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討論,為何《資治通鑑》中背信棄義的張儀吃得開?

橙果媽媽 發佈 2022-11-30T03:15:25.221835+00:00

讀《資治通鑑》熊逸版,讀來覺得有意思,主要是因為逐句解讀讓人讀來通俗易懂,在這個過程中,解讀並不局限於歷史本身,而是從中又結合了當今時代對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剖析,讓我們對歷史有個更全面的理解。

文|橙果媽媽

讀《資治通鑑》熊逸版,讀來覺得有意思,主要是因為逐句解讀讓人讀來通俗易懂,在這個過程中,解讀並不局限於歷史本身,而是從中又結合了當今時代對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剖析,讓我們對歷史有個更全面的理解。

就像我們學習過的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他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得到秦惠文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在《資治通鑑》熊逸版中,張儀也是提到了多次,講述了張儀為何建議秦國歸還漢中?為什麼敢主動請纓去楚國?張儀是如何脫險的?

以及張儀是怎麼體面地離開泰國的?還有背信棄義的張儀為何吃得開?等等,讓我們對這個任務有了更立體的了解,很有趣,讀來真是受益匪淺。

在跟孩子一起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也從中探討了一下張儀這個人物,其實這個人物從現在的角度看,在某些處事方式上,也是有所爭議的,可以從中延伸出很多的思路和想法。

今天就來聊聊張儀這個歷史人物:

就從張儀建議秦國歸還漢中開始吧。在《戰國策》中也有記載,歸還漢中,跟楚國議和是張儀的主意,張義勸秦惠文王說,樹如果栽的不是地方,人一定會砍掉它;家裡有了不該有的財富就會招來禍患。

國家領土也是一樣的,中之地只會成為秦國的累贅,不如還給楚國賣個人情,改善楚國和秦國的關係。

當然我們從今天的標準來看,張毅這個行為就很有爭議了,但對於古代人而言,土地要還是放棄,只有看他划算不划算,並沒有多大的一個原則問題,所以對於張譯的一個提議,秦惠文王算了算經濟帳,最終是同意了。

在《戰國策》中記載,張儀坑了楚壞王多次,讓楚懷王很生張儀的氣,在秦國跟楚懷王有次商議交換土地時,楚懷王讓張儀來交換。張儀就主動請纓,犧牲小我去楚國了。本以為凶多吉少,但是張儀去了楚國後,還是通過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忽悠的楚懷王動心了,自己順利脫險了。

後來,秦惠文王過世後,秦武王繼位,張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職業危機,因為秦武王一直討厭自己,同時,那些看不慣自己的秦國同僚們天天在秦武王面前說張儀壞話,給他穿小鞋。這該怎麼辦?

忍,不行;斗,不行;只能明哲保身,撤!

別說,張儀還是通過他的高超口才和謀略,有驚無險地優雅離開,去了魏國,還幫助魏國擺脫了齊國的進攻,順理成章就在魏國做了總理。

(不得不說,熊逸版的《資治通鑑》,跟讀故事似的,讀著上頭,這其中看張儀的脫險,不得不說,張儀也算是牛人一個!)

我們看張儀這個行為啊,其實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說,他就像職場的一個職業經理人,他會在一個公司做事兒,不見得會一輩子在這個公司做事情,所以他在這個做事的時候,講究的是左右逢源,在哪都吃得開,他不會把自己的個人的命運和這個國家的命運綁在一起,他永遠給自己留著這個後路的一個人。

有人說商鞅和張儀很像,其實不是的。

商鞅這個人他很感激秦孝公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是死心塌地的為秦國賣力,他把自己的個人命運跟秦國牢牢地綁定在一起。

一旦國家容不下他的時候,因憑他有再多的能力,沒有任何準備,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張儀不一樣,永遠是給自己留了後路的。

張儀給自己的定位,就像我們現代說的職業經理人,他很明白,有活干,能掙到錢,我就好好干,你好好待我,我要好好待你,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義,反正我時刻都防範著你。所以,張毅對於自己呆的這些國家,沒有多大的感情,他把國家當做他往來周旋的一個舞台 ,他在不同的國家中,左右逢源適應著,不管做飯是否合適,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即可。




對於張儀這個人物,熊逸老師的這版《資治通鑑》裡有著更為詳細和精彩的講解,就如同看故事,用一個個的故事將歷史給串起來。

這套《資治通鑑》熊逸版,它一共分為九冊,每一冊都是根據歷史背景,根據《史記》《戰國策》等書籍的記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人物故事的方式,將歷史給串聯起來,讀來上頭停不下來。


現在,就請你跟隨熊逸老師的腳步,了解歷史的發生,理解歷史的發展,最終學會運用歷史的思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