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web3.0的商業指南,請笑納

溫柔深藏blue 發佈 2022-11-29T02:06:53.504667+00:00

在書中他講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專家們預測高速數據網絡將很快能把數以萬計的人連接起來,大家可以通過它來交換信息,並且還能看電影、電視節目,網上購物,收發郵件,上傳或存儲海量的數據…

科技分析師馬修·鮑爾在他的新書《元宇宙改變一切》中,把元宇宙,比作了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後繼者。

在書中他講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專家們預測高速數據網絡將很快能把數以萬計的人連接起來,大家可以通過它來交換信息,並且還能看電影、電視節目,網上購物,收發郵件,上傳或存儲海量的數據……

而現在「高速數據網絡」這個詞,似乎早已沒有人提起了。

但,搜尋引擎、購物網站這些確確實實,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必要工具。

今天,元宇宙,是大家的中遠期的暢想,但或許再過十年,可能還有一個差不多的「術語」出現,代替元宇宙,指代未來。

但,不論術語如何變化,它一定會徹底改變每一個行業,從教育到生活方式,從消費行業到工業,從時尚產品到影視製作,無所不含。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們一樣,對由元宇宙,還有Web3.0構築起來未來生活,既憧憬,又帶了一點對未知的疑惑。

想起曾經一位老先生在一場以元宇宙為主題的直播快結束時感慨說,「讓我們享受人文時代最後的餘暉吧」。

那麼,Web3.0,到底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商業活動會如何開展?

影響是顛覆,還是滲透,還是開天闢地式的變化?

前段時間,「進化的故事」直播間邀請到了紅杉中國最年輕的投資人,杜雨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場分享。

希望這場分享能為你的「Web3.0想像」,帶來一點實感體驗。

(本文來自進化島嘉賓的分享)






什麼是Web3.0?

既然有3.0,那一定先有Web1.0和2.0。

那麼,Web1.0是什麼樣的呢?

上個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有一台中央計算機控制核武器,但是他們擔心萬一計算機癱瘓,就沒有辦法及時掌控武器了。

所以,他們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即把很多計算機分布全國多地。如果一地的計算機被攻擊,其他地方也還能正常運行。

這是網際網路的雛形。

到了1989年,Tim Berners-Lee的小組向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提交了一個針對網際網路的新協議和使用文檔系統,他們把它稱為World Wide Web,也就是WWW。

最初它是用來幫助全球的科學家,快速交換、瀏覽自己的工作文檔。

再後來的故事,我們就熟悉了。90年代,瀏覽器出現,我們的「衝浪」時代正式開始了。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用撥號連接和電話線上網,速度也不快,打開一個網頁,下載一張照片就需要很長時間。

最典型的是門戶網站,比如新浪、雅虎。他們的特點是,內容主要由這些網站編輯整理。

作為用戶,我們只能瀏覽,就像翻一本雜誌一樣,只可讀(Read-Only),不能改,不能互動,我們只是信息的消費者。

在Web1.0時代,所見即所得。


到了Web2.0時代,也就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網際網路,比如微博、微信、Facebook。

它的最初興起,來源於社交網絡。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大家都可以在網上發布自己的內容,寫文章,上傳短視頻,發段子,或者做直播。

由此也誕生了很多網紅、KOL、直播間的金牌主播,等等。每個人都有被看到的機會。

如果你得到了足夠多的關注,有足夠多的力量,獲得影響力。同時流量的聚集,也誕生了很多大型平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某種程度上也框住了我們的選擇。

所以,Web2.0,是平台網際網路,交互性變強了。所「薦」即所得。


但是,但是,這還不夠。

有些人發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雖然我創造和貢獻了內容,但是本質上這些內容,並不屬於我,而是屬於平台。

比如,我在網站上寫了一篇文章,吸引了很多用戶。但是,網站可能拿著我的東西去做廣告,去變現和賺錢,卻根本不和我分。

平台,利用你的內容,拿走你的數據,搶奪你的時間,而作為用戶,和平台相比,我們幾乎微不足道,只有微弱的影響力和微薄的收益。

而且,因為平台擁有所有權,所以它只要看你不順眼,甚至可能刪除你。

刪除你的發言,刪掉你的痕跡,甚至刪掉你整個人。

讓你從此消失。

有些人說,這不行。

我們需要掌握自己的創作成果。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形式。

第二,雖然我們都在用各種APP和朋友、家人、客戶聯絡,發信息、圖片、語音視頻電話,可是,這些私密信息,真的是私密的嗎?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離不開各類APP,買東西、查店鋪、打車,可是,我們的使用偏好,這些信息,真的都只屬於我們自己嗎?

