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絕響知音少:古琴里的中國史

最愛歷史 發佈 2022-11-30T14:38:25.452057+00:00

這是公元263年的洛陽,作為「竹林七賢」之一,善於彈奏古琴的嵇康,走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此前十四年,權臣司馬懿發動政變,曹魏政權由此落入司馬家族之手,而與曹魏家族聯姻、迎娶了曹操孫女長樂亭主的嵇康,則一直對司馬家族採取冷淡和拒絕合作的態度,這最終得罪了當時的掌權者、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

嵇康最後一次彈奏古琴,是在臨刑之前。


這是公元263年的洛陽,作為「竹林七賢」之一,善於彈奏古琴的嵇康,走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此前十四年(249年),權臣司馬懿發動政變,曹魏政權由此落入司馬家族之手,而與曹魏家族聯姻、迎娶了曹操孫女長樂亭主的嵇康,則一直對司馬家族採取冷淡和拒絕合作的態度,這最終得罪了當時的掌權者、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


在多次徵召無果後,司馬昭決定採納謀士鍾會等人意見,藉口處死嵇康,以此警告仍然效忠於曹魏家族的朝臣和名士。


這一年,嵇康四十歲。


臨刑前,嵇康抬頭看了下日影,知道行刑時間尚早,於是便向前來送別的兄長嵇喜索來一張古琴,最後一次彈奏了自己喜愛的古琴曲《廣陵散》。


曲終聲止後,嵇康嘆了口氣說,「以前袁孝尼想向我學習這首曲子,我卻每每固執不肯授傳他,可惜啊,《廣陵散》於今絕矣!」


說完後,嵇康從容就義。


01


嵇康演奏的古琴,曾經有過多種形制。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把公元前五世紀戰國時期的十弦琴;1970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也出土了一把西漢時期的七弦古琴——與今天的古琴不同的是,這兩把古琴,琴面上都還沒有十三個徽位,因此只能演奏散音,而無法像今天擁有十三徽位的古琴一樣,能同時演奏散音、按音和泛音。



另外,湖北荊門郭店也曾在新中國建國後,出土了一把戰國時期的七弦琴,但其底板和面板是分開浮擱在一起,而不是像後世一樣粘合在一起,由此可見先秦時期乃至西漢初期的古琴,其形制還沒有定型成為今天通行的古琴樣式。


儘管古琴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但作為中國樂器大家族中難得的土生土長樂器,古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區,當時,在齊國的國都臨淄,甚至出現了「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的繁榮景象,可見當時的古琴演奏,是一種通行於社會上下階層的樂器。


當時,各個諸侯國都設有精通琴藝的樂官,如楚國的鐘儀、晉國的師曠等人,都是聞名於史書的古琴琴師,而魏國的魏文侯更是喜歡古琴音樂,有一次,魏文侯聽到琴師演奏新曲子,竟然不由自主手舞足蹈起來,可見古琴當時的魅力之廣泛。


據記載,孔子就曾經學琴於著名琴師師襄,在編輯《詩經》時,孔子甚至經常就著詩辭一邊彈奏古琴、一邊歌唱,「弦歌之」;晚年周遊列國時,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但仍然「講誦弦歌不衰」,以歌詠彈琴,來鼓勵弟子直面艱難困境。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傳說,俞伯牙本是晉國著名琴師,有一年他出使楚國,竟然無意間遇見了樵夫鍾子期,鍾子期善解琴藝,二人引為知音;後來,鍾子期病死,俞伯牙因此傷心欲絕,他特地來到鍾子期墳前演奏了古曲《高山流水》,隨後將琴弦挑斷,並砸碎心愛的古琴,俞伯牙傷心欲絕地說,唯一的知音已逝,琴音已無人聽解,此後,俞伯牙遂不再彈琴。



琴音繚繞,知音自有人知。


伯牙與子期之後數百年,西漢時期,才子司馬相如善彈古琴,有一次,司馬相如受友人相約,在四川臨邛巨富卓王孫家參加宴飲,席間司馬相如演奏了《鳳求凰》等多首古琴曲,當時,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卓文君婚後不久喪夫,剛好孀居在娘家,聽到司馬相如的演奏後,自己也工於音律的卓文君一聽傾心,後來竟然跟著司馬相如一起私奔外逃。



