。這樣的印象映射在行為上,與其說魯迅先生喜愛稻香村,倒不如說光顧稻香村是魯迅先生對南味食物割捨不掉的習慣。

對稻香村有著深深的眷戀的不僅魯迅先生,蘇州學者王稼句選編而成《吳門柳——名人筆下的老蘇州》,多篇讚美、追憶蘇州名城的文章里都提到了稻香村。其中1934年蓮影撰寫的《蘇州小食志》提到:「蘇州茶食店,稻香村最為著名,其次為葉受和,若東祿,悅采芳,又其次也。」以及稻香村的月餅、大方糕、雞蛋糕、芙蓉酥最佳等。民國十五年邱龐同、張廉明撰寫的《吳中食譜》中也對稻香村的食物和工藝進行誇讚:「稻香村製作方糕,松子王千糕每日皆有定數,決不粗製濫造。而該店製作的熏魚、野鴨…均講究新鮮,製作熏魚,非青魚不熏。所謂寧缺毋濫。」


從清末便標榜「只此一家,別無分出」的蘇州稻香村,匠心技藝代代傳承,在包括魯迅先生在內的南方人心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蘇州稻香村早已從蘇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目前擁有全國800多家專賣專營店,產品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中華老字號的文化魅力跟隨時代發展生生不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