對背後暗處的大平台有沒有在默默收集、分析我們的使用偏好?

出於對隱私的擔憂,我們呼喚一個新的形式。

於是,Web3.0,應運而生。

承諾將隱私和數字身份還給用戶。

不僅可讀,可寫,還要可擁有。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數據和內容,擁有自己的權力和收益。我說了算,而不是平台說了算。

這要怎麼實現呢?區塊鏈技術。

我所有的貢獻,因為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獎勵機制),都可以被記錄和激勵。

比如,我寫了1篇文章,就獎勵我10個代幣(token)。我寫了100篇文章,就獎勵我1000個代幣(token)。

這些記錄和激勵,一直都在。假如有一天,這個項目不斷發展,代幣也越來越值錢,那麼我也因此分享到了發展的紅利,拿走屬於我的那部分。

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眼裡,Web3.0解決了現在Web2.0時代的很多痛點,走向一個更加民主化的網際網路環境。

我們可以更自由地創造內容,並且這些內容,都會被記錄和獎勵。

同時,這些內容也都將為我們自己所有。

我們真正從網際網路的客人,變成了主人。

這就是,Web3.0。

那麼,它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呢?在Web3.0時代,我們應該怎麼開展商業活動呢?

我們來用一個傳統的營銷模型,4P(Product、Promotion、Place和Price)一一拆分來看。

首先,我們需要有產品可賣,再考慮營銷的玩法。

所以,我們先來看看,Product,產品。






說起,Web3.0的產品,就繞不開NFT。

NFT,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中文叫「非同質化代幣」。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代幣,都是不一樣的,獨一無二的。

即使是兩片看起來完全一樣的樹葉,NFT也可以分別指代。

那麼,這個「獨一無二」的代幣,有什麼用?

首先,是確權。能確定一個東西,就是你的。

比如,作曲家寫了一段旋律,在現場演奏時,觀眾聽到的整體配樂效果,和在聽唱片時的效果是不同的,或者經過了製片人或者指揮,根據自己音樂偏好的加工,而且每一次演奏時的發揮也各不相同,甚至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改編和重構。

這些不盡相同的詮釋方式,都屬於某一個被命名的曲子。可是每一次改編,每一個音符的修改,能不能留下痕跡?能不能確認貢獻者呢?

在現在或許很難,而區塊鏈,或許就能做到。

再比如,你要去買一幅畫,這幅畫非常名貴,是曾經一個法國貴族的傳家寶。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被一個義大利人偷走了,結果現在又在一個荷蘭人手裡。

那麼問題來了,請問這幅畫,是屬於這個法國人的,還是義大利人的,還是這個荷蘭人的?

根本說不清楚。

但是通過NFT,可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幅畫,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變成一個NFT作品。

區塊鏈有一些特點,每一條記錄,都是可追溯的,而且不可篡改。那麼,這幅畫即使是被偷了,被搶了,但是在區塊鏈上,沒有發生交易。

也就是說,產權其實沒有變化,這幅畫的所有權,還是這個法國人的。

NFT,就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很多東西確權。

我擁有了這個「獨一無二」的代幣,我也就有了所有權。那麼,除了確權之外呢,還有什麼用?

然後,還能溯源。在區塊鏈上,每一筆交易,都是公開的,所以你可以知道,所有權如何流轉。這幅畫,原來在A的手上。然後B花500塊買走了。接著,B又把這幅畫,以10000塊賣給了C。

不需要擔心真真假假的藏家故事,從A→B→C,清清楚楚。

原來數字文化內容相比於實體文化作品更容易被複製和傳播,真偽鑑定和智慧財產權保護都比較困難。很難將其資產化。

正因為可追溯、可確權,解決了這一困擾,所以最開始NFT先在藝術圈,火起來了。

很多藝術家,都開始做數字資產。

去年8月,數字藝術家 Beeple 的 NFT 加密藝術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就已經在佳士得拍出近 7000 萬美元的高價。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相比國外更為開源的平台,國內的數字藏品並未向二級市場開放,主要採用人民幣交易。

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新嘗試。

比如,敦煌美術院和支付寶合作開發的,「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兩款 NFT 付款碼皮膚。