卓王孫大怒,發誓絕不接濟女兒。後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因為生活所迫,返回臨邛境內開店賣酒,作為以往的千金小姐,卓文君放下身段,親自「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經常跟下人混在一起刷洗鍋碗,搞得臨邛境內喧囂,說巨富卓王孫的女兒女婿在當街做工賣酒,最終,拉不下面子和親情的卓王孫無奈,只好分贈給了卓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司馬相如也因此得以解脫鑽研琴曲詩賦,並於後來獲得漢武帝賞識青雲直上。


當時,陳皇后被漢武帝冷落,獨處長門宮,陳皇后就請求司馬相如代寫了一篇《長門賦》來獻給漢武帝,漢武帝讀後為之感動。後人就運用這個故事,創作了琴曲《長門怨》。


02


但西漢東漢四百年的風流轉瞬即逝,到了三國魏晉時期,隨著嵇康的死,古琴作為名士的象徵,已經有了風雨飄搖之感。


嵇康被殺的當年,構陷嵇康的鐘會領兵攻滅蜀漢,此後兩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正式篡魏建立西晉,並於公元280年攻滅吳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


西晉雖然統一全國,但以陰謀詭計著稱的司馬家族很快就陷入了長期動盪的「八王之亂」,當時,作為吳國亡臣的張翰在亡國之後,被裹挾來到洛陽為官。


張翰的父親是原來吳國的大鴻臚張儼,作為高門之子,張翰善於古琴,曾經創作琴曲《秋風》,取「秋風起兮白雪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思念南國故土之意。


眼見西晉陷入內亂,遠離故鄉的張翰心生退意,後來,張翰藉口思念家鄉的菰菜(茭白)、蓴羹和鱸魚,遂辭官返回吳縣(今蘇州)故里,辭官前,張翰感懷地說:


「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乎?」


動情之下,他寫下了《思吳江歌》: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不久,張翰辭官返鄉,從此,中國琴史和文學史上,多了一個「蓴鱸之思」的美麗典故。


在先秦時期,古琴經常是與瑟還有歌詠一起配合演奏的,是為「琴瑟和諧」,也就是「弦歌」。在《尚書·益稷》中,就記載了當時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詠」,意思是用擊器打著節拍,以琴、瑟伴奏歌詠——由此可見,精通古琴的張翰,他的琴曲《秋風》也是有著弦歌餘韻的。


當時,張翰所身處的時代恰逢魏晉時期,在魏晉以前的漢代,古琴的形制仍然有十弦、七弦,以及底板和面板分開浮擱等形式,但到了魏晉時期,古琴形制逐漸定型,在今天流傳的傳為東晉時人顧愷之所畫的《斫琴圖》中,就描繪了古代文人制琴的場景畫面,畫間可見東晉時期的古琴,已經有了今天古琴的十三徽徽位,以及琴面和底板也是結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大概在魏晉時期,中國的古琴形制,已經定型成了後世流傳的樣式。



古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定型,也使得斫琴術不斷發展,進入隋代後,隋文帝楊堅的兒子蜀王楊秀,就曾經「造琴千面,散在人間」,楊秀在四川發起的造琴運動和技術傳承,也使得隋唐時期,四川的古琴斫制聞名全國。


隋代僅僅三十八年就宣告滅亡(581-618年),唐代隋後,四川湧現出了善於斫琴的雷氏家族,而由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古琴,在唐代和後來也被稱為「雷琴」,其斫制之精良,琴音之雅正,也被後世所千古傳頌器重。


到了宋代時,蘇東坡家中曾經收藏有一把斫於唐代開元十年(722年)的「雷琴」,蘇東坡曾經在《雜書琴事·家藏雷琴》中寫道,其特點是「琴岳不容指,而弦不㪇,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獨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回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


「雷琴」在唐代時就已享譽天下,而四川雷氏家族中,又以琴人雷威所斫之琴最為精妙,相傳,雷威經常特意在大風大雪的天氣里,進入深山老林,聽辨樹木被風吹動的聲音,然後擇辨良材砍伐造琴。


