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如何治理國家?清華簡《參不韋》證實先秦早已有夏朝記載

以史爲鑑 發佈 2022-11-30T02:07:48.528417+00:00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近期在考古圈公布了一個好消息——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向全球直播,公布了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竹簡研究成果。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近期在考古圈公布了一個好消息——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向全球直播,公布了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竹簡研究成果。

在公布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中,收錄了一篇長達3000字的戰國文章——《參不韋》,這篇長文中詳細記錄了夏朝第一位天子夏啟的家族傳承、治國理念、修明刑罰、祭祀祝禱等多個方面。

這篇124支竹簡的長文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先秦佚籍,對它的解讀可以說對研究夏朝有著重要的意義。

清華大學收藏的這批竹簡被稱為「清華簡」,是流失在外的被盜文物,其具體的出土地點和時間已經無從得知。

2006年,有個文物商提供了8支樣簡尋找買家,當時香港的文物市場假貨充斥,很多人都上當受騙,因此這批竹簡一直無法出手。

機緣巧合之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的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看到了這幾支竹簡,其中一支竹簡上的一個文字引起了李教授的興趣。

這個字是楚國文字的寫法,裡面記載了一段在《史記》上都沒有提到的隱晦歷史,只有古本的《竹書紀年》中有所提到;

一個生僻的楚字,一段隱匿的歷史。直覺告訴李學勤,這不像是假簡,極有可能是真正的戰國竹簡!

2008年,在清華大學一次高層飯局上,李學勤對清華大學陳希書記提到這個竹簡,並說如果真的是戰國竹簡,那麼極有可能這批竹簡是司馬遷都沒看過的內容。

陳希當機立斷,讓李學勤去判斷這批竹簡真偽,然後決定要不要購買。

於是,李學勤教授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李均明研究員專門去了趟香港,與香港中文大學古文字學家張光裕一起去觀察竹簡實物,最終斷定這批竹簡為真。

此後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果斷出資,購得這批竹簡,捐給母校。

2008年7月15日,這批總數大約2500枚的珍貴竹簡入藏清華大學,這就是著名的「清華簡」。經AMS碳十四測定,清華簡年代為公元前305士30年,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主要內容以經、史為主。

本期發布的清華簡研究成果已經是第十二批了,本期公布的《參不韋》直接和夏朝的開國君主夏啟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竹書《參不韋》中,講述了「參不韋」作為天帝的使者,來到夏啟身邊指導夏啟如何治理國家。

《參不韋》的開篇就說遠古洪水泛濫導致天下混亂,民不聊生,天帝不忍百姓受苦,於是開創了「五刑則」來治理洪水。

現在天帝又派參不韋作為天帝使者,把「五刑則」傳授給夏啟。

其實這個開篇就是戰國文獻常見的「擬托」形式,通過虛構神話的天帝、天地使者參不韋來加強夏朝統治的正當性。

而從天帝、參不韋、夏啟三者的對話中,夏啟既是接受天帝承認的夏朝第一個天子,亦是後世所有受天命且當奉行「五刑則」的君王的代稱。

本篇的重中之重就是天帝傳給夏啟的「五刑則」。

「五刑則」包括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個方面;

其中五則又稱「五德」,即禮、義、愛、仁、忠;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音即宮、商、角、徵、羽;

五色即青、赤、白、黑、黃;

五味即苦、甘、酸、咸、辛;

這些數據全部和「五」有著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在戰國時期,五這個數字具有很特殊的含義,體現了戰國時期五行思想的深遠影響。

也有專家認為這批竹簡極有可能是當時陰陽家的重要資料。

通過「五刑則」,我們可以看到夏朝時期的夏啟,或者說是夏朝所有的天子如何建邦治政,如何祭祀上天,如何修明刑罰,如何設置官職……這些都有詳細的介紹。

可以說照著「五刑則」實施,就能差不多治理國家了。

除此之外,《參不韋》裡面還首次提到治國時要以「五行」與職官「司工、司馬、征徒」相配。「征徒」這個官職是首次文史,此前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有專家推定「征徒」就是後世的「司徒」;

而且對於夏朝的研究,《參不韋》還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材料。

比如:

開篇天帝提到的大洪水,這就和目前民間的神話傳說,以及其他的傳世文獻《尚書·洪範》和清華簡《五紀》全對上了。

這就說明在先秦時期,公認夏朝的崛起和治水有極大的關係;

在這篇文獻之中,記錄了啟的祖父鯀治水失敗、遭到處罰,啟的父親禹治水成功、受到褒獎;這也和之前的文獻以及傳說互相印證;

而本竹簡中夏啟作為夏朝的第一任天子,這也和傳說、文獻一致。

可以說這篇文章代表著戰國時期的精英對於歷史的認知和記憶,對於走出近代以來疑古學派對夏朝記述的懷疑,進而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夏代歷史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義。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直接說:「《參不韋》是一篇久已失傳的先秦文獻,其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先秦思想史、制度史、祭禱禮儀等多方面內容,是一份研究先秦歷史文化的珍貴新材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