(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買實體鞋子再送一雙NFT鞋子。有了實體鞋,還要保證元宇宙中的虛擬人也有一雙獨一無二的鞋子。而且隨著商品越來越稀少,它的價格會越來越貴。

這一符合經濟學規律的定價邏輯,將真正在Web3.0時代實現。

此外,還有NFT和遊戲的結合。

比如,Axle infinity,一款寵物養殖遊戲,在遊戲中每一個虛擬人物,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而且在遊戲中生成的積分,和公司中的幣值是掛鈎的,所以,玩遊戲就變成了掙錢的方式。

所以,未來元宇宙一定會慢慢接近一個立體的世界,它不僅僅在體驗領域,還會在經濟領域,越來越接近現實生活。






那麼,有了產品,應該如何用web3.0做好營銷呢?

其實,未必是銷售數字產品,用Web3.0技術,銷售實體產品同樣值得觀察。

比如,在鏡頭前,每晚兢兢業業直播的你,有想過嗎?有一天你可能會被一個虛擬人,搶了飯碗。

而且,這個苗頭已然出現。

百雀羚,這個國民老品牌就牽手了虛擬代言人「翎_LING」。

雖然孵化一個虛擬人是門燒錢的工作,但是它一來可以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畢竟年輕人普遍都有看動漫的童年記憶,天生自帶對虛擬人的情感共鳴,二來虛擬人沒有個人意志,不會出現有道德風險的情況,所以不太會「塌房」。

對於品牌商來說,既傳達了嶄新的品牌信號,又減少了代言風險,一舉兩得。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21中國虛擬偶像行業發展及網民調查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產業規模為34.6億元,同比增長 70.3%,預計 2021年將達到62.2億元;2020年虛擬偶像帶動周邊市場規模 645.6 億元,預計 2021年為1074.9 億元。

不會塌房的虛擬偶像,給了品牌商一個「燒錢並快樂著」的穩定的選擇。

除了虛擬人,還有哪些用Web3.0的思維,做營銷的案例呢?

我們從營銷的人、貨、場三個角度來看看,品牌商們層出不窮的新玩法。

(1)人

指的就是剛剛提到的虛擬人。

比如,奈雪的茶選擇自己花錢慢慢培養一個虛擬人,NAYUKI(奈雪)。還把NFT數字產品做成了限量發行的盲盒「周邊」,並隨盒附贈面值100-1000元不等的專享黑卡,全線包裝NAYUKI,拿捏住了「年輕人心底的躁動」。

(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被歸為「old money」的保時捷,和虛擬人AYAYI合作,用這種貼近年輕人的方式,體現了老品牌全力擁抱電動車時代的努力。

(圖片來源網絡)

(2)貨

老品牌,往往面對一個難題:如何伴隨一個人的成長?

比如牛奶品牌,小時候,每天帶著一瓶媽媽熱的鮮牛奶去上學。現在長大了,再看到這個品牌,是不是就會自然而然想到小學裡的吵鬧,媽媽的嘮叨呢?

然後,感慨一番,時光易老,順手放下它,拿起了「屬於大人的」,可能更加時尚的產品。

而在營銷上有什麼辦法呢?

比如,現代牧業做的三隻小牛NFT,或許就可以幫助品牌完成一次調性升級。

從童年版,華麗轉身為「青年版」。

(圖片來源網絡)

(3)場

老品牌都在積極擁抱變化,更何況是新品牌?

在現實市場裡積攢的粉絲,搬到線上後,依然不能忘了兼顧。

比如,阿迪達斯前段時間就在虛擬平台,推出了自己的純線上發布會。

Web3.0還有很多詮釋的空間,從現在開始,未來,都是未知。






從單一渠道,比如某一個社交平台,聚集用戶,用戶在此互相產生聯繫,這是Web2.0時代的溝通形態。

比如,在公眾號中,有誰占據了大量的粉絲基礎,就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它要進行商業化,可能會比粉絲量小的帳號,容易很多。在短視頻平台等等,都是同理。

找到流量大的渠道,獲取一定的吸引力,得到一定的影響力,來做營銷,是很多品牌商常用的方式。

這某種程度上,很像一家公司。金字塔結構是我們現在常用的組織架構模式。

最頂層是中心決策者,再往下一層一層鋪開有管理層、執行層級。當一個最高決策者有一個決定後,便會通過層層傳遞的方式,直到基層。

在組織里,一定有能力優越的員工,有成績出眾的團隊,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表現依然依賴於其所在的平台,也就是公司;他們的工作,同樣需要順應平台的規則。

而未來,在Web3.0時代,可能整個邏輯會發生變化。

還記得一個被人稱為「為愛發電」的組織,維基百科嗎?

