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世界 第5期 道家起源之黃老學說 及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混沌異聞 發佈 2022-12-01T12:09:23.326549+00:00

道家起源之黃老學說 及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今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有喜馬拉雅山脈,東、南有汪洋大海,北面則是寒帶。

【混沌世界】道家起源之黃老學說 及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點擊觀看視頻節目)

如今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有喜馬拉雅山脈,東、南有汪洋大海,北面則是寒帶。在這些自然條件的保護下,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至今。也是在這個背景下,溫飽解決後文化才生出了萌芽。比之人類祖先智人的棲息地非洲,中華文明無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有歷史證據甚至文字記錄。

人只有在吃飽喝足後才有時間思考,不然將一直疲於生計,這點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一樣。 遠古傳說三皇時代,有燧人氏造火、伏羲氏造文、神農氏耕種,其中人皇伏羲氏風昊觀星辰作「河圖」 ,意為星河之圖,定先天八卦理論,所以又稱為伏羲八卦。

數術占卜經典《三易》,其中《歸藏》、《連山》也是三皇時期天皇氏所著經典。《歸藏》以坤卦為首故而得名,《連山》則以艮卦為首,《周易》則相傳來自周朝周文王姬昌所著,史書《周禮》中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也就是說這三本書都以八卦為基礎,相合構成六十四卦。

至公元前兩千六百年左右,五帝之首黃帝,推廣播種穀物,始造衣冠、舟車,制定音律,編撰《黃帝內外經》,農業與畜牧帶來物質富足,養生之道開始流傳。

在文明早期祖先們也是由母系轉向父系,不過不同於印度文明,他們由於外來種族入侵和物質匱乏導致戰爭,形成奴隸制度 進而演化出強大的階級體系。

中華文明則因為富足的資源,得以有足夠的和平時期發展文化。所以相比祭祀崇拜,我們的祖先更崇拜自然,這也是後來中華文明奴隸制度,於公元前700年左右就早早終結的原因。

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文明的發展到了瓶頸,需要一次「境界」突破,當時的文人都感受到了。 於是紛紛提出思想學說,後世稱其為「百家爭鳴」。 到了後期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道家、儒家、墨家逐漸占據主流,最終以漢武帝推行「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而告結。

但大家可能忽略了,這期間可是有著五百多年時間,難道都是「百家爭鳴」嗎?當然不是 實際上在秦國崛起之後, 「道家」便已經成為主要思想,《道德經》也是在那時廣為流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生人具體不詳,曾任(東)周朝守藏之史(即史官),早就以博學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棄官歸隱,騎青牛西行經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邀請留住,期間寫下巨作《道德經》傳世。

「道」的思想不是憑空出現,它源自「自然崇拜」 所以跟黃帝有著密切關係,而後世也將「道家思想」稱呼為「黃老學說」。 黃是指「黃帝」 主要體現在修身養性、風水數術、醫學丹道等方面,而老子思想主要體現在哲學致用上。

東周衰落七國崛起,天子失勢眾王稱雄。時值百家爭鳴期間,吳國進攻越國,導致越王勾踐夫婦淪為奴婢,為吳王駕車養馬三年後,終於贏得吳王信任被釋放回國。越王勾踐復國後「臥薪嘗膽」採用「黃老學說」思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策略,最終勾踐得以一雪前恥滅掉吳國。

而齊國姜姓呂氏被田氏取代,新上任急需一種思想鞏固地位。據史料記載田氏原陳國人,所以見同為陳國的李耳所著《道德經》 便採納應用,因為黃老學說中,黃帝在前,田氏亦為黃帝後人,取代呂氏稱王不為失禮。後齊國學府「稷下學宮」也主教「道學」 培養出不少學者,不久後齊國因此強盛一時。

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漸漸疏遠黃老學說傳人。時任秦相呂不韋趁機招攬,這些學者後來編撰了《呂氏春秋》 ,當時秦國用的是後起之秀「法家」思想,但在呂不韋的影響下將黃老學說帶入政壇,這使得秦國出現繁榮 ,有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但在秦始皇執政後,卻拔出了呂不韋的根基,重新啟用法家思想,並強行推廣全國,以至於出現「焚書坑儒」政策,最終秦二世而亡。

漢高祖劉邦出生農民,雖文學淺薄,卻懂得「約法省禁」的黃老學說,詔令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在才經歷過連年戰亂的時期,這種政策得到一致擁護,當時舉國上下從皇帝到百姓,無不信仰「道家」。

接下來的時間裡,各家學術都穩步地發展,並在這期間交融演化。等到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喜愛黃老學說的太皇太后,即劉邦妻竇猗房,以及太皇后王娡的壓迫,導致他對道學產生牴觸,加之儒學已成氣候,劉徹在掌握大權後徹底轉向儒家。

不過政治上的黃老學說並未徹底消失,後來歷史上像唐玄宗、朱元璋、康熙等都重新再應用過道學,如果再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在運用「道家」思想後,國家都會進入繁榮時期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等等背後都有「道家」思想的作用,民間有人這樣總結說:「治世道家、亂世佛家、兩者過渡是儒家」。

經過回顧歷史可以發現 「道家」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它是最早與政治結合的哲學思想,因此它必然影響了後來的其他流派,比如「法家思想」就跟「道家」有很大淵源,甚至可以說是「道家」的分支,因為「法家」的「道」與「理 」「法」與「勢」皆是黃老學說率先提出。

而儒家也同樣,在仁禮、刑德等方面均吸收「道家」不少理念。真正意義上的「純」儒家,應該只有王莽這一例,也是因為王莽,後來明君帝王多採用「外示儒家、內用黃老」的治國方式。

文化傳承上司馬遷受父親司馬談影響,也認同道家思想 曾言:「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而司馬遷的《史記》進一步影響了後來學者,這便是道家思想看似沒有流傳開來,實際上卻早就深入人心的原因。

說了這麼多 那「道家」核心思想是什麼呢? 世間萬物的本源是「道」 ,道不是神、不是人、也不是物,道即道。探究「道」的意義就是修行,所以道家宣揚「道法自然」 以此衍生出無為、清靜、不爭、中庸等理念。

進而可以得出「道家」其實是無神的,這裡的「神」是指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婆羅門裡的神。而後來我國的神仙話題,就得提到「道家」的另一影響重大的分支「道教」了,而跟「道教」有關的老莊思想將在下一期帶來。

相比與佛教的「空性」 道家所思考的是「有無」 ,兩者一前一後,唯物思想讓佛教看破實體,捨棄實體,以至虛無。而道家卻在看破實體後,掌握實體,以至泰然。這是兩者的本質區別,也是兩著修行上所求的不同。

好了這一期至此結束,下一期給大家帶來「道教」視頻。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也可以在評論中友善討論,我是混沌,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