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半統治權為什麼會落到太監的身上?

太宗悅史 發佈 2022-12-02T04:37:11.142298+00:00

太監在人們的印象中都不是什麼好貨色,在古代也是一樣。但為什麼明朝的皇帝會給太監做大提供機會?難不成他們不知道太監容易禍亂朝綱嗎?

太監在人們的印象中都不是什麼好貨色,在古代也是一樣。但為什麼明朝的皇帝會給太監做大提供機會?難不成他們不知道太監容易禍亂朝綱嗎?他們知道,他們這麼做也是逼不得已。

太監的至暗時期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屬於那種睡覺都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人物,傳承了上千年的行政最高官職——丞相,只因為對皇權有一定的威脅,他說廢掉就廢掉。

大都督府雖然專門負責掌管兵權,屬於最高的軍政部門,但是調兵的兵符卻只有一半,另一半在兵部的手裡,只不過是對全國的軍隊有一定的監察權而已。

但就是這樣,依然遭到朱元璋的重視,一個大都督府強行分成五個都督府。

丞相、大都督府,都逃不過朱元璋的魔爪,難道太監能夠逃得過朱元璋的魔爪?要知道,論起對皇權的威脅性,太監可絲毫不弱於丞相、大都督府,秦朝、唐朝都是很好的例子。

其實這一點,朱元璋也能夠意識到,這也是為什麼他在位期間拼了命的打壓太監。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已經對太監起警惕心,對宮中的太監數量進行控制。

「朕觀《周禮》所記,未及百人。後世至逾數千,卒為大患。」——《明太祖寶訓》


但是事與願違,歷朝歷代傳承下來的東西,自然有它傳承下來的必要,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它還傳承下來幹嘛?

宮中的事務繁多,但是宮女的作用卻相當有限,就比如力氣活,宮女根本做不了,還有傳旨,在那個封建社會,皇帝怎麼可能會允許宮女到處拋頭露面。

朱元璋無能為力的看著太監的數量一天比一天多,從一開始的幾百,到他統一全國的那一天已經高達上千。

既然不能夠扼制太監的數量,那就盡力將太壓在最底層,讓他們永無翻身之日。

第一、太監不能夠識字;

第二、太監不能夠干政;

第三、太監不能夠與文武百官有任何的往來;

第四、太監的品級最高不能超過四品;

第五、太監不能夠與外面的百姓來往,包括自己的家人。

一個伺候了朱元璋一輩子的老太監,只因為在朱元璋處理政事的時候提了一點意見,當即被朱元璋開除。要知道,對於太監而言,開除既意味著死亡。

由於喪失了男性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物品」,走到哪裡都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有的人或許好奇,別人是怎麼知道他是太監的呢?因為他身體的排污系統已經出現了問題,身上常常伴有尿騷味,一聞就能夠聞得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太監出了宮一般只有兩種下場,那就是沿街要飯,或者凍死街頭。

由於朱元璋的嚴厲,洪武時期的太監不是一般的遵守規矩,遵守到了什麼程度呢?從文武百官的面前過去,只鞠一個躬就走,不敢開口說話,生怕開口說話就被安上勾結外臣的罪名。

「過諸大臣前一揖,不啟口而退」——《明史·宦官傳》

後來負責管理太監、處理朝政的太監最高部門司禮監,在這時僅僅只是一個負責禮儀的太監部門。而朱元璋的繼承者朱允炆延續了朱元璋對待太監的態度。

直到朱棣的出現,這一切才發生改變。

強勢崛起

建文四年,朱棣靖難成功,太監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無論是軍政方面,還是在行政方面。

由於朱棣是通過造反繼位,心不是一般的虛,總感覺有人也要造他的反。因此,將皇宮裡的太監一個又一個的派到軍營中監視,號稱「監軍」。

壓制了武將還不算,他們還能夠壓制文官。

永樂十八年,朱棣開辦東廠,所謂東廠,就是專門由太監負責的特務部門。

在東廠之前,明朝不是已經有錦衣衛這個特務部門了嗎?為什麼還要再開辦一個特務部門?難道不嫌麻煩嗎?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錦衣衛有監視百官以及直達御前的權力,文武百官對他們是避之不及,生怕哪一天得罪他們,他們隨便安插一個罪名,就將自己送去見閻王。

如果不對錦衣衛進行制衡,那麼錦衣衛就做大,說不定還會將算盤打到皇帝的身上,再開辦一個特務部門,那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朱棣攻破南京的那一天,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只找到一具燒焦的屍體,別人都說是朱允炆,但是他可不信,就連後來修《明史》的史官都不信,留下了一句「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的記載。