唐代時,四川雷氏還有雷儼、雷霄、雷鈺、雷文、雷會等斫琴名家,而他們所斫的「雷琴」,至今還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九霄環佩」琴、「春雷」琴、「大聖遺音」琴、「飛泉」琴、「玉玲瓏」琴以及現藏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枯木龍吟」等琴,這些跨越千年的遺存,也是中國古琴藝術的珍貴見證。



03


就在四川雷氏家族享譽大唐帝國上下時,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歲的詩人李白從故鄉四川出發,「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此後,他遊走於天南海北之間,旅遊、高歌、縱酒、擊劍,還有,彈琴。


在李白留存的詩歌中,有很多都寫到了他自己彈琴或是與友人聽琴的場景,例如在《東武二》中寫「依岩望松雪,對酒鳴絲桐。」在《送紀秀才游越》中寫「綠蘿秋月夜,相憶在鳴琴。」在《留別王司馬嵩》中寫「他日閒相訪,丘中有素琴。」


詩人喝醉的時候,甚至會對朋友說:「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


與李白同為「酒中八仙」的崔宗之,曾經送給李白一張古琴,後來,崔宗之去世,李白撫弄此琴,不僅潸然淚下: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沒。

誰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

——《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


詩人在詩酒琴劍中日復一日等待,終於,就在李白離開四川十七年後,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因為詩名顯赫,42歲的李白被召至長安,唐玄宗甚至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隨後,李白被供奉翰林,但作為御用文人,並不能使期望建功立業的李白開心快樂,時長日久,散漫的詩人心生倦意,加上多少有些恃才傲物,最終,唐玄宗逐漸疏遠了李白,並將其賜金放還。


後來,李白在詩歌里感慨道:「功業若夢裡,撫琴發咨嗟。」(早秋贈裴十七仲堪)或許,擊劍屬於意氣激昂的上進;而撫琴,何嘗不是詩人失落的傷心。


就在詩人李白再次漂泊江湖之際,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從東北的范陽起兵叛亂,掀開了為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序幕,已經年過半百卻功業未建的李白,以為時機已到,於是在公元757年貿然跟隨永王李璘起兵東下,沒想到卻在無意間捲入了唐玄宗、唐肅宗與永王父子三人間的權力之爭。


安史之亂爆發後,英雄一世的唐玄宗卻慫了,選擇逃入四川避亂,其子李亨趁機自立稱帝,是為唐肅宗。起初,不甘放棄皇權的唐玄宗試圖讓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永王李璘起兵,以制衡李亨,但沒想到李亨直接自立稱帝占了先機,並號令天下追剿永王李璘的軍隊,稀里糊塗進入這趟渾水的李白因此被捕下獄,雖然為人所救,後來還是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


儘管後來因為朝廷大赦,李白幸運躲過一劫,但此時李白已經老病纏身,最終,就在安史之亂結束前一年,唐肅宗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逝於安徽當塗。



與李白命運相同的,還有詩人王維。


安史之亂期間,被困在長安城中的王維被安祿山叛軍俘虜後,被迫擔任偽官給事中,等到後來唐朝官軍反攻成功、長安光復,曾經出任偽官的王維等人全部被捕,按照唐律,王維當死,幸虧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叛有功,上書表示願意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以大難不死,僅僅以降職得到處分。


對於自己的這段黑歷史,王維此後一直活在自責當中,他內疚自己「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以至今日」,此後,他「晚年長齋,不衣文采……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在轉向佛教尋求精神安慰的同時,王維還以古琴作為精神慰藉,「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在《竹里館》他寫道: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在人生最後幾年的孤獨歲月里,他經常以彈琴來告慰自己: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酬張少府》


就在李白去世前一年,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王維先行一步辭世,盛唐的兩大詩人一前一後隕落,而古琴,是他們生命里,最後的慰藉。



