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嗎?他只活了41歲,只憑這五點,就難以超越

南冥北雪 發佈 2022-11-30T03:59:24.382191+00:00

在人民群眾的樸素歷史觀里,英雄人物更像是歷史的創造者,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各路英豪如星河般浩瀚,如日月般璀璨奪目。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英雄人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人民群眾的樸素歷史觀里,英雄人物更像是歷史的創造者,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各路英豪如星河般浩瀚,如日月般璀璨奪目。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8),僅僅活了41歲,在38歲橫掃六國歸於一統,自稱始皇帝,意為千秋帝國自其開始。


秦始皇自古便爭議不斷,他勞民傷財修建長城,他迷戀長生求仙問藥,兩千年來,正統史書將其與夏桀、商紂和隋煬帝等都被認為是暴虐之君、亡國之君,為歷代所不恥。

真正的秦始皇到底是否是暴君,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如何,是否配得上始皇帝的稱號呢?


  • 先說一說如果沒有秦始皇,歷史會是怎樣的呢?

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其子平王東遷洛邑,西周滅亡、東周代立,名義上周王室依舊是天下共主,實則對各路諸侯已經失去了控制力,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500年的諸侯混戰、列國爭霸,史稱春秋戰國。秦始皇正是在此華夏欲將分崩離析之時,承一統華夏之重任。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衛鞅變法」,則不可能有今日華夏之大一統局面。

戰國亂世,民不聊生,老秦人經過幾百年艱苦創業,傳至秦王嬴政,他深知當此之時必須用重典以矯枉過正,最重要的是要一統天下,打破連年征伐的混亂狀態,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太平,百姓才能安居。而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和所謂禮法,實則是為帝王服務的,只適用於太平盛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百姓衣且不能蔽體、食尚不能果腹,性命隨時可能丟掉,哪有心思「靜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數十年苦讀換來廟堂為官。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縱橫捭闔家家會被奉為座上賓,而孔子遊歷列國卻是一無所獲。秦王嬴政之所以力排眾議,甘願得罪老氏族,冒動搖秦國根基之風險也要重用衛鞅,只因當此之亂世絕無他法可以富國強兵,絕無他法可實現其大一統之志。如果沒有秦始皇,沒有衛鞅變法,華夏紛亂真不知將於何時止,中國能否稱為今日之大一統國家都未可知。從後世出土的史料可以佐證,衛鞅在秦國制定施行的法度,並不是像司馬遷在陳勝吳廣列傳中所說的酷刑峻法,其發完備而全面,幾乎涵蓋了秦人生活的一切,是一部良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以法治國的歷史。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太史令,總歸是有其局限性的,若秦非暴政,推翻秦朝的合法性又在哪呢?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焚書坑儒」,則隨秦亡而天下必將重新大亂。

國之剛興,統一民眾的思想尤為重要,而秦朝剛剛統一六國,六國本就文字思想都不同,如果此時不能用統一的思想教化百姓,則秦亡後天下必將重新陷入混亂狀態,遠非劉邦項羽可以一統。隨著史料的相繼出土,更為真實的還原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並不是盡數焚毀天下儒學書籍和學士,而是焚毀了民間不利於思想統一的存書和坑殺了不學無術的術士,重要的典籍都由國家館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舉是有利於新興國家的統一的,大業初建,最重要的就是君臣民思想統一。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北築長城」,則華夏民族再無萬里長城之文化。

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洗禮和沉澱,萬里長城已經不僅僅是一段用於抵禦外敵的城牆,它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象徵,象徵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象徵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重防輕攻的民族秉性。沒有長城,怎麼會有「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長城內外惟余莽莽」的精美詩篇,沒有長城,怎麼會有「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這樣激昂的旋律,沒有長城,怎麼會有「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樣穿透一切的吶喊。所以,長城不再只是長城。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李斯新政」,則中國歷史將不斷的重複諸侯混戰。

秦始皇用帝王無上的權威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度量衡,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大融合和經濟交流發展,使整個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之間結合的更緊密,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辛格說過:「中國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近代中國或許是歷史上一個短暫的意外,並不是長情。」馬丁.雅克說:「中國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個僅僅活了38歲的男人,秦始皇。

特別是郡縣制,一改夏商周的分封制,徹底地斷絕了諸侯作亂的可能性,使國家能夠維繫長久的和平和大一統局面,秦亡之後漢朝曾經恢復了分封制,但是最後也意識到了分封制的問題,漢景帝削藩導致的七國之亂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自秦始,兩千餘年以來,郡縣制只有形式上的變化,而無任何實質性變化,憑此一項就是千秋功績。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兵馬俑,則將不復存在世界之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並不像之前部分野史記載的以活人澆築,兵馬俑的修建在當時來說就如同萬里長城一樣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但在今天看來,也是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歷史遺產,讓我們可以一窺秦軍當年的風采,了解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等很多歷史信息。還有秦始皇陵,裡面究竟還藏有多少可以讓後世更好地了解秦以前歷史的寶藏,都值得我們期待,當然這些所謂的偉大工程都包含了無數人民群眾的血淚,但是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它更喜歡銘記的往往是那些驚天動地或者是英雄人物的故事,而從來不關注背後平凡人的血淚,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 由此觀之,秦始皇作為一個帝王,必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和伴隨絕對皇權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但其在短短的41載生命歷程中,奠定了華夏萬世之根基,開拓了中國廣袤之疆域,開創了華夏族大一統的思想,其豐功偉績和對後世的影響在歷史上是絕無人能及,稱其為千古一帝實為實至名歸。

歷史總是後人來書寫的,後人又難免會以後人的視角來審視一些歷史事件,這就容易犯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因此,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是非,既要從現實的角度來分析,更應該站在古人的時代背景下來分析,以古為師,引為鏡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