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調查丨豐田也來「降價衝量」,預警明年車市乍暖還寒?

車壹條 發佈 2022-11-30T03:35:23.575947+00:00

一直以來,在國內諸多合資品牌當中,豐田在終端市場最「高冷」,即便是在幾年前的車市「寒冬」時期,廣汽豐田、一汽豐田也撐到了最後,不僅沒有正面參與「價格戰」,個別車型甚至還需加價提車。

一直以來,在國內諸多合資品牌當中,豐田在終端市場最「高冷」,即便是在幾年前的車市「寒冬」時期,廣汽豐田、一汽豐田也撐到了最後,不僅沒有正面參與「價格戰」,個別車型甚至還需加價提車。


但意想不到的是,在疫情逐步穩定、車市迅速回暖的當下,一向高冷的豐田反而放下了身段。



日前,壹哥走訪了幾家位於北京地區的豐田4S店,當前豐田在終端市場和此前大相逕庭,不僅加價之風暫停(除MPV車型外),各車型優惠力度均創歷史新高……


廣汽豐田方面,雷凌的優惠幅度最大,1.5L車三缸機型的優惠幅度為4萬元;1.2T四缸機車型優惠幅度為3.8萬元;雙擎車型的優惠幅度為2.3萬元,另外,廣汽豐田各4S店還普遍提供1000元的置換補貼、2000元的分期補貼,總體算下來,雷凌多款車型的落地價已經不足10萬元。



除了雷凌外,凱美瑞普遍優惠2.5萬元,C-HR普遍優惠2.2萬元,就連最新推出的定價偏低的鋒蘭達,也提供超1.5萬元的優惠,可以說,除了埃爾法和賽那兩款主打高端定位的MPV車型,廣汽豐田車型價格在終端市場已經全面「跳水」。


一汽豐田方面,旗下各車型整體優惠力度不敵廣汽豐田,但同樣創歷史新高。其中,優惠最大的是雷凌的姊妹車型卡羅拉,具體而言,1.5L(搭載豐田三缸發動機)、1.2T車型的優惠幅度均為3.2萬元,雙擎車型的優惠幅度為2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當前各大品牌在終端市場提供優惠仍是普遍現象,但總體來看優惠幅度和疫情前並無太大出入,包括被貼上「打折才能買」標籤的美系品牌,包括因銷量驟降導致生存堪憂的韓系品牌。



而在日系品牌中,日產、本田同樣基本和此前相仿,哪怕軒逸的「銷冠」寶座或將不保,日產也依舊不為所動;哪怕CR-V已經換代,東風本田給到老款車型的優惠幅度仍僅為2萬元……


事出反常必有妖,豐田在終端市場價格大「跳水」的背後定有蹊蹺,當然,萬變不離其宗,其最終目的一定都是為了以價換量,只是以價換量的出發點不同。


一般來看,以價換量的銷售手段往往是一劑「救命藥」,長安福特、神龍汽車當前用的就是這種打法,但從銷量層面來看,廣汽豐田、一汽豐田顯然不需要「救命」。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分別零售新車79.3萬輛、64.7萬輛,其中,廣汽豐田的增幅近20%,在車企銷量排行榜TOP10中增幅僅次於比亞迪,而一汽豐田雖然表現不敵去年同期,但跌幅僅為1.8%,對照行業的整體低迷加上年初長春、天津和北京等地疫情的衝擊,銷量微跌也算屬於穩定發揮。


既然以價換量不是「救命藥」,那麼就只有另一種可能——「滋補藥」!而在壹哥看來,「服藥者」正是優惠力度最大的廣汽豐田。



據了解,今年廣汽豐田制定了年銷百萬輛的銷量目標,對於廣汽豐田來說,在產品、口碑層面雙豐收的它原本要想「圓夢」並不難,卻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上半年的上海封城為整個汽車圈按下了「暫停鍵」,這也直接打亂了廣汽豐田的原定計劃,不忍前功盡棄的它在後半程不得不做出新的應對。


換言之,「衝擊百萬輛」就是廣汽豐田以價換量的出發點。值得一提的是,從前10個月逼近80萬輛的銷量表現來看,在11月、12月份,廣汽豐田只要繼續穩定銷售6位數(月銷10萬+),即可達成100萬輛里程碑。



廣汽豐田加大優惠力度,一汽豐田為何要緊隨其後?畢竟其距離年銷百萬輛遙遙無期,但一位一汽豐田銷售的一番話道出了無奈,一汽豐田竟然是一位「受害者」。「兩家車都差不多,廣豐給優惠,咱不跟進確實也沒法賣,但實話實說,和雷凌價格差不多的話,我建議還是首選咱家卡羅拉」。


當然,在壹哥看來,廣汽豐田為了衝擊百萬輛目標,並引發一汽豐田跟進的連鎖反應只是其中之一,來自終端市場的壓迫也讓豐田不得不加大終端優惠力度。



首先,有來自新勢力的壓迫。固然從銷量層面來看,新勢力仍遠不及豐田,但此前由豐田描繪的已經深入人心的家用車形象,當前已經被新勢力重繪——家用車不一定是中庸且樸素的,尤其是對於年輕消費者來說,豐田在產品層面的吸引力早已不那麼強烈。


其次,有來自其他合資品牌的壓迫。以大眾為例,隨著中保研事件逐步被消費者淡忘,大眾開啟了復興之路,而在產能、供應鏈優勢的助推下,當「芯荒」稍有緩解,大眾就率先拿出了誠意,南北大眾終端爭相降價促銷順勢成功引流,此舉無疑也將豐田推入被動境地。



最後,也有來自國產混動技術的壓迫。曾經的混動市場,一種是豐田,一種是其他,豐田混動雖然定價高冷,仍叫好叫座,但時至今日,自主品牌幾乎家家都布局了混動,且這些混動的綜合表現絲毫不遜色於豐田,有的行駛品質反而更好,在用戶心中,豐田混動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


在各家的「圍攻」之下,或許豐田不加大終端優惠,在終端市場想要維持穩健增長都是個問題,更何況還有「衝刺100萬輛」這樣的階段性發展目標的倒逼。連一向求穩的豐田都在中國開啟了「以價換量」之路,一方面說明車市有效需求仍待激活,另一方面也佐證了一點:在中國車市,幾乎沒有「以不變勝萬變」的先例。



值得一提的是,豐田品牌車型價格「跳水」之後,最慘的竟不是豐田自身,而是綜合實力不敵豐田,產品屬性卻與豐田相近的其他品牌,比如本田、日產。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東風本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銷量下跌幅度均達到兩位數,雖然銷量驟跌的背後更多歸咎於自身原因,但也不可否認——在售價相當的情況下,豐田的確要比本田、日產更具吸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