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查腸癌就是晚期?早期這4個異常,為何你卻總不放在心上?

漫說健康 發佈 2022-11-29T02:07:19.123279+00:00

食物是機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幾乎所有的營養成分都可從食物中獲取,所以三餐的合理搭配很重要。有一項數據統計表明,近些年我國患大腸癌的機率有了明顯升高,且有將近80%的大腸癌患者都出現了「發現即晚期」的情況。

食物是機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幾乎所有的營養成分都可從食物中獲取,所以三餐的合理搭配很重要。

不過,也並非是所有攝入的食物,都會被吸收和消化。

在食物中的營養被吸收完全後,所剩餘的殘渣就會隨著腸道排出體外,所以腸道即是消化食物的場所,同時也是排出廢物的渠道。

有一項數據統計表明,近些年我國患大腸癌的機率有了明顯升高,且有將近80%的大腸癌患者都出現了「發現即晚期」的情況。

而晚期大腸癌的預後效果相當差,患者五年內的生存機率還不足10%!

所以,臨床對大腸癌的治療只有一個原則:早發現!

「早發現」的原則,需要患者對自身身體不適提高警覺心理,特別是不能忽視以下四個表現:

一、大便習慣的變化

腸道既然是排出糞便的通道,在腸癌出現後,也自然會對大便造成影響。

特別是發生在直腸內的癌腫,早期可對直腸反覆進行刺激,導致腸壁蠕動紊亂,從而改變患者原有的大便習慣。

如果你近期大便次數明顯增加或減少,且出現了腹瀉和便秘交替、里急後重等表現,這都屬於異常情況。

需要儘快去醫院排查腸道疾病。

二、大便形狀的變化

健康的腸道通暢無阻,大便在腸道形狀的影響下,呈現出了蛇形或圓柱形狀態。

而相反的,當腸道內形成癌腫後,不僅大便的儲存空間會減少,在大便排出時,癌腫還可對大便造成壓迫,從而導致扁條樣或細條樣大便出現。

如果大便過於粗糙、乾結,在通過癌腫部位時,還可與表面進行摩擦,導致腫瘤表面破損出血,在大便的一側就能看到明顯血痕。

三、莫名消瘦

由腸癌引發的消瘦多是跟隨癌腫發展而出現的。

因為癌腫可造成消化道出血,同時還會影響腸道自身的吸收功能,從而造成患者營養不良、貧血等問題出現。

而且,在癌症迅速壯大的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營養來進行維持,分給健康細胞的營養越來越少,機體又無法獲得大量的營養成分,所以患者也會變得越來越瘦。

四、便血

便血症狀多出現在癌症發展的中晚期階段,如果是在直腸內出現的癌變,又或者是癌變部位距離肛門非常近。

在發生出血症狀後,血液來不及氧化就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也就呈現出了血便分離、鮮紅或暗紅色血液等異常。

而隨著病情不斷嚴重,後期又會出現血液膿性大便、直接便血等表現。

除了肉眼能觀察到的血便,「柏油樣大便」也是腸癌的信號之一。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腸癌早期階段,且癌變的部位距離肛門較遠。

當發生出血症狀後,血液會在腸道內逐漸氧化,血紅蛋白和硫化物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了大便顏色改變,且表面呈現出了油亮狀態。

中國對腸癌篩查宣傳遠遠不夠

中國腸癌發病率每年遞增的速度是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

《中國大腸癌預防和篩查白皮書》上明確顯示: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從30歲開始,40歲~45歲時迅速上升,直到75歲,才出現下降趨勢。

而且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才僅有30%。

相對比外國,美國直腸癌生存率為64%。

為何中國略遜一籌呢?是中國技術不行?

不是的,是中國對腸癌篩查的普及率不高,人們對腸癌重視不夠。

中國人有一種觀念害人害己,有不適習慣性拖著,或存在僥倖心理,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

殊不知,多少小病拖成了大病。

關於腸癌篩查,醫生建議:

40歲以上的人群建議每年篩查一次;

40歲以下的人群建議每3~5年篩查一次;

有高危情況的人群,例如經常出現便秘、便血、腹瀉、腸胃不適;家族中有腸癌患者;有腸胃病史,尤其是腸息肉的患者,建議儘早做一次篩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