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樣的科學論壇

文娛價值官 發佈 2022-12-01T13:08:43.374866+00:00

科學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錯覺和失敗的歷史,是偉大的頑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進行工作的歷史。尊重科學,嚮往科學,是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根本。

撰 文丨劉娜娜

編 輯丨美 圻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人類歷史走出困頓,皆始於科學之光的指引。「從0到1」的創新精神則是科學之光燃起的第一簇火花。

科學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錯覺和失敗的歷史,是偉大的頑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進行工作的歷史。

尊重科學,嚮往科學,是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根本。

基於這樣的前提,各網際網路大廠紛紛出資出力,推動和支持科學創新項目,力求科學精神能深入大眾和各個領域。

顏寧

首次出席大型科技論壇

在各個大廠里,騰訊的科技含金量極高,今年尤其突出。11月,接連幾場世界級高規格的科技論壇和頒獎典禮,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騰訊在科學技術上的執著與專注,或許這也體現了騰訊CEO馬化騰不計一切代價投入科技創新的態度。

11月6日,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年的騰訊WE大會由於疫情原因在線上進行。這個以基礎科學為核心的大會,除了燒腦,還讓大眾看到企業推動科學發展、普及背後蘊藏的更多秘密。

十年前,在首屆WE大會上,騰訊公司的CEO馬化騰說,希望助力基礎科學普及,也給大會定下了一個基調——「不談商業,只談科技與未來」。這種不計一切回報的態度,對基礎科學研究而言,稱其為生命線也不為過。今年的WE大會,小馬哥在朋友圈轉發了騰訊WE大會的直播,這個行為再次證明WE大會是馬化騰每年都會關注的重點項目之一,且是他個人情懷的體現。

WE大會一向是科學愛好者們的PARTY,邀請頂級科學家是騰訊WE大會的看點之一,畢竟,在2017年的WE大會上,宇宙科學家霍金介紹了他正在進行的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今年則邀請到了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奮鬥者」號總設計師」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們。

WE大會才結束不久,南方科技大學、騰訊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又緊隨其後。11月27日,「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全球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全球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朱健康、全球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於洪濤等多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與獲得「科學探索獎」的青年科學家線上暢聊科學領域前沿話題。

這次論壇是國內目前科學界陣容最強大、領域跨越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青年科學家學術交流平台之一。

在「學術演講」環節上,六位來自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結構生物學、複雜科學研究、分子細胞科學、信息電子等領域,具有重要建樹的科學家,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正在探索的最前沿技術,並且相互討論,碰撞跨界研究火花。正如科學家所說的那樣,生物科學就是「於微納處天地寬」。

受到大家關注的是剛剛從美國回來的顏寧,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廣受關注的科學家顏寧宣布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未來將全職在深圳參與深圳醫學科學院的創建工作。這個消息引發全網關注。

此次,顏寧出現在「青年科學家50²論壇」現場進行分享,是她回國後首次公開演講。通過闡釋AI在結構生物學中的未達之地,為人們理解AI for Science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這也是顏寧教授回國後首次在公開場合作學術報告。

顏寧說,在每一個人體內,電信號作用無處不在。「我現在能說話,大家能看到,我能聽到我的聲音,能作出反應,都是有賴於電信號的傳遞和控制,電信號對於多細胞生物尤為重要」。人體內有九大類納體鈉離子通道,都是用來產生和傳播動作電位,它們組織分布的特異性不一樣。她當天的演講主要關於電壓能控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於生理、病理和藥理的一些探索。她表示,這是她所在實驗室過去十幾年一直專注的一個研究領域。

「AlphaFold2」面世後,業內曾有一個說法,這些人工智慧系統的問世會讓結構生物學家面臨「失業」困境。顏寧在論壇上回應了相關問題。「我第一反應是擁抱」,顏寧說,「有了這種計算後,我們第一反應當然是要用它,但是當我通過鈉離子通道和鈣離子通道去把它的結構拿出來時候,不得不說我立馬從AI的這個『迷妹』『粉轉黑』」。

