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研究專家:四川盆地迄今發現38處恐龍足跡化石點,其中3處比侏羅紀還早

紅星新聞 發佈 2022-11-30T21:11:00.878601+00:00

不久前,一本恐龍研究的專著《四川盆地恐龍足跡》正式出版,該書通過大量資料收集和整理、野外調查和核實,對四川盆地60多年來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整理、總結和分析,特別對數十年來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科研成果進行了匯總和修訂。

不久前,一本恐龍研究的專著《四川盆地恐龍足跡》正式出版,該書通過大量資料收集和整理、野外調查和核實,對四川盆地60多年來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整理、總結和分析,特別對數十年來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科研成果進行了匯總和修訂。

被稱為「中國龍王」的著名恐龍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為此書作序,作出了高度肯定:「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的最大特點就是地史分布連續(晚三疊世-早白堊世),這是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特別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3處晚三疊世恐龍足跡化石點都在四川境內,這些足跡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四川盆地恐龍足跡》,資料圖片

據了解,這本專著由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科研人員葉勇、彭光照、江山、郝寶鞘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合作編著。11月30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館員葉勇、彭光照兩位恐龍專家,深入了解該書背後的故事,窺探60多年來四川盆地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的奧秘……

首次記錄:

1960年在四川宜賓

發現首批恐龍足跡化石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館員葉勇介紹,四川盆地是我國著名的紅色沉積盆地,盆地內的中生代陸相地層沉積連續、層序清楚、分布廣泛,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特別是恐龍化石數量豐富、門類眾多、保存完好,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數量和種類較多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這裡也發現有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

1960年,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教授在四川宜賓觀音鎮觀音沖發現3個恐龍足跡化石,化石產於下白堊統打兒凼組中,後被命名為宜賓揚子足跡。這是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的首次記錄。

迄今為止,四川盆地(包括盆地南部邊緣附近地區)共發現有38處恐龍足跡化石點,分布在四川、重慶及貴州北部的17個地市的23個縣(區),超過中國恐龍足跡化石點總數的1/4,是中國恐龍足跡化石最具代表性的地區。

「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的最大特點就是地史分布連續。」葉勇說,在地質年代分布上,四川盆地的恐龍足跡化石從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各個時代的地層中均有發現,地層時代連續且齊全,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自貢恐龍博物館,資料圖片

填補空白:

最早的發現於侏羅紀之前!

四川盆地發現三疊紀恐龍足跡化石

1981年,西南地質局專家鄧康齡在四川彭縣(現彭州市)磁峰鄉蟠龍橋進行石油勘查時發現了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和似哺乳動物足跡化石。雖然這個化石點的足跡數量較少,且類型也比較單一,但因其發現於上三疊統須家河組中,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館員彭光照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三疊紀晚期是恐龍起源和快速分化的時期,雖然我國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骨骼化石非常豐富,但迄今為止我國在三疊系地層中還沒有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為此,三疊紀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可以證明三疊紀時期就已有恐龍在四川盆地活動,不僅填補了中國三疊紀恐龍化石發現和研究歷史上的一段空白,而且表明四川盆地可能是中國恐龍最早的擴散中心之一。

截至目前,我國僅有3處三疊紀恐龍足跡化石產地,一是成都彭州、二是雅安天全、三是自貢富順,均位於四川盆地。「彭縣磁峰盤龍足跡化石點」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是當時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記錄,也是目前中國三疊紀恐龍足跡中唯一鑑定到足跡種的。

恐龍足跡:

截至目前發現四大類型

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以獸腳類最多

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類型多樣,截至目前已發現有獸腳類、蜥腳類、鳥腳類和覆盾甲龍類等四大類型的恐龍足跡。其中,鑑定到屬種的共有18個足跡屬的17個足跡種和18個足跡未定種。

彭光照說,從足跡類型統計來看,四川盆地的恐龍足跡化石以獸腳類最多,已發現有13個足跡屬的13個足跡種和13個足跡未定種。覆盾甲龍類足跡種類最少,僅發現有1個足跡屬的1個足跡種。

如何分辨恐龍足跡的類型?彭光照說,由於恐龍足跡化石是恐龍在活著的時候所留下的行走痕跡,並非恐龍本身的屍骸,因而難以與恐龍骨骼化石的某一屬種對應起來。然而,我們根據恐龍足跡的形態、結構特點與恐龍腳的形態和結構進行比對,還是可以判斷出留下足跡的恐龍大致類型。

↑《四川盆地恐龍足跡》,資料圖片

目前,四川盆地這四類恐龍足跡基本的特點是:獸腳類以兩足行走,後腳腳趾細長,三個腳趾著地,它們的足跡一般是三趾型的,腳趾印窄長,尖銳的腳爪通常留下很深很清晰的爪痕,當然也有兩個腳趾著地的馳龍類,它們的足跡是二趾型;蜥腳類以四足行走,腳板寬大,而且前腳腳趾著地,後腳腳趾和腳掌都著地,它們的足跡一般前腳印相對比較小,呈腎形或半圓形,而後腳印寬大,呈圓形或扇形,爪痕不明顯;鳥腳類多以兩足行走,也是三個腳趾著地,但它們的足跡短寬、趾印粗短,整體呈圓形,爪痕不尖銳;覆盾甲龍類以四足行走,四個或五個腳趾著地,它們的足跡多為四趾型或五趾型,整體呈扇形,趾印短,爪痕鈍。

↑部分足跡形態,資料圖片

研究意義:

還原恐龍生活狀態、行為方式等

重慶綦江為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葉勇表示,足跡是動物在活著的時候遺留下來的生活痕跡,因而可以提供許多關於動物的生活狀態、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性,以及當時的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特點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這樣的信息,有時很難從骨骼化石中得到,所以它是古生物學研究非常重要的內容。

對於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其意義首先在於,填補了中國三疊紀恐龍化石的空白,彌補了四川盆地白堊紀恐龍化石的匱乏。

其次,人們可以通過足跡了解恐龍的一些生活狀態,比如,足跡化石顯示,蜥腳類、鳥腳類和小型獸腳類恐龍都具有群居的生活習性,它們在覓食、遷徙或捕食時往往集體行動,而大型獸腳類恐龍多為獨居。

葉勇說,恐龍足跡屬於重要的地質遺蹟,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價值,以及觀賞和旅遊價值。通過恐龍足跡的發現、研究、保護和展示,可以對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開展地質學、古生物學的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質。

在一些重要的恐龍足跡化石產地還可建立自然保護區或地質公園,使其成為重要的科普基地和旅遊景區。目前,我國已建立的214個國家地質公園中就有幾個以恐龍足跡化石為主要地質遺蹟的地質公園,如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蒙古鄂爾多斯國家地質公園、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重慶綦江木化石恐龍足跡國家地質公園等。

四川盆地重要恐龍足跡化石產地中目前建有2處地質公園,一處是重慶綦江木化石恐龍足跡國家地質公園、一處是資中聖靈山地質公園(省級地質公園)。其中,重慶綦江木化石恐龍足跡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以恐龍足跡和木化石為主要地質遺址的古生物類地質公園,園內不僅保存有豐富的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甲龍類等多種恐龍足跡,還發現不少水鳥類和翼龍類足跡,是目前四川盆地乃至我國發現的足跡類型較為多樣的恐龍足跡產地之一。2017年,這裡獲批成為國家級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四川盆地恐龍足跡》,資料圖片

葉勇說,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還對生物多樣性、區域地層年代對比、區域古生態對比等領域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編輯 官莉 楊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