04


而隨著安史之亂老去的,不僅有王維、李白這些詩人,那些專業的琴人,也在時代的風雨中枯萎凋零。


有唐一代,由於帝國開拓進取、廣納四方,這使得來自各地的「胡樂」在唐土廣為流行,當時,唐朝以「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並建立了包括燕樂、清樂、西涼、高昌、龜茲、疏勒、安國、天竺等十部樂為基礎的「唐大曲」歌舞體系,將器樂、歌、舞融為一體。


在熱鬧喧囂的「唐大曲」面前,源自中華本土的古琴音樂卻顯得落寞起來,例如詩人劉長卿就在《聽彈琴》中寫道: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幽靜典雅的古琴音樂,在蓬勃激昂的盛唐時期難以出頭,在安史之亂後的亂世中,更加沒落孤寂。因此,當時的著名琴師董庭蘭(董大,約695年-約765年)早在安史之亂前,就因為窮困潦倒四處流浪,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董大(董庭蘭)在流浪期間,偶遇了詩人高適,高適則為他寫詩《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人高適儘管自己當時也鬱郁不得已,但仍然激勵老友慷慨向前,此後,一路坎坷的高適因為追隨名將哥舒翰進入長安,恰逢安史之亂,高適擇機而起,因為追隨唐肅宗而得到重用,被委任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而成為唯一一位官至封疆大吏的唐代著名詩人。


但琴師董大卻在安史之亂的風霜中枯萎,大概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兩年,公元765年,董大去世,作為一個在後世,因為詩人高適那首送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而聞名天下的主人翁,在現實世界裡,董大與古琴在唐代一樣,都是落寞的。


在大唐雅樂的喧囂盛世里,他們顯得太過清靜高雅,最終化成了時代孤單的餘音。



儘管古琴在官方和民間都備受冷落,但琴師們仍然在努力探索古琴的奧義,當時,從9歲就開始學琴、會彈300多首古琴曲的琴師薛易簡,因為古琴技藝高超,而官至翰林待詔,作為皇家琴師,薛易簡在「唐大曲」的喧囂熱鬧中,嘗試在清淨中追尋古琴的藝術美學,他在《琴訣》中寫道:


「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對此,當代著名琴家李祥霆評價說:「西方直到18世紀後期才出現音樂美學的概念,19世紀後期才建立學術體系,而薛易簡的《琴訣》在1000多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美學理論。」


在寂寥中,古琴的藝術傳承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唐時期,琴人曹柔改進了傳統的古琴文字譜,改而使用更加直接易懂的減字譜,減字譜是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在中唐時期經曹柔發明後,減字譜又經過不斷演化,最終在明清時期定型,從而為古琴演奏的傳承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05


唐人的熱烈奔放,在安史之亂以後逐漸消散,唐朝天祐四年(907年),軍閥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至此滅亡,歷史由此進入了長達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混戰時期,一直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中原地區才再次迎來了大一統的曙光。


趙匡胤的弟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古琴,根據傳說,起初古琴本為五弦,後來周文王和周武王各給增加了一根弦,古琴才形成了七弦,對於這個傳說,喜歡攀附古人,同時也有心抬升自己為所謂「聖王」的宋太宗動了心,於是他叫來皇宮中的琴師、琴待詔朱文濟,表示自己將下詔製作九弦琴,並詢問朱文濟有何建議。


作為宋太宗時期宮廷中的第一琴師,朱文濟卻堅決反對,並表示「五弦尚有遺音,而益以二,今無所缺」,在朱文濟看來,給七弦古琴增弦純屬畫蛇添足,但宋太宗卻執意而為,並令人製作了九弦琴,琴成後,宋太宗還強令朱文濟在宴會上演奏。


無奈下,朱文濟只得進行演奏,一曲終了,餘音繞樑,宋太宗還以為是根據九弦琴彈奏的新曲子,沒想到耿直的朱文濟卻回答說,我仍是以原來的七弦演奏的,這只是古曲《松入風》罷了。


不願攀和帝王的朱文濟,此後遭到了宋太宗的冷落,但「性沖淡,不好榮利」的朱文濟並不以為然,當時,北宋首都開封城中著名僧人、慧日大師夷中是朱文濟的古琴弟子,朱文濟死後,得其真傳的夷中琴技揚名天下,後來,夷中又將琴技傳給了越州(今紹興一帶)僧人義海。