顏寧在演講中表示,今天的AI對於預測新的構象目前無能為力,對於研究藥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無能為力。「蛋白質是20個胺基酸(構成),它的序列與結構是個非常好的對應關係,但我們到了小分子,它是一個無窮的化學世界,所以想要去計算它,難度就大得很。」她提醒說,大家用AlphaFold預測時要謹慎,因為對比發現預測出來的結構與真正的實驗數據有差距,這種差距對於製藥來說可以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顏寧在演講時表示,「AI現在還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希望有更大的資料庫,有更強的算力,並且最重要的是有更新的算法,真的能讓AI變成我們結構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另外,她也表示深圳醫學科學院很快就會問世。

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

預示未來科學新趨勢

為了試圖勾勒出未來三至五年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的發展圖景,20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依據自己的一線工作和科學洞察,提名並投票選出十個關鍵詞並在論壇上正式發布。它們分別是:高能宇宙線起源、室溫超導、新材料創製、新型RNA、類腦智能和腦機接口、面向科學發現的人工智慧、後摩爾時代的集成電路、超高比能拿全儲能、仿生材料與器件、複雜系統與高階網絡。

因為非編碼RNA被稱為人類基因中的「暗物質」,它從DNA轉錄而來,但不表達為蛋白質,長久以來一直用途成迷。這些「暗物質」到底有什麼用?能夠為我們對抗疾病提供哪些全新的手段?

在論壇上,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以《新型RNA的發現與功能探索》為題,為大家解釋了非編碼RNA的秘密。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複雜系統研究,史蒂芬•霍金也曾說過,「21世紀將是複雜性的世紀」。2021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呂琳媛正從事複雜系統研究,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複雜系統研究的「前世今生」:在秩序與混沌邊緣,複雜科學如何在諸如人腦、生態、社會這樣的複雜系統中尋找普適、簡單的規律?科學家如何在複雜世界中,尋找到隱藏著怎樣的簡單規則。

「摩爾定律」面臨失效風險,電晶體尺寸逐漸逼近其物理極限。人們飛速增長的算力需求,未來何去何從?下一代晶片是怎樣的?清華大學教授、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首任院長吳華強,在論壇上從集成電路面對的「三座大山」談起,分享了「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最新前沿探索。

十大基礎研究關鍵詞的出爐,不僅讓科研行業從業者找到新的目標,也為企業和青年人提供了未來發展的新趨勢,新方向。在這些關鍵詞裡大家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勇闖無人區的

年輕科學家們

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獎項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

「科學探索獎」始終堅持「英雄不問出處」,當天領獎的一百位科學家中,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知名獎項。

「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年紀輕者和女性。今年「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人、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的王光宇僅31歲,她也是「科學探索獎」設立以來的首位90後獲獎人。

王光宇認為,「(獲獎)為我從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錯空間。」在她看來,「科學探索獎」直接資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宗旨別開生面,有利以探索為先,敢闖「無人區」。

去年獲獎人中共有8位女性科學家,創下設獎3年來之最,而今年再有4位女性獲獎,「科學探索獎」至今總計21位女性得獎。這也體現出,一系列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正在取得效果。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科學探索獎」發起人饒毅表示,「科學探索獎」今年首次獎勵醫學科學領域。「因為我們和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樣關注人類健康,也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是未來人類健康改進的關鍵。」

新冠疫情的肆虐讓所有人認識到,人類抗擊疾病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醫學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為了鼓勵青年學者針對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培養真正具備研究能力,能解決臨床迫切需求的醫學領軍人才。今年共有5位醫學科學領域科學家脫穎而出。

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在2022年一年間,相關青年科學家們已產出成果、獲得獎勵逾百項,廣泛分布在各個重要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從0到1」的基礎研究成果,在歷年「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工作中不斷湧現,它們既能緊貼國家需求,致力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宇宙的詩意,人類的野望。

「探索獎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科學家的反饋和鼓勵」,讓「科學探索獎」必須堅持長期主義。「科學探索獎」每年50位獲獎人名單出爐背後,也從側面勾勒出「科學探索獎」助力中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一條伏脈灰線。

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900位各國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科學探索獎正在躋身中國乃至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獎之一。

霍金曾說,21世紀將是複雜性的世紀。科學幫我們在複雜和混亂中糾錯、梳理新秩序,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該更崇尚科學,嚮往科學!

(文章配圖部分來自網絡)

(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