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時節即將來臨,
冷空氣頻繁。
寒風凜冽中萬物凋零。
此時,河灘湖畔的柳樹,
也會掉落最後一片柳葉,
裸露出金黃色的纖細柳條,
在寒風中輕柔地舞動。
古人之所以把柳樹比作弱柳,
也許就是源於冬柳的
這副文弱的模樣吧。
舊時的人們就知道,
隆冬時的柳條最柔弱,
此時採摘下來的柳條,
用來編柳是最佳的時機。
編柳的起源,
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當時以簡單的手工藝,
已經有了用來納物的柳籃和柳筐。
春秋戰國時期,
有了用柳條編織的杯盤用具,
外塗以漆,稱為杯棬。
到了唐代,
柳編製品已經廣泛用於日常生活,
如滄州柳箱已是知名品牌。
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
柳條柔軟易彎,
粗細均勻、色澤淡雅,
通過各種工藝設計,
可以編織出種類繁多、
樸實自然、造型美觀、
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起,
柳編製品成為我國重要的
出口創匯產品。
2008年,柳編經國務院批准,
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