義海拜別夷中後,長期隱居越州法華山修習練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後來,很多人跟隨義海學琴,但他的弟子卻無人能達到他的境界,「天下從海學者輻輳,無有臻其奧。」對於義海琴技無人能及的奧妙,同時代人、著名文人科學家沈括評論說,「(義)海之藝不在於聲,其音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


聽琴不僅在聽聲,更在聽心、觀心,義海的高超琴技,也深深打動了沈括。後來,義海門下又有僧人則全得到了他的真傳,由此,從朱文濟開始,夷中、義海、則全等人形成了一個傳承有序的琴僧流派系統,在佛教和禪宗大興的北宋,這是古琴流傳過程中非常突出的一個現象,而佛教僧人與古琴藝術的融合,也為古琴注入了禪宗和宗教的全新風韻。


從唐代開始興起,進入北宋後更加彭勃發展的禪宗,以其義理精深,深深俘獲了北宋一代的知識分子,對此北宋時人張方平(1007-1091年)總結說,他們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釋氏。」而釋氏,指的就是佛教,尤其是禪宗。


當時,作為北宋文學宗師,歐陽修(1007-1072年)久仰琴僧夷中大名,但卻一直無緣聆聽,後來,歐陽修有一次因緣際會,得以現場觀摩聆聽夷中大師另外一位弟子、僧人知白的古琴演奏,歐陽修為此非常感動,特地寫了《送琴僧知白》一詩:


「吾聞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無其傳。

夷中未識不得見,豈謂今逢知白彈。

遺音髣佛尚可愛,何況之子傳其全。

……

豈知山高水深意,久以寫此朱絲弦。

酒酣耳熱神氣王,聽之為子心肅然。」


雖然無緣得聽夷中大師的琴音,但在聽到知白的演奏後,歐陽修認為夷中琴技終於有傳,自己也終於放心了。


後來,歐陽修與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失敗,歐陽修被貶黜到滁州(今安徽滁州)擔任知州,也就是在這裡,他寫下了聞名後世的《醉翁亭記》,其中有文句闡述他的胸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記》以其意蘊深遠,在成文後就廣泛流傳,後來,同時代的北宋太常博士、音樂家沈遵特地追隨歐陽修的足跡來到滁州,並根據《醉翁亭記》,譜成了琴曲《醉翁吟三疊》,又稱《醉翁操》。


清麗流暢的《醉翁操》很快就流傳開來,在聽聞沈遵特意用自己的文章譜成古琴曲後,歐陽修又是驚喜又是感動,他為此特地寫下了《贈沈遵》詩:


「羣動夜息浮雲陰,沈夫子彈醉翁吟。

醉翁吟,以我名,我初聞之喜且驚。

宮聲三疊何泠泠,酒行暫止四坐傾。

有如風輕日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

坐思千岩萬壑醉眠處,寫君三尺膝上橫。

沈夫子,恨君不為醉翁客,不見翁醉山間亭。」


古琴曲《醉翁操》在當時流傳開後,很多人包括歐陽修本人,都曾為《醉翁操》填詞,但效果都不理想,後來,歐陽修和沈遵相繼去世,沈遵的琴友廬山玉澗道人崔閒,又邀請歐陽修的弟子蘇東坡為《醉翁操》填詞,蘇東坡於是揮灑而就:


「琅然,清園,誰彈,響空山?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涓涓,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後,空有朝禽夜猿。

山有時而童巔,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兮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請聽徵外三兩弦。」


最終,歷經歐陽修、沈遵、玉澗道人崔閒和蘇東坡的前後接力,《醉翁操》最終曲詞合一,成為千古名曲。



06


儘管天才縱橫,但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捲入黨爭的蘇東坡,一生卻仕途坎坷、不斷被貶,從黃州(今湖北黃岡)到惠州(今廣東惠州)再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貶謫歲月里,天性樂觀的蘇東坡最終耗盡了生命。


公元1100年,宋徽宗趙佶即位後宣布大赦,蘇東坡因此被允許返回朝中,但在從海南北歸開封途中,耗盡了一生心力的蘇軾,最終病逝於途中路經的常州,享年65歲(1037-1101年)。


