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從台前退居幕後,湯道生:CSIG要提高盈利能力

界面新聞 發佈 2022-12-01T13:08:22.048939+00:00

記者 | 崔鵬編輯 | 2022年的日曆已經進入尾聲,歷經一整年的宏觀經濟起伏和公司業務調整,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湯道生對騰訊To B戰略方向的思考變得愈發清晰。

記者 | 崔鵬

編輯 |

2022年的日曆已經進入尾聲,歷經一整年的宏觀經濟起伏和公司業務調整,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湯道生對騰訊To B戰略方向的思考變得愈發清晰。

在今年的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召開前夕,湯道生告訴界面新聞,騰訊將立足「產品為王,場景為先」。在採訪中,他試圖對外傳達出明確的信號,那就是經過多年實踐,騰訊已經想清楚了自身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定位與優勢。

湯道生明確提出騰訊將轉變身份,從大包大攬的集成商變為被集成商,退居後台聚焦於自身的產品,將能力集成輸出給合作方,由它們在前台直接面對客戶。

這種戰略調整讓騰訊在B端業務的營收增速有所放緩,但能明顯改善CSIG的淨利潤表現。

實際上,過去兩年整個騰訊都在通過數位化技術降本增效、轉型升級。湯道生作為CSIG的領導者,也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業務上要尋求健康的增長方式,不計成本野蠻擴張的模式已經成為過去。

雖然大船掉頭不容易,但湯道生對CSIG的新戰略充滿信心。在他看來,企業服務賽道是以一二十年計的長期賽道,而「長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戰略調整:從集成商到被集成商

眾所周知,企業服務的採購流程非常複雜,需要面臨招投標和各種個性化需求。

騰訊在To B的早期發展階段,戰略思路是做企業採購項目的主要競標方,扮演總集商的角色。在向客戶提供的方案中,既有騰訊的技術,又有很多第三方產品,以及部分人力外包。

「我們(後來)發現(騰訊)其實不適應做集成」,湯道生告訴界面新聞等媒體,總集商的定位需要公司具備足夠的經驗和系統支持。

「你要收集很多不同產品,搞清楚成本才能報價」,湯道生解釋說,整個招投標過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去做財務預算和客戶溝通;交付後還有複雜的管理,以及尾款結款和驗收問題,這些都不是騰訊熟悉且能低成本完成的。

同時,雖然集成項目的收入很高,但成本和支出也很高,具體到騰訊身上的利潤率很低,如果管理不好的話,甚至項目會出現負毛利。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湯道生決定調整CSIG的戰略方向,從集成商轉變為被集成商,聚焦於自己的產品,對外輸出能力,由合作夥伴去直接服務客戶。

湯道生用服務高校客戶的案子舉例說,以前「大家都搶項目集成,並不樂意跟我們做緊密的合作」,今年騰訊轉型之後,團隊找到運營商夥伴,讓它們在前對接,騰訊在後面被集成。

在最終形成的解決方案中,騰訊有大量不同產品被集成進去,從基礎的雲計算到騰訊會議,再到IDaaS帳號連接器、電子簽名和微卡等。合作方基於騰訊的平台,為高校搭建出深度定製的能力,最終成功拿下了客戶。

他認為,與做集成商相比,賣自研產品的定價更清晰,雖然收入總額不如集成商,但在財務管理上更健康。

戰略轉型後,湯道生表示,未來騰訊將幫助300個以上的ISV合作方,拿出20款以上核心產品供集成,並向夥伴開放100多款自研產品的交付服務。

聚焦自研,提高CSIG盈利能力

湯道生認為,企業服務賽道是一個可以堅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賽道,它比消費網際網路賽道的周期要長很多。

但企業市場的客戶是「一個一個贏回來的」,湯道生告訴界面新聞,這種業務模式需要耐性,海外很多軟體市場的大公司都是三十年的年齡,國內很多像騰訊這樣的企業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過去CSIG更追求收入規模,做了一些不太適合騰訊的事情。「今年的轉型讓我們更有意識應該把資源投放在核心競爭力上面」,湯道生表示,CSIG整體業務的毛利在今年有所提升,經營的健康度也在提升。