朱允炆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一天,朱棣就一天睡不安穩。因此,急需將朱允炆找出來。錦衣衛是信不過的,因為它是屬於外廷機構,東廠是信得過的,因為它是屬於內廷機構。

隨著監軍、東廠的出現,太監也算得上是揚眉吐氣,但真正令他們感到驕傲的,不是他們掌握著多大的權力,而是朱棣將他們是殘疾人這一點視而不見,將對外出使的重任交給了他們,就比如鄭和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太監。

朱棣的所作所為明顯已經違背了朱元璋的意思,更何況也影響到了文官集團的利益,就比如原本只有一個錦衣衛,現如今又加了一個東廠,叫他們的日子怎麼過?因此產生了反對意見。

而朱棣對此的解釋是,太監是奉命行事,並不算是干預政事。這種解釋要多牽強有多牽強,難不成他朱棣能夠保證每一個太監都秉公執法嗎?明顯不可能。

就比如負責監軍的太監到了軍營里,那簡直就是一霸,收取地主的賄賂,強將軍田賣給地主,有的時候甚至還強搶民女,簡直無法無天。

無論太監的權力再怎麼大?只要還歸吏部管,那麼他們就翻不了文官集團的天,可惜的是,朱棣連太監的管理權都從文官集團那裡轉移到司禮監那裡。

雖然此時的太監還尚未有批閱奏摺的權力,但已經有著要與文官集團一分高下的趨勢。

朱棣為什麼對太監如此信任呢?其中的原因在於,首先、朱棣是造反者,對於南京人不生地不熟,需要一批絕對忠心於他的人為他做事,而這一批人指的就是太監。

為什麼太監能夠絕對忠心於他呢?因為第一、太監無後,沒有那麼多的考慮,第二、太監在他之前日子過的連條狗都不如,是他給了太監權力;

其次,在他造反期間,太監可謂是出了大力,是太監告訴他南京空虛,他才敢孤注一擲,從北平直插南京。

被迫性成型

永樂時期的太監雖然權力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要是說到影響朝政,他們還不夠格,第一、他們沒有上朝的權力;第二、他們沒有處理朝政的權力。

能夠影響朝政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文官集團。既然如此,他們是如何發展成足以與文官集團抗衡的一股政治力量的呢?因為皇權的需要。

皇帝一般情況都是一代比一代懶,明朝也不例外。其實在永樂時期,不止太監的權力得到膨脹,文官集團的權力也得到膨脹,內閣制度就是朱棣開創的。

到達朱棣孫子朱瞻基統治時期,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加強,有了在奏摺上提出處理意見的權力。

注意:僅僅只是提出處理意見而已,他們沒有處理的權利,處理的權力依舊掌握在皇帝的手裡。

但到後來,處理的權力落到了太監的手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任何的敵對勢力限制文官集團的發展。

可以試想一下,皇帝一個人坐在上面,下面的文官一呼百應,對於這種情況,只要皇帝正常,都會感到懼怕。

因此,必須要製造出一股能夠制衡文官集團的政治力量,這股政治力量就是太監。

在永樂時期,司禮監就已經是太監之首,因為他們負責管理太監,現如今,朱瞻基又將處理奏摺的蓋印權、批紅權都交給司禮監,更加坐實了司禮監是太監之首的定論。

自此,皇帝的權力正式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處理權,一部分是提出意見權。

必須要說的是,太監雖然有處理的權力,但是這個處理的權力是來自於皇帝,皇帝說收回來就能夠收回來。

因為他們僅僅只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太監,想要跟皇帝作對,除非找死。

後來的九千歲魏忠賢,權力都已經熏天到滿朝上下,唯我獨尊的地步,結果崇禎耗費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將他拿下。

有的人或許已經意識到一個問題,太監哪裡會識字?要是太監能夠識字的話,那他還當什麼太監?既然不識字,太監又怎麼處理得了大臣送上來的奏摺。

這一點朱瞻基並不是沒有想到,他特地開辦了專門負責教導太監讀書的內書堂。

大部分人只注意到了明朝太監為非作歹,卻沒有注意到文官集團也沒有幾個好人。如果文官集團全部都是好人的話,那麼明朝豈還會滅亡?欺壓百姓的是他們,剋扣軍餉的是他們,危難時期黨爭的還是他們。太監可帶不起明朝滅亡這一頂帽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