蘇東坡去世時,北宋恰逢末世,當時,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藝術天才橫溢的宋徽宗在位,但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治國理政一團糟,面對女真人的不斷崛起進逼也毫無危機感,整日沉醉於瀟灑享樂之間。


宋徽宗本人熱愛古琴,琴技也不錯,他曾在開封皇宮內專設「萬琴堂」,「搜羅南北名琴絕品」,其中最珍貴的,就是唐代著名琴師雷威所斫制的「春雷」琴,宋徽宗特地將其列為「萬琴堂」藏品第一。


公元1127年,南下的女真人攻破開封城,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北宋滅亡,是為靖康之變,後來,宋徽宗收藏的「春雷」古琴流入女真人之手,並輾轉到了金章宗手上,金章宗對「春雷」也非常愛惜,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春雷」殉葬。


女真人創建的金國,最終於1234年被蒙古人和南宋聯合攻滅,此後,「春雷」不知如何又重現人間,並輾轉落入蒙古大臣耶律楚材之手,耶律楚材本人也精於琴道,後來,他將此琴特地贈送給了他的老師,當時的著名琴人萬松行秀禪師。


「春雷」古琴此後輾轉流傳,到了晚清時又流入裕親王府,後來又被民間琴家所得收藏留在大陸;但據傳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張唐代「春雷」古琴,而南北兩張「春雷」古琴究竟孰真孰假,至今仍是琴壇趣事。



北宋滅亡後,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外逃建立南宋,是為南宋首帝宋高宗,儘管宋高宗一生畏懼金人如虎,但他的接班人、宋孝宗趙昚卻毅然在1163年發起隆興北伐,儘管遭遇失敗,但宋人並未放棄收復故土的奮鬥,隆興北伐失敗四十三年後,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主持南宋軍政的韓侂胄再次發動北伐,但此次北伐南宋準備不足,加上四川守將吳曦叛宋降金,以致此次開禧北伐也遭遇失敗。


面對金人的壓力,南宋奸臣史彌遠與宋寧宗的楊皇后勾結,矯詔暗殺韓侂胄,並將其人頭割下獻給金人,由此換來了金人同意議和。受此影響,積極支持韓侂胄北伐的南宋大臣張岩也被罷官。此前,喜愛古琴的韓侂胄家中曾藏有眾多古琴琴譜,張岩曾經抄錄韓侂胄家中的琴譜,後來又四處收集古譜,合編為十五卷計劃出版,沒想到開禧北伐失敗,韓侂胄被殺、張岩被貶,於是,張岩將這些古譜交給了他的門客、琴師郭楚望(即郭沔)。


局勢風雲變幻,作為琴師,郭楚望只得無奈離開朝堂隱居。後來,他創作了琴曲《瀟湘水雲》,來表現他在開禧北伐失敗後的心境——北伐遇挫、主將遇害、門主遭貶,作為一介琴師,郭楚望無力改變時局,只得寄託古琴,傳遞愁緒。


而通過政變控制大權的史彌遠,也在朝堂上下安插羽翼,為了打探宋寧宗的太子趙竑的動向,當聽說趙竑喜歡古琴後,史彌遠專門培養了一名善彈古琴的美女,將他安插在太子趙竑身邊臥底,由此清晰掌握了太子趙竑的喜好動向。


史彌遠通過卑劣政變上位、權傾朝野,這自然引起了太子趙竑的強烈不滿,有一次,趙竑甚至在憤怒之下,在案几上寫下「彌遠當決配八千里」,宣稱即位後一定將流放史彌遠,打聽到太子趙竑對自己強烈不滿後,史彌遠多次向宋寧宗進讒言構陷太子趙竑,但宋寧宗卻堅持立趙竑為嗣。


無奈之下,公元1224年,宋寧宗去世,隨後史彌遠再次勾結宋寧宗的楊皇后和朝中軍將大臣,炮製假詔書廢掉了太子趙竑,並改立另外一位宗室趙昀(趙貴誠)為帝,是為宋理宗。第二年(1225年),史彌遠以湖州兵變為由,強令趙竑自殺。