放棄集成商身份後,騰訊在營收增速表現並不理想,但湯道生比較堅持,他甚至要求部分自研團隊背負銷售業績考核。

從結果看,自研產品在騰訊收入中的占比持續提升,湯道生表示,明年自研產品的比例會更高。

他進一步說,騰訊在音視頻PaaS能力、資料庫和騰訊會議等雲的基礎能力上,已經啟動了商業化,並且取得一定進展。

「所以在我們聚焦的核心產品領域,(騰訊)的財務表現還是不錯的」,湯道生表示,「明年我還是抱著比較樂觀的態度」。

他認為CSIG經過方向調整和重新排兵布陣後,已經獲得了更高的經營效率。

方向變了,組織和團隊要跟著變

過去一年CSIG以自研產品戰略為核心,做了很多組織優化。一方面加大了產業生態相關部門的投入,面向ISV提供培訓,滿足合作方的需求,增加ISV對騰訊產品的了解。

另一方面騰訊加大了一線銷售團隊的覆蓋。集中更多力量投入到架構師,以及銷售下沉人員的覆蓋,同時在考核上明確以自研產品的收入為主要指標。

以往「我雖然拿回來100塊,可能90塊要付出去給第三方合作夥伴」,湯道生說,以前很多銷售隊伍的能力構建是圍繞做總集的項目,如今都要轉型成售賣自研產品。

為此CSIG投入大量培訓資源,力圖讓騰訊的銷售人員更懂自家的產品,並幫助ISV去更好解答客戶的需求和問題。

在To B系統的支持上騰訊也投入頗多,建立了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和銷售管理的「三管體系」,用更多自動化來提高銷售效率,放大自研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的指標。

早年國內很多To B業務廠商,扮演的是服務商角色,大多基於海外的平台產品——微軟、SAP、Oracle,去搭建上層的定製開發和交付服務,國內缺少的是平台型產品廠商。

在湯道生看來,騰訊本來就有比較強的產品基因,有機會去以平台產品廠商的角色,來參與To B 的賽道,這是騰訊會堅持下去的一個方向。

雲原生的發展將推動管理體系改革

騰訊雲的部分大客戶,尤其是部分泛網際網路頭部客戶,同時也是騰訊的被投企業,而今年騰訊正在大規模從被投企業中撤出。

對此,湯道生告訴界面新聞,雖然騰訊對部分被投公司進行了減持,但它們仍然是騰訊緊密的合作夥伴,並不影響在雲服務等業務層面的合作。

而在長尾客戶層面,湯道生說,騰訊非常關注中小企業的數位化需求,「我不完全同意中小企業上雲就得不到價值」,他認為中小企業是很追求實際效益的群體,關注它服務的用戶在哪兒,怎麼有效的觸達這些用戶。

目前企業微信的很多用戶都是中小企業,因為它們的客戶就在微信上面,這些公司能通過企業微信去連接客戶。騰訊會議也服務了很多中小企業,尤其在疫情期間讓中小企業跟上下游產業鏈的溝通變得非常方便。

「中小企業上雲是必然的趨勢」,湯道生表示,中小企業需要更好的企業工具,來解決日常問題和傳統ERP需求,而在雲端使用ERP與傳統方式相比,管理門檻要更低。

經過三年努力,不久前騰訊正式完成內部業務全面自研上雲。湯道生告訴界面新聞,騰訊針對不同業務採取了不同的上雲方式,從結果來看,光是IT成本這一項,就能為公司每年節省30億元。

比如在PaaS服務的使用上,微信視頻號的直播直接使用了騰訊音視頻PaaS的能力,不需要考慮設備和伺服器(server),直接調用API就能享受到很好的編解碼和低延時服務。越是雲原生的業務,越是能享受到更多便利度。

此外,雲原生時代對開發者來說,資源的管理會更簡單。很多雲原生的工具架構可以伸縮容,架構本身更靈活;同時在雲原生上有很多工具來服務於開發員,比如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的工具,讓代碼的管理、自動測試和部署等流程更加自動化。

湯道生預測稱,未來幾年會有更多雲原生的使用場景,資源池的管理也會更輕鬆,效率更高。因此,騰訊將持續推動管理體系升級,去適應更多的雲原生業務需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