他們都是普通人,自願寫作每一條條目,但是他們的貢獻,卻實實在在地撐起了一個龐大的百科知識庫。

「既然網際網路在沒有任何經濟激勵的情況下創建了維基百科。那就不要低估網際網路創建DAOs的能力」。

DAO是一個存在於未來物聯網環境中具有自我治理能力的自動化系統,可以自動和其他不同的數字系統進行交互,實現多個系統的自我治理。

它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去信任化,不依賴於個體之間的信任;公平決策還有架構靈活。

目前DAO的生態已經覆蓋了各個領域,包括聚焦於人際關係的社區,即社交型DAO,可以幫助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結識,開展社交活動等等。

未來,基於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愛好,自髮式地發起並加入某個社區的現象,將代替原來的大平台聚集。

比如,Discord就是目前Web3.0領域最火的鏈下活動社區之一,本身是服務於遊戲的社交軟體,而隨著後續大量加密界人士的加入,逐漸變成了大家自發交流Web3.0領域知識和活動的重要場所。

未來,腦白金式洗腦營銷的時代過去了,地毯式營銷就能占據賽道的時代過去了,今天不一樣了,從原來中心式的渠道,到現在自髮式的分享。

從渠道為王,到社區為王。

所以,準備好轉型Web3.0了嗎?






還記得推特創始人的第一條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拍出了將近300萬美元的高價嗎?

還記得一個數字頭像,一個數字藏品,能賣到幾千萬美元。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不是數字頭像嗎?假如我複製粘貼,給自己用,可以嗎?

可以。

所以,這也是NFT現在的問題,它可以確權和溯源,但是沒辦法防偽。能確權,能溯源,知道這個東西是你的。

但是別人盜版來用,你也沒辦法。這是兩回事。也就是說,你知道他的是假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是假的,但是你目前還沒有辦法處罰他。

所以,NFT現在是可以確權,但目前還很難執法。

那為什麼這些頭像,能賣到幾千萬美元這麼貴?真的值那麼多錢嗎?

貴的原因,可能就源自大家的三個心理表現,參照依賴,心理帳戶以及小概率迷戀。

(1)參照依賴。

在買一個商品的時候,只有極少數人會基於自己的分析判斷,覺得是不是值,而是通過和鄰居、閨蜜比較,來判斷的。

有一個很經典的案例,最開始有人用一萬枚比特幣換了一個披薩,我覺得他現在一定很後悔。

因為那個時候,比特幣無人問津,他也覺得比特幣大概不值錢。

而現在NFT賣的這麼貴,也是一樣的道理。

就像集郵,你去買郵票,面值1塊錢,你就花1塊錢。但是,如果這張郵票,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郵票,別人都出價幾十萬、幾百萬去買,即使它面值僅僅1元,你肯定也會拿出幾百萬,去爭搶。

或許不是所有NFT都那麼值錢。

(2)心理帳戶。

多少錢去買理財產品,多少去買書,多少吃一頓飯,這些在每個人心裡都還有一個大概的數來衡量,這就是心理帳戶。

比如,買一個水杯,其實價格也不貴,但是你就覺得不應該去買它,覺得不值。

比如,一個數字藏品,你在網站上看到定價99.9元,但是在淘寶上買一個同款可能就是9.9元,還能包郵買到。

可是,在你心裡,你覺得數字藏品,就該值這個價格,你就會毫不猶豫地下單。

(3)小概率迷戀。

為什麼很多人都樂此不疲地買彩票?

因為在我們心裡一直對於小概率事件很有期待。

比如初代QQ頭像,最初沒多少錢就能買到,但是當大家都覺得這個是NFT,未來有可能會很值錢,所以價格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越炒越高。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更需要我們辨別哪有鐮刀,哪是韭菜。




最後的話


人文時代的餘暉,或許還能繼續很久很久。

因為Web3.0的構想,本就來自於Web2.0時代的真實問題和不滿,或許就是構築在一個烏托邦式的想像里。

但科技文明的演進,需要人們去將目光望向更遙遠的未來,在思考與探索中將這份想像逐漸化作現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