此後,史彌遠把持南宋朝政,一直到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病死,史彌遠死後第二年(1234年),金朝在蒙古人連年猛攻下徹底瓦解,當年,蒙古與宋朝聯軍攻入蔡州,金哀宗在絕望中自殺,倉促上位的金末帝隨後也死於亂軍之中,金朝至此滅亡。


但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覆滅,也為蒙古人繼續南下掃蕩南宋清除了障礙,此後,蒙古與南宋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宋蒙戰爭,到1276年,蒙古大軍兵臨南宋首都臨安(杭州)城下,無奈之下,當時主持朝政的宋理宗的皇后謝道清(當時已經是太皇太后)帶著年僅6歲的孫子宋恭宗趙㬎出城投降元兵(蒙古)。


南宋首都臨安淪陷,但不甘投降的宋人仍然繼續抵抗,當時,宋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輾轉扶持宋恭帝的哥哥益王趙昰(宋端宗)和弟弟衛王趙昺(宋帝昺)繼續抵抗元兵,抗戰一直持續到1279年,最終在廣東崖山海戰失敗後,大臣陸秀夫不甘投降,遂背著年僅8歲的宋帝昺跳海自盡,當時,宋朝最後的十萬大軍和從屬人員一直戰鬥到了最後,他們或戰死、或跳海自盡,以悲壯的抗爭為宋朝畫上了沉重的句號。


而早在1276年就被元兵俘虜的太皇太后謝道清,則連同宋恭宗還有百官臣屬一起被押往元大都(北京),當時,宋朝宮廷琴師汪元量也隨同被俘虜北上。


當時,狀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在臨安陷落後逃出生天,繼續組織宋軍抵抗元兵,就在崖山海戰前一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在多次自殺失敗後,文天祥被送往元大都監禁。


當時,同樣為南宋狀元宰相出身的留夢炎等人投降元朝,並試圖勸降文天祥,都為文天祥堅決拒絕。琴師汪元量則在被俘北上後,因為琴藝得到元人賞識而被釋放優待,有感於文天祥的堅貞,汪元量多次前往監獄探望文天祥,他還特地為文天祥演奏了《拘幽十操》《胡笳十八拍》等古琴曲,文天祥則多次「倚歌和之」。



作為一位流落北廷的琴師,汪元量深知亡國之痛,對文天祥更是敬佩有加。而在被幽禁五年後,元朝至元十九年(1283年),此時距離崖山海戰和南宋覆滅也已過去了四年,但文天祥仍堅持不降,當年,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進行最後一次勸降,文天祥卻說:


「我文天祥作為大宋的狀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忽必烈無奈,只得下令處死文天祥。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臨刑前,文天祥特地要求,向著南方故國大宋的方向鄭重跪拜。


然後,他要來紙筆,寫下了最後的絕命詩:


「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


寫完最後的詩,臨死前,他對著圍觀的上萬市民高聲吶喊說:


「吾事畢矣!」


然後,文天祥從容就義。


幾天後,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為他收屍,在文天祥的衣帶中發現了他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至此,南宋帝國在1279年滅亡整整四年後,這個帝國的最後一位忠臣義士,最終選擇了一條殉國之路。


至此,宋史才算合上了無盡嘆息的最後一頁。


就在文天祥殉國當年,從太皇太后被蒙古人降格為壽春郡夫人的謝道清也在元大都去世,五年後,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經歷國破家亡、看破世事紅塵的琴師汪元量決定出家為道士,並被元朝批准可以南歸。


次年(1289年),汪元量抵達故鄉錢塘(杭州),後來,他組織詩社、尋訪舊友,游湖南、入四川,自稱「野水閒雲一釣蓑」,終老於山水之間,只是無人知曉,他南歸後是否仍然操弄古琴,因為琴聲一曲悠揚,故國卻已物是人非。


那時,大宋,已然滅亡多年了。



參考文獻:

許健:《琴史新編》,中華書局,2012年

黃河:《天籟心經:中國古琴鑑賞》,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

呂偉濤:《坐上琴心:中國歷代古琴文化鑒考》,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2年

